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视点 > 正文

夏令营安全不靠保险靠监管

作者:廖德凯 发布时间:2017-07-0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近日,中小学生们陆续迎来暑假。近两个月的暑假生活,不少家长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夏令营。记者走访了解到,近年来,夏令营市场火爆。一些夏令营培训或拓展机构80%的学员都来自于暑期,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一位从事青少年夏令营培训的资深人士透露,目前成都有不少夏令营活动设置了类似攀岩、游泳等项目,“但大多数教练都没有相关从业证书”。

  夏令营为家长们所追捧,说明家长们越来越关注让孩子行万里路,希望孩子通过各种培训拓展,得到更多书本之外的收获。夏令营固然是很好的形式,却有许多风险。面对家庭希望孩子在夏令营成长的需求,组织者一定要规范化运营,不抱侥幸心理,选择有相关资质的代理机构或者从业人员。相关部门也必须加强监管,通过源头把关和过程控制,从制度上为孩子们的快乐暑假提供安全保障。

  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孩子成长不能仅仅依靠学习成绩,而是需要从身体到心理的全方位锻炼。因此,不仅仅是成都一地,在全国各地,夏令营都是家长追捧的重要锻炼方式。

  但是,夏令营火爆背后的隐患,却已经渐渐成为“明火”,亟待各方努力“灭火”。最大的风险无疑是各方对夏令营安全的认识有太大差距。比如,有夏令营面对安全方面的质疑时,表示“在入营前都会给小朋友购买意外险,不用担心出问题”。这是对安全和保险的严重误解。保险是对潜在的“经济风险”成为现实后进行社会分担的一种经济制度,它不会直接产生安全效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因没有了赔偿压力,可能让组织者忽略了安全问题。

  对孩子及其家长来说,安全是活生生的现实问题,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因此,组织者有没有为孩子购买保险,对家长来说意义不大。因为保险在出现意外后才真正发挥作用,但这显然不是家长需要的安全保证方式。可以说,购买了意外险,最多是在心理上让组织者“不用担心”,因为出事后有保险公司买单,但孩子的安全问题绝不是保险所能承载的。

  夏令营组织者安全意识的薄弱,和目前夏令营组织形式的内容庞杂、所属监管范围不清有关。比如,目前夏令营既有托管性质和文化教育培训为主的夏令营,也有旅游性质的夏令营,还有体育锻炼性质的夏令营。在这些不同性质的夏令营中,教育主管部门无法对不是以文化教育为主要目的来开展活动的夏令营进行监管,旅游主管部门则无法对非旅行社法人或其他机构的夏令营组织者开展监管。而内容和组织主体的复杂性,让监管范围出现了真空地带。

  面对夏令营的安全“明火”,这些已经摆上桌面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教育、旅游、市场监管、体育等相关部门,有必要联合开展相关工作,明晰各类夏令营组织主体的资质要求,对各种类型夏令营的管理员、教师要有明确的安全责任职责,强化组织者的安全意识。夏令营应当有“属人”和“属地”的双重管理体制,夏令营组织者应主动在夏令营实施地政府报备,接受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管理。通过政府各部门的联席合作,让监管范围不留死角,通过双重管理,让夏令营处于监管视线之中,不成为监管信息孤岛。

  对于家长来说,应当在孩子参加夏令营前,认真考察夏令营组织者的主体资质,教师的管理水平、安全意识,以及项目实施地、夏令营具体内容等。如有疑问没有解决,则要慎重评估考虑。

   (作者廖德凯,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耿美琳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