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关注 > 正文

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中且行且珍惜

作者:李月昭 综合编辑 发布时间:2014-10-24 来源: 本网综合

编者按: 今年9月,习近平在北师大参观教师节30周年的展览,在观看全国课标制作时,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总书记的这番话激起万千回响,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全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事实上,一系列教材改革的趋势也早就显示出传统文化的重要,孩子们开始在教材中进补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适合孩子,才能走进他们心里,这才是对总书记所说“嵌在学生脑子里”最好的回应。如何在这两者间搭一座最好的桥梁,让孩子们踏上这座桥,找寻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朋友,共同去往一个更引人入胜的中国传统文化天地?

北京市高中生圆明园举行成人礼

南京市“开学第一课”

【政策:进补传统文化 大中小学生“药方”不同】

★我国中高考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根据教育部网站4月1日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中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并分别针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根据指导纲要要求,相关部门的联合工作机制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和督导机制也要相应建立。

据悉,这份指导纲要自去年6月开始起草,经过了调研、讨论、向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等多个环节。

(来源:新华网)

★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部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按照教育部的规划,我国将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低年级阶段,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

小学高年级阶段,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

初中阶段,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

高中阶段,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

大学阶段,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变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体系】

★北京秋季开学教材大变脸 英语教材增加传统文化

开学在即。昨天,北京晨报记者从人教社及本市多所小学了解到,今年9月秋季开学,人教版数学及英语教材将有所修改,北京版(北京出版社)教材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也将使用新教材。但小学语文教材各年级暂未做调整,仍然使用旧版教材。

据了解,为加快课程改革进程,此次人教版数学教材不再滚动更换,小学三至六年级采取一次性更换新教材。该新教材中,取消了概率计算等稍难的内容,而将其移至初中教材中。人教版英语教材今年也有很大变化,新增了传统文化内容,词汇量减少至1500个。此外,北京版教材中,英语词汇量也相应减少200余个,并加入了北京地域特色场景。

2012年9月,教育部要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课程标准开始实施,涉及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

据介绍,本市中小学使用的教材主要涉及三个版本,即北京版、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人教社小学数学编辑室主任王永春介绍说,目前,本市约有60%的学生在使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包括东城、西城(除个别学校)、朝阳、石景山、门头沟、延庆、昌平等区县。数学教材的换新从2012年开始,由低年级开始,逐年级滚动进行教材更新,2012年秋季,一年级开始更换新数学教材;2013年秋季,二年级开始更换;而今年秋季,不再滚动更换,而是小学三到六年级将一次性全部完成更换教材。这是由于教育部提出,为加快课程改革进程,已通过教育部审查的新课标各版本教材将全部更换。

此前,一些区县的教研员参加了人教社组织的教材修订工作,他们的感受是: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注重综合素质培养,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内容上大都贯彻了减负思想,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上的变化。

★语文教材古诗词有增有减

中小学教材一直是文化传播的风向标,增减课文都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今年8月底,有媒体发现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课本里,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同时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此次调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相关人士回应称,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修订并非删除古诗,而是将这些古诗重新编排至各学期,改变古诗教学的方式。上海一、二年级小学生将学习20首古诗,小学阶段5年内共学习80首古诗。

与此同时,编写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向媒体表示,从明年9月起,北京市小学到初中的《语文》教材都将增加诗词内容。北京部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对于北京市大幅增加课文中的古诗词,她表示教材修订并非临时决定。

“我们不是听了习主席的建议才修订的,只是巧合”,任翔称,早在去年10月,她所在的团队就已开始启动教材编写工作,目前教材已编完,并于今年8月通过了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对于一年级课本中大幅度提高古诗词的数量,任翔表示,低年级的古诗词主要以诵读为主,不要求背记,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提高语感。同时,所有的古诗词都会配合传统节日,以篇章的形式出现。

★历史教材覆盖到初中三年

历史课也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一大途径,北京版初中历史教材也于日前完成修订。新教材总册数从4册变为6册,课程将覆盖初一至初三所有年级。

目前北京各初中主要使用北京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的历史教材。目前这两个版的历史教材课程仅在初一七年级)、初二(八年级)开设,初三(九年级)并没有历史课。因此,受到课时规定和设课年级的制约,“北京版”历史教材的中国史内容有所压缩。

2011年底,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新课标,其中,历史学科提出“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北京随即启动了“新课标”教材的修订工作。

目前,北京版历史教材的修订工作已经完成,教材数量由原来的4册调整为6册。其中中国历史增加了2册,变为4册;世界历史2册,内容也依据“新课标”做了相应的调整。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困境:应当正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问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流行的话语用于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的教育现状也有那么点贴切。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自不必言,但面对现实,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仍有许多问题。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根植于下一代人的精神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正视问题,只有正视问题,才能找到现实可行的方法与路径,从而抵达理想的彼岸。

★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困惑

传统文化丰富多样,我们也确实需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在于,我们缺乏有修养、有能力这样做的教师。

我至今记得,我高三时的语文老师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情景。老师先站在讲台上字斟句酌地解释课文中的关键字词,讲着讲着,就放下课本,走下讲台,介绍起课文中的人物来。渐渐地,我感受到课本中的人物活了起来,我甚至觉得,我眼前的这位老师很有孔夫子的风度,好像他带给了我孔夫子教学的那种课堂氛围感。老师之所以能把课文中的人物讲活,原来,他从小就读《论语》,他是在用早已内化在心里的思想和精神在感染我们,而不是仅仅解释文言字词和句子。

再后来,我成了一名中学语文老师。遗憾的是,我没有能力像我当年的语文老师那样把一篇篇文言文讲得深入浅出,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我深深地知道,我所修习的传统文化仅是皮毛,其所承载的文化精髓实际上并未能内化进我的心灵世界,我缺少那样的文化气质。现实的中小学教学中,不少教师不也是在做文言文知识的搬运工吗?不正是把深具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特点的古典诗文当作应付考试的工具吗?从教参到教案,从教材全解到答案,从课文讲读到考试试题答案ABCD选项设计,到头来,仅仅是为了学生的考试分数,长此以往,通过课堂所传递的传统文化味道究竟能所剩多少呢?>>详细

(来源:《中国教育报》)

★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何在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和教育途径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教育目标上:价值引领缺失。中小学教育实践在“工具理性主义”支配之下,其价值多重在分数和升学。因为传统文化在升学考试中所占分值太少,教师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大多是基于应试教育的某种形式,把考试的考点罗列出来就算完了,做不到知识传授、情感体验和启迪心智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教育内容上:与学生生活脱节。中小学学生不喜欢单纯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因为他们认识不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很多教师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现代阐释,只是简单地把传统文化教育当作历史来讲,偏重于诗词的背诵以及对历史人物、故事的讲解,造成青少年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于丹现象”、“易中天现象”为我们更有效地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们的成功就在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通俗的解读,充分挖掘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使得传统文化向现实生活回归,激起了人们的道德共鸣。

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相对单薄。就儒学来说,在小学6年的全部教材中,只有几句儒家的格言和简单的几则故事。中学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有所增加,但存在两方面弊端:一是内容缺乏系统性,致使教师把传统文化的内容当成一个个单一的教学知识点来对待,漠视其内涵价值。二是教材也暴露出一些“大而空”的缺陷,泛泛而谈的内容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现有教材的分析研究,选择那些能够体现现代意义的传统经典,并拓展教学资源,实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学校文化三者的结合,形成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全新框架。

教育方法上:单一并缺乏新意。笔者曾对高中历史课堂进行观察,发现很多教师根本无法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精髓,只能依赖教材,采用简单的识记型教学。以某版本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为例,很多教师还是把重点放在“唐诗宋词元曲”的代表人物、作品的识记方面,出现了堆砌文化常识的现象,教学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较低层次。教学方法的单一,源于教师自身传统文化教育素养不过关。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光靠上课前的简单备课或者突击学习根本无法领会其要旨,所以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知识沉淀和人文修养,仍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育途径上:狭窄且呈现方式单一。当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还仅限于课堂教学部分,课外、校外的活动还没有真正进入课程视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基本来自课本的文字,学生可体验、亲身实践的机会极少。其实,传统文化本身蕴含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学生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也应该是多渠道、多方位的。学校一方面可通过各种教育载体,例如公益广告、专题网站,贴近生活的读本、挂图,学校的校训、文化宣传等形式,力争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可以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舞蹈、绘画、茶道、武术、古诗词、剪纸、乐器等,在亲身实践和参与中,培植学生的兴趣点,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

(来源:《中国教育报》)

【江苏做法:大国学在小学校里破茧】

南京市小学生用舞蹈演绎中国古代礼仪之美

★江苏将中华文化印记烙在每个孩子心头

今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师大时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令人欣慰的是,在江苏省的中小学,包括经典诗文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早已深深地烙在每个孩子的心头,浸润着他们的心灵,滋养着他们的生命,照耀着他们的精神家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天早晨,南京市回龙桥小学的校园里便成了一片诗歌的海洋,吟诵这些朗朗上口的经典诗文,已经成为六年级学生温李煜君和她的小伙伴们的一种自觉习惯。记者了解到,这是该校“晨诵、午读、暮写”特色教学内容之一。如今,该校低年级学生平均每个人掌握15首古诗文,中年级学生50首,高年级学生达到75首,最多的孩子超过了100首。“从小让孩子们通过诵读古诗文陶冶情操,扎根在传统文化中,对提高国民素质大有好处。”该校校长吴广岭说。

“我要把孩子送到这儿,让她寻找到中华文化的根!”一位在国外待了十来年的家长,在考察了南京市建邺区实验小学的诗词育人、书法育人课程后兴奋地说。在建邺实小校长祝瑞松看来,坚持尊重并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办学理念、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不仅能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能为学生的成长打下文化的底色。>>详细

(来源:《江苏教育报》)

★“八礼四仪”进入全省中小学幼儿园 与成长同行

金陵中学高一(6)班王凯璇还没满18岁,但是刚刚过去的全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风采大赛却让她提前长大了。

王凯璇很骄傲。从南京市入围全省决赛,8月6日,她和她的同学们代表金陵中学拿下高中组最高奖特等奖。这数月的备战、参战经历,让她对文明礼仪有了颇多思考。

这位辩论环节的第一辩手认为,中国的文明礼仪现状不让人乐观。丢掉本国传统的同时,不少人热衷学习西方礼仪。“殊不知,国外有系统的礼仪教育课程。仅有比赛还不够,培养绅士、淑女,应该贯穿到从幼儿园开始的整个教育过程,这和数学、语文一样重要。”

从今年春季开学起,“八礼四仪”在我省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推开,全省选择893所学校作为重点,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进行深入探索。“八礼”是指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四仪”主要是以7岁、10岁、14岁、18岁为重要节点,举行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详细

(来源:《新华日报》)

3月27日,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的江南晚报小记者们齐聚一堂,在报告厅聆听了一场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讲座——“趣谈楹联”。

★成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日前,在江苏省奔牛中学召开的中华成语文化博览馆展陈大纲编写组第二次研讨会上,该校校长王奕飞展示了一份约38万字的展陈大纲初稿。“今年年底,奔中学生期盼已久的新校区就要建成了,相信这座中华成语文化博览馆将成为颇具特色的校园地标。”王奕飞高兴地说。

奔牛中学是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的实践基地学校。该研究会自2012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推进成语文化进校园活动,其研制开发的成语识字、成语作文、成语古汉语等课程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现已拥有近20所实践基地学校。“我们让成语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使传统文化更加‘平易近人’。”研究会会长、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名家莫彭龄说。

作为该研究会实践基地中的“领头羊”,奔牛中学通过一系列措施,使成语文化渗透进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去年11月,奔中还与研究会合作成立了“莫彭龄成语文化工作室”,围绕课程开发、教学研究等内容,定期开展活动。>>详细

★南大引导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

近日,“承继先圣之学,传习国术精神”南大-栖霞青少年国学班开班,南大学生将为栖霞区近百位中小学生授课,内容涉及传统经典、国术、中医、书法、乐器等。近年来,南京大学开设国学启蒙班,变短期性的暑期实践活动为常态化固定的国学普及教学活动,为当地中小学生义务开设国学体验课程,引导青少年认知和传承传统文化。

据介绍,自2007年第一届暑期青少年国学启蒙班开设以来,南京大学哲学系、文学院、历史学系等相关院系的本、硕、博士生们学以致用、发挥专长,先后走进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汉口路小学、宁工小学、清凉山小学,以及鼓楼区、秦淮区(原白下区)、栖霞区等数十个街道的社区,为南京市中小学生义务教授国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南京大学进一步强化国学启蒙班活动,变短期性的暑期实践活动为常态化固定的国学普及教学活动。

目前,南京大学在当地瑞金北村小学开设春秋季“日常班”,已孵化出成熟的《青少年国学启蒙》教材,成功走入中小学的第一课堂教学计划。南大机关团委书记、国学启蒙项目导师团范赟博士说,“我们的国学启蒙从实物到知识,从日用体验到文化感悟,再到文化自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中孕育成长,不断生根发芽。”

(来源:中江网)

★50万专项基金助传统文化进校园 讲座传承文化

日前,苏州大学正式设立“弘化社传统文化讲座专项基金”,由苏州弘化社慈善基金会定向捐赠50万元人民币。该基金从今年10月开始,将连续三年专项用于苏大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聘请校内外专家,为该校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开展授课讲座活动。

苏大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成立于2013年6月,旨在推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常年开展五个品牌项目,包括中国文化大讲堂、中国手工艺作坊、中国影视艺术小剧场、汉英双语角、中外大学生文化交流工作站。工作坊的10门课程已纳入苏大的公选课学分体系。这次基金会专项支持的活动主要涉及中国绘画、中国音乐、中国舞蹈、中国戏剧、中国建筑、中国武术等传统文化门类,今后平均每年专家讲座的次数会达到40次以上,系列讲座讲义也将整理为课程教材出版。

(来源:新华网)

★南京鼓楼区全面深化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南京市鼓楼区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塑造青少年理想人格的有力抓手,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大力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充分发挥学校“龙头”作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该区多部门联合开展“国学进校园活动”,组织编写教程读本作为全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课程。三牌楼小学开展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为最终目标的“孝道”教育工作,通过崇孝课堂、崇孝行动、崇孝读写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认同、崇尚孝道孝心孝行。南京市二十九中通过建设儒学馆、儒学图书馆、儒学体验馆和中华文化大讲堂等,着力打造学校儒学课程教育的文化情境场所,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学习和熏陶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板桥小学、阅江楼小学、南京市第十二中学等中小学成立“少儿诗社”,积极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青云巷小学、紫竹苑小学等学校都把《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书籍作为校本课程。>>详细

(来源:江苏省教育厅)

【各地经验】

★小学:学科渗透多元解读元典

北京史家小学成立了经典诵读课题组,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元典诵读活动。德育主任李娟介绍,学校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经典美文的赏析诵读,探索语文教学新思路。“我们利用教材中出现的经典诵读内容,教给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方法,训练他们能够借助工具书等自己理解古诗文的意思。我们还借助综合性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同时,学校将“国学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比如,古典名题丰富数学课堂,书法课引导学生拿起毛笔抄写他们最喜欢的经典内容等。在史家小学素质教育基地,还开设了中医、中药、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

另外,每天清晨5分钟的“书香史家,书声琅琅”要求全校学生大声诵读经典。一年级诵读《弟子规》,二至六年级涉及中华古诗文经典内容,从本学期开始诵读史家小学教师合编的《学而》一书,李娟介绍,这本书包括了:强身、孝友、礼乐、笃行、学而、君子、诚敬、仁义、中和、修平十个章节。

学校在每周二的广播时间,专设“书香史家,品味经典”栏目,由学生代表向全校同学推荐和简单讲解经典篇目。每学期史家书院还将带领孩子们召开“文化沙龙”活动,如三月三“曲水流觞”笔会、文房四宝、紫砂与茶艺等讲座沙龙。中秋节开展传统书法笔会活动,书院“讲会”制度,每月一次外聘的传统文化讲座。作为史家特有的文化,“史家讲坛”定期开展大型国学宣讲活动。李娟介绍,他们每个月会聘请在社会上、学术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结合当前教育给老师、家长、学生们讲经典,话教育。从2011年9月至今,舒乙、于丹、阎崇年、杨澜、马未都、濮存昕等学术专家、业界精英分别从自己的视角讲述了他们眼中的经典文化。

网络交流家校互动

此外,学校还设立书香史家专用博客,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展示。从2011年9月份设立至今,每周都会有专人负责推荐经典诵读材料,从《弟子规》、《三字经》到《论语》、《孟子》,从唐诗到宋词、元曲,让学生通过这一现代化的手段感受古代经典的魅力。这里登载了每一周的阅读推荐资料,记录了每一次的课题组活动,展出了同学们的诗歌创作和阅读体验,目前已有上万次的浏览记录。

和孩子一起读经典已成了很多史家家长晚上的必修课。李娟介绍,在学校的指导下,家长与孩子共同开展有层次、有梯度、有针对性的亲子阅读,并适时根据需要在家庭间开展读书联盟活动。“很多在这方面有修为的家长还自愿加入我们的教育团队,利用史家讲坛和班会课的时间为孩子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经典解读。”

★中学:早读采用台湾版教材

北京十一学校在语文教学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就在9月19日,十一学校和新阅读研究所历时3年,正式研制完成了“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十一学校向全国中学生推荐初中、高中两套书目各100本。分别以30本基础阅读图书、70种推荐阅读图书的方式介绍给中学生。这其中就包括了很多文学经典。校长李希贵表示,为了避免“去中国化”倾向,书目选择了相当数量的中国作品。

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闫存林介绍,学校中学生的阅读非常广泛。对于学校来说,传统文化的回归并非有关部门的推广才重视,而是之前一直在做。当初在初中,除了课文外,学校还大量组织课外活动,学生们背诵新论语等。高中阶段学校还开设了先秦诸子阅读选修课,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

与大部分学校使用传统教材不同,十一学校已经率先在早读时使用了台湾版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闫存林说,学校老师比较了很多版本的传统文化教材,认为中华书局此次引进的台湾版教材更适合中学生阅读。闫存林说,此前学校给每个功能教室配备了24套丛书,但是早读时发现不够用,“现在就一人一本”。他认为,台湾版的教材在编排方式上很适合学生,包括:原文、章旨、注释、解读等内容,同时大陆版还把自主招生考试的相关习题放入其中,每学一段时间还有测试练习,因此,学生反响很好。今年学校已经在全部高中年级推广。

据悉,台湾版的这套教材已经使用近60年,台湾目前约有48%的学校共5.3万名学生使用此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分上下册,上册为“论语选读”,下册为“孟子选读”与“学庸选读”,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面向高中学生进行分类讲解。

★大学:培训百位中学教师传承经典

记者从中国音乐学院了解到,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开展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已经进行,研究内容包括经典教育、民俗教育等。谢嘉幸说,主要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开展中国特色的教育。其中,一项内容便是“大师班”,今年,学校计划邀请台湾吟诵专家徐建顺等到学校给北京市的100名中学教师培训古典诗词吟诵,同时,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名教师一同参加。他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大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

★台湾的孩子学什么?

此前,中华两岸文化经贸交流发展促进会专家曾去台湾考察,专家称,台湾很重视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一直延续“国文”的称谓,使用沿用几千年的繁体字。在小学阶段,台湾学校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训练,以国文、历史和传统文化课程为主。高雄县凤山国小就有作文、书法、陶笛、围棋、剑道等学生社团,《四书》等传统经典是学校“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激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专业民间机构每学年都到学校举办“经典会考”。据媒体报道,台南市博爱国小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近年来,台湾的小学都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博爱国小音乐教育以西洋乐为主,但现在加入了传统音乐的课程,小学课程中加入了古典文学的内容,并以社团组织为单位开展经典诵读等学习传统文化活动。

在高中阶段,文科的必修课程有三种:《高中国文》、《国学概要》、《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前两种是语文基础知识,以及经史子集的基本介绍,《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则完全是“四书”内容。2010年9月7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又通过了新的“国文科新课程”纲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文化经典内容所占的比重:高中三年文言文所占比重由原来的40%、45%、50%提升至45%B65%,篇数酌定30篇,文章皆出自《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老子》、《诗经》、《春秋左氏传》、《礼记》等经典。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观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吾道以一贯之”。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间正道的经典解读。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今天,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营养,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都有很多经典论述,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如“民惟邦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者爱人”、“扶贫济困”“德不孤,必有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瑰丽的宝库,纵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对于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字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实际上与传统文化强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是一脉相承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实际上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如何培养一代青年人才?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智慧。孟子说,有大人之事和小人之事。大人之事为国家民族着想,小人之事为自己谋私利。青年的视野和格局就在此区别。从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到王安石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的牺牲精神;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到岳飞的《满江红》;从戚继光的抗倭到文天祥的《正气歌》,这些先贤哪一个不是历史上的一流人物?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有这么多的杰出人物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践行了时代的理想和历史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今天,我们的青年更应该珍惜今天,敬畏历史,展望未来,有所作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多元、利益诉求纷杂的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深刻领悟,积极践行,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来源:《中国教育报》)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朱永新

教育应该是当今文明复兴的新动力,学校应该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立足点,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根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教育在其中的特殊使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从博物馆里、从文化作品中看到,更要从普通人、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中看到。只有教育,才能把断裂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贯通,才能使其在当下复活;只有复活的传统文化,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绝不能看成几门简单的课程,它首先是理想,是道德,是价值,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必须奋起行之的紧迫课题。我们不仅要有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更要有舍我其谁的教育担当。

第二,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对所有学科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国学、中医、音乐、武术、木刻、年画、节日与礼仪等,只有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有了开展教育的前提,才可能走进生活。同时,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想要在任何学科的任何课程中闪耀,需要所有教师的理解、掌握与传授。

第三,在社会生活中普及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学校生活中全面贯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立魂”的理念。通过社会助力,在学校切实推进课程,开展各种文化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各个领域,真正化外为内,让师生把心灵之根深深扎在这一沃土上,让文化真正重生。

★让传统元素融入社会现实

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 郭志明

传统文化进校园是现实的需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一个民族,它不可能割断历史而发展,传承传统文化才能促进民族的开拓创新。学校教育面对的是孩子,着眼的是未来,传统文化进校园自然是学校生存、学生发展的应有之义。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走“拿来主义”之路,而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有对学生教育适用的,也有不适用的,因而引进传统文化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精思慎取,选择那些熠熠生辉的文化元素,选择那些能垫高孩子心胸、拓宽孩子视野、增益孩子素养的优秀文化;二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外延丰富,而学校的办学层次又有参差,所以传统文化进校园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尤其要从师资队伍的实际出发,确保有流畅的通道让传统文化真正滋润孩子的心灵。

课堂无疑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结合所教学科,有机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如书法进语文课堂、京剧进音乐课堂等。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元素,在环境设计、活动开展、兴趣小组建设等方面,有计划、多层次、多形式,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要着眼于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断拓宽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平台,如开辟传统文化讲坛等,创造自然融合、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来源:《江苏教育报》)

本期策划:李月昭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顾伟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