首页 > 新闻资讯 > 关注 > 正文

向校园暴力说“不”(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1-2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编者按: 近日,一段山西娄烦县“四名女生宿舍内暴打同学”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短短几分钟,4名学生脚踹、扇耳光暴打另1名女生,谩骂声、嬉笑声和哭求声混杂在一起。作为一名教育媒体的编辑,小编记不清这是今年媒体报道的第几起校园群殴暴力事件了。在本该天真无邪、纯真善良的年龄,在本该互助友爱的同学之间,却屡屡发生类似令人发指的校园暴力事件,以至于“感谢同学不杀之恩”竟成为少数网友的调侃话语,着实令人心痛,引人深思。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根源在哪?应对校园暴力事件,学校、社会和家庭有哪些可为之处?请看本期关注《向校园暴力说“不”》。

【回放:校园暴力何时休】

四名女生宿舍内暴打一女生

小丽飞踹小婷(照片均为视频截图)

11月13日晚,一段令人触目惊心的视频开始在网上被疯传。视频相当暴力,4名学生先后脚踹、扇耳光暴打另1名女生,下手颇狠,殴打持续2分钟左右,期间女生没有任何反抗。有好事者将其过程拍摄并上传到网站论坛。

视频回放

四打一围殴同学,拳打脚踢扇耳光

记者看到,这段视频长达2分19秒,发生在宿舍内。视频发布者介绍称,“我们班的,现在只有我有视频,其余的被逼删了,黑幕请大家人肉,广东省清远市××县××班。不关我事,我不在场。”

记者采访了解到,刚开始,被打女生小婷只是默默地立在床边,周围女生一阵喧哗。视频开始后不久,牵头打人者、身穿绿色衣服的小丽开始在小婷面前比划,连续比划几下,开始左右开弓连续猛扇小婷耳光,可以清晰地听到非常响亮的“啪啪啪”的扇耳光的声音。随后,一位身穿校服嘴里含着棒棒糖的女生也站出来扇小婷一巴掌,之后不久,另外两位身穿校服的女生也开始加入殴打队伍,3个穿校服的女生殴打完毕之后,小丽开始猛踹小婷,下手非常凶狠,小婷被连踹多脚之后,跌坐在床上。小丽并没有善罢甘休,仍然狠踢小婷。整个视频看出小丽是主要打人者。

视频中小婷屡遭3个女生先后围攻,还不时有人大呼“快点”。在女孩被猛扇巴掌之时,其中1名女生说:“不要总是打脸啊”,周围不时传来一批哄笑声。视频后面,被殴打后的小婷捂着肚子坐在床上,样子十分痛苦。整个视频,旁边站了不少女生,大家都无动于衷。整个殴打视频也被旁观者完整地拍摄下来。>>详细

▲8岁男童遭11名学生闲来无事围殴致死

6月28日下午,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柏树乡柏树村,8岁男孩晓辉(化名),被几名闲来无事的同学,强行叫到3公里外的永宁寨村,最终被11人围殴致昏迷,后经抢救无效身亡。晓辉的父亲怀疑,孩子被围殴,可能是曾被同学欺负后告密,导致对方挨骂。据了解,涉事的11名同学,均不满14周岁。

八龄童猝死

母亲遗弃父亲在外打工

晓辉的父亲张先生介绍,孩子今年8岁,在柏树中心小学念三年级。4岁时,被母亲从柏树村带到县城生活,并在县城上了两年幼儿园。后来,妻子嫌他没钱,在晓辉6岁那年放弃了对孩子的抚养照顾,此后再没有看过孩子。晓辉被接回村里后,便跟着他和75岁的老人一起生活,同时进入柏树中心小学跟班上了一年级,“上了两个月,学校说孩子成绩挺好,就跳级了。”

同时照顾老人孩子,一家人靠张先生在村里打零工的收入,“谁家盖房,就去帮着垒垒墙,一天能挣80块钱”。张先生称,就这样,日子过得虽然紧巴,但也还算不错。媳妇一直要闹离婚,生活压力大,每天看着活蹦乱跳的孩子,他还是能鼓足干劲。今年4月份,村子周边工地不再招工。没地方赚钱,张先生就准备到外面打工。“本来准备干两三月,挣点儿钱就回”,可6月28日晚上8点,突然有人从家里给他打来电话,说家里有重大事情,让他马上回家。

颅脑损伤抢救无效死亡

事发后第二天早上7点,张先生来到蔚县西合营中医院。“到医院一看,我当时就傻了”,孩子躺在床上昏迷不醒。主治医师让他签字,说孩子可能快不行了,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到第三天下午,孩子的伤情越来越重,“瞳孔都开始变大了,转院到张家口251医院,没过3个小时,人就没了。”

6月30日晚上8点,晓辉因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晓辉的姥爷回忆称,事发当天上午10点半,一直在写作业的晓辉跟他要1元钱,说笔芯不出水,要出去买根笔芯。“我洗完碗发现,院子里的自行车不在了,这才知道孩子又出去耍了。”

让孩子的姥爷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次出门,晓辉就再也没能回家。事发之后,多位村民告诉姥爷,有人曾见过孩子在村西口玩耍,准备回家时,却被几名高年级同学叫走,“说是要骑电动车带他到西头儿耍,让他把自行车放在路边。好像是3辆电动车,坐了6个人。孩子跟他们走之前,还说只要不打他,他就跟他们走。”

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村民、学生,却没有一人愿意介绍当天的情况。只有一位村民称,事发当天下午4点多,她出门买菜时,曾看到过晓辉在村内骑车。

▲未成年人犯罪手段呈暴力化倾向

前不久,陕西省铜川市一中学高三学生肖某高考结束后,在宿舍里收拾东西时,一名曾经和他发生过冲突的男生闯进来。两人先是言语不和,继而动起手来,肖某的头部、臂部被对方用裁纸刀划了数刀。随后,警方将持刀伤人的学生控制。

近年来,发生在校园内以及周边区域的犯罪案件屡屡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本应该是孩子们快乐港湾的校园也屡被暴力阴云所侵扰。暴力犯罪,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犯罪不仅对正常校园秩序以及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而且也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突出强调‘特殊保护’原则,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史卫忠表示,近年来,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提起公诉的未成年人数量以及占全部犯罪的比例逐年下降,2013年较2012年分别下降了7.72%、1.42%。“但通过个案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出了犯罪低龄化,文化程度低,外来未成年人所占比重较高,所犯罪名集中,犯罪手段呈成人化、暴力化倾向,共同犯罪居多等特点。”史卫忠说,统计数据显示,进入检察环节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14至16周岁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的恶性极端案件时有发生。>>详细

【解析:暴力倾向低龄化根在哪】

▲学生暴力事件根在成人社会失范

当务之急是各类学校针对女生成长特点尽快开设“女生课堂”,对女生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问题予以专门辅导。

近日,连云港一名14岁初二女生遭扒上衣,被同学殴打,心理受到严重伤害。事后,她不敢出门,也不敢去上学。被打女生只因小事得罪了同校的一名同学,之后便遭遇报复。警方表示,涉事学生年龄都不满16周岁。该学校按校纪校规处罚了涉事学生。(新华网10月7日)

已说不清这是近几年第几起校园群殴暴力事件,此类事件大都呈现相似的发生轨迹,每次也都能引起广泛的关注,相信各个学校也都曾以之为戒,加强了相关教育。问题是,类似事件并未减少,反而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特点。

学生在学校发生矛盾打架并不稀奇,青春期的叛逆和躁动也算正常,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此类事件的两个特点:一是参与者多为女生,二是当事者多采取扒衣拍照录像甚至更为暴戾的方式。只有针对此两种特点提出具体方案,才有可能减少此类事件的持续发生。

当务之急是各类学校针对女生成长特点尽快开设“女生课堂”,对女生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问题予以专门辅导。小而言之,女生优秀能带动身边的男生,进而带动整个学校学生层次的提高。大而言之,如今的女生是未来的母亲,她们的素质决定着祖国的未来,因此为女生开设专门课堂具有深远意义。女生课堂除了包括自尊、自强、自爱等无性别差异的常规德育内容之外,更要加入男女生相处、女生之间相处、自我保护、心胸豁达等具有明显性别特征的专门内容。之前发生的群殴暴力事件的共同点,即是女生之间极易将琐碎问题扩大化,缺乏理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单纯以暴力或是极端羞辱的方式给予对方还击,这与男生之间解决矛盾的方式具有明显不同。因此,适时推出针对女生的辅导教育,是当下学校教育首先要做的事。>>详细

▲围殴儿童是留守之殇

前不久,河北张家口8岁男童晓辉遭11名同学围殴致死,涉事同学均不满14周岁。警方披露称,打人的几名同学当日因闲来无事在村内找人打着玩儿,恰好碰到晓辉便将其强行叫走并殴打。据了解,晓辉6岁即遭母亲遗弃,父亲在外打工,平时在校内常遭高年级同学欺负。

活泼泼的稚嫩生命,就这样徒然凋零,这是家庭之伤,更是社会之痛。而实施暴力的主体,竟然是11名未成年的学生;殴打致死的理由,居然是“闲来无事打人玩”。生命的悲剧与现实的荒诞,不禁令人发问:如果农村能多一些体育设施、公共服务,这些学生何至于“闲来无事”?如果学校能多一些生命教育、人文关怀,他们又怎会拿施暴来排遣无聊?

这又是留守儿童受到暴力侵害的悲剧。父母远在他乡、自己茕茕孑立,留守儿童理应得到更多社会关爱,但是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却日益成为无人看管的流浪儿。像晓辉这样的留守儿童,我们广袤的农村还有约5800万,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他们的权益谁来保护?他们的安全谁来保证?他们的未来谁来守望?希望更多留守儿童能系上制度的安全带。

(《人民日报》李牧)

▲儿童暴力倾向低龄化的心理成因

研究表明,我国有暴力倾向的儿童年龄正呈现低龄化特征,一些孩子三四岁时就表现出了暴力倾向。针对此次10岁女童殴打一岁男婴事件,不少网友认为,女孩的行为“令人发指”,而在对其进行谴责的同时,也应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暴力孩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小女孩极端行为的心理成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暴力行为的认同

几乎每个施虐者的背后都有令人心酸的受虐经历,在充满暴力的家庭内成长的孩子,不管是目睹者还是亲历者,都可能除了身心遭受暴力之苦外,也默默认同施暴者,甚至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认为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当他自己遇到挫折、困难、麻烦时,也会通过暴力来解决处理。

父母是孩子来到世上的第一位老师,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会通过模仿重要客体(其养育者)的行为来认识自己及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建立关系等等。>>详细

▲中小学生易受网络游戏影响引发校园暴力

人民网北京11月22日电 近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如何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事件,成为社会化的难题,专家认为校园暴力相对集中在中小学,家长和老师应加强交流,正确的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近日,广西30多名中学生街头斗殴致1人身亡,起因仅是QQ群内某男生被前女友的现任男朋友谩骂,于是双方约架街头大打出手,最终酿成了惨剧。而不久前,“广东紫金一女学生被7名女生带至出租屋脱光施虐暴打”的视频帖子在网络上蹿红,视频中的受害者“小芸”由于害怕自己被侮辱的视频曝光,四年来她面对暴力选择了忍气吞声,随着的视频曝光和警方介入,7名嫌疑人也先后被追捕落网。

针对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专家张建荣认为,校园暴力主要发生在中小学,大学的相对要少。中小学生容易受网络游戏、电影电视等负面部分的内容影响,加上身心、认知方面发育还不健全,缺乏分辨和自控能力,遇事喜欢用暴力来解决,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暴力行为会慢慢的减少。他还提出了教育对策,建议中小学的老师和家长加强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动态和行为有所掌握,并注意教育学生遇事应通过正当途径(例如法律手段)解决,而不是通过暴力解决。>>详细

【对策:化解校园暴力路在何方】

▲校园暴力要警惕“责任摊薄”心理

由于没有明确落实到人、具体到事的报告、干预和疏导机制,学校、家长等利益攸关方普遍抱有集体的“责任摊薄”心理。

近日,几起校园欺凌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5月23日夜间,四川宜宾江安县官方通报称,当日18时50分许,宜宾市江安县五矿中学发生一起学生斗殴事件,造成1名学生当场死亡,另有2名学生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还有1名学生受伤。5月25日,北京“光背男殴打少年”的相关博文及视频引发高度关注及广泛转发,刺痛了公众敏感的神经。

校园理应与戾气、暴力和杀戮相隔甚远。然而,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者既有教师,也不乏学生,还有社会闲杂人员,给宁谧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历史数据显示,每一场暴力发生前,都会经历一个从预谋到发起的过程。校园暴力行为通常源于不满情绪的蔓延,然后发展到某种特定恶意,之后便会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为暴力抗击或防卫作规划和准备。有因必有果,校园暴力固然与青少年暴力心理特征以及其所处的特殊成长阶段有关,而家庭教育的失当、学校管理失察和社会环境失守同样难辞其咎。父母的过度溺爱和过于保护造就了孩子任性、骄横等不良心理,而过高的期望值又让孩子背负了太多压力,“爱之深、恨之切”极易催生孩子的心理障碍。而许多学校迫于声誉、升学和政绩的压力,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育,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加之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网络世界的负面信息、某些媒体的不当宣传,以及学生耳濡目染的社会失范现象,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落差,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至于社会上的无良之辈到校园寻衅滋事,更是让人防不胜防。>>详细

▲遏制校园暴力必须清理暴力文化

只有全社会都慎用暴力,都以暴力为耻,形成社会性的对暴力的反思,建立并疏通一系列民众利益表达、意见表达的渠道,社会性的戾气才有可能逐渐消弭。

校园暴力事件最近屡出不穷,既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还有校外人员与老师、学生之间的。这些暴力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冲击着我们的神经。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为什么有人失去对生命的起码尊重,而将手无寸铁的无辜学生乃至于儿童当成施暴对象?这是为什么?

仅仅采取围堵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产生校园暴力的根源。校园暴力的产生有校园内部的原因,也有校园外部的原因,暴力文化不仅仅在校园内滋长,在社会范围内也必然有所反映,否则,无法解释暴力案件的频发。校园暴力事件逐步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就说明一定存在社会性病灶。这个社会性病灶是什么,固然三言两语难以讲清楚,但当下确乎已经到了必须清理暴力文化的时候了。

暴力文化无孔不入。翻开书本,观看电影、电视,里面有诸多关于暴力革命的描写,弘扬暴力美学的场景比比皆是。把暴力变成形式,把暴力变成获取成功或者报仇雪恨的必然工具,其结果是什么呢?人们逐渐以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除却暴力,没有什么能让社会体会深刻。为了这种“深刻”,为了让世人关注,有人铤而走险,有人本身就是弱者,却向更弱者抡起“板斧”,展开对社会的报复。>>详细

▲化解校园暴力“攻心为上”

日前,一则“女生宿舍内遭学生狂扇被逼下跪”的视频在网上热播,引起网友广泛关注。视频中,一名身着校服的女学生被几名同学狂扇耳光,并被逼下跪。针对此事,江西省玉山县教体局回应称,事情起因是该中学八年级和九年级两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小矛盾而引发。(中国新闻网11月18日)

因日常生活中的小矛盾,就招呼上几名同学,狂扇对方的耳光,并逼着对方下跪,这样的情节发生在同一学校的两位初中女生之间,的确有点超乎人的想象。但现实中,这样的案例绝非孤例,类似的校园暴力事件不时见诸报端,近来还有持续高发的趋势。在公共卫生学的视野里,校园暴力是被纳入流行病学的范畴中调查的,这也说明校园暴力是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既然校园暴力是一个客观存在,就得正视之,并积极谋求化解之道。

校园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受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从报道中可以看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此阶段的学生情绪不稳定,心理上不够成熟,自控力差,受网络和影视中暴力因素的影响较大,习惯以暴力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或解决矛盾。对此,学校不能再“火上浇油”,而应尽可能“釜底抽薪”,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予以切实有效的引导。>>详细

▲“以爱育爱”消除滋生暴力的土壤

如果教育引导不当,极容易导致“成功者”和“失败者”对立心理的出现,当某些突发事件出现时,二者之间很可能爆发激烈的冲突,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据报道,近日,湖南某地一所中学发生一起严重的校园伤害事件。一名初中学生在老师的委任下,给同学评阅试卷,因打分低被同寝室两名同学打死。事件很快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其实,最近几年,类似的悲剧时有发生,比如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案”、“复旦大学宿舍投毒案”。当“感谢同学不杀之恩”成为广为流传的一句黑色幽默,人们不禁要问:同窗共读,相煎何急?类似悲剧能否不再上演?

仔细分析起来,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在校学生之间的严重伤害事件,直接的起因都是比较小的事情,并非什么“深仇大恨”,照理很容易沟通和解决,但最后都演变成了极端暴力事件,施暴的程度和后果令人触目惊心,不得不让人深思——事件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诱因。

类似事件一般存在两个相同之处:一是施暴者事后都表现得比较冷静,甚至是冷漠。二是就施暴者的陈述看,他们感到受害者处于某种强势的地位,而自己则处于弱势地位。这样的行为和心理,真的让人感叹教育的无助、无力。但说到底,类似事件的出现与教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相关学生的行为可能受到教育领域中某些错误观念、某些不恰当做法和某些不良文化的误导。>>详细

▲杜绝青少年暴力事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近日,一则山西娄烦县“四名女生殴打一名女生”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短短4分钟时间里,一位女孩被年纪相仿的另外4名女孩掌掴,谩骂声、嬉笑声和哭求声混杂在一起。

视频中被打的女孩名叫李文(化名),是一名初三学生,视频的拍摄时间为11月1日傍晚。当晚女孩被一名女孩从家里叫到公园之后,便遭到4名女孩围殴,另外还有2名男孩,一人鼓动暴力,另一人负责视频拍摄。

事发后,李文始终没敢向家长透露她的遭遇,只是说脸撞到了马桶上。直到视频在网络扩散后,家长才知道真相。

据了解,这是一起因早恋引发的暴力冲突,并且殴打行为不止发生了一次。目前,李文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据医生介绍,除了听力和腰部受到损伤外,她的情绪也不太稳定,心理留下了阴影。

家长也尝试报案,警方迅速将6名涉案人员捉获,但由于6人都是未成年人,不符合拘留条件,经公安机关批评教育后就被家长领回去了。目前学校对这一事件没有回应。

近年来,青少年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经记者调查,近三个月内,全国各地就发生了多起类似事件。9月,陕西某中学的5名学生在宿舍内被高年级同学持刀威胁脱光衣服拍裸照,多人被殴打和猥亵后引发耳膜穿孔、下身出血;10月,江苏连云港一名初二女生遭同学扒掉上衣群殴;黑龙江一名住校的女中学生在半夜被7名同学殴打致昏迷;11月,湖南15名学生因值日打扫引发纠纷,围殴另一名同学;四川某技校2名同学因口角而拔刀相向,最终酿成血案……>>详细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顾伟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