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盐城盐都:让传统文化扮靓学生人生底色

作者:任素梅 卞桂富 发布时间:2017-03-2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受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影响,经典诵读引发了越来越多学校的关注。3月13日下午,记者走进盐城市大纵湖小学,适逢该校大课间活动,国学兴趣班的孩子们正在朗诵典籍: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他们时而摇头低吟,时而振臂高呼,在抑扬顿挫的吟诵声中,演绎一篇篇国学经典。盐城市盐都区教育局局长熊新华说:“在盐都,像这样有传统文化特色活动的学校还有很多,目的就是让师生走近传统文化,为学生终身成长与幸福扮靓底色。”

  编写校本教材 让传承有支撑

  盐都地处苏北水乡,人文底蕴丰厚,民间故事很多,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异彩纷呈。例如“王祥卧冰”等民间传说,舞龙、舞狮等民间技艺,剪纸、老虎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跑旱船、唱淮剧等传统表演。如何让这些文化得以传承?离不开教材的支撑。

  记者翻阅盐城市神州路小学《快乐阅读(经典版)》校本教材,这套教材共3册,分低、中、高3个学段,每本教材中经典古诗词篇幅占1/2,并附有说文解字和赏析等内容。为推进经典阅读活动的开展,学校还同步开设经典阅读指导课,每学期举行一次以“吟诵经典·润泽童年”为主题的经典阅读竞赛,并对“阅读达人”进行表彰。该校“阅读达人”王睿智的妈妈说:“孩子原先有点沉迷于手机等电子产品,自从学校组织经典阅读后,孩子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了阅读上,似乎也变得更加知书达礼了。”

  在盐都,各中小学校结合乡土特色和学校发展实际,精心选准突破口,进行校本教材编制。为推动校本课程建设取得成效,盐都区教育局专门组织开展优秀校本教材评选活动。到目前为止,各校已编印以经典诗文、非遗文化、传统节日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20多本,其中《剪纸》《快乐阅读》等还在省、市校本教材评比中获奖。

  丰富课外活动 让文化有载体

  “孩子们的兴趣需要活动来激发,如果成天让学生单纯地背经诵典,那是枯燥的,只会增加学生负担,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或抵制。”研究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年来,盐城市北龙港小学校长宋长健颇有感触:“如何让学生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让学习传统文化成为自发行动,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因此,学校需要做的是丰富课外活动,让文化传承有载体。”

  北龙港小学所在的北龙港街道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为激发学生的剪纸热情,该校除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剪纸元素,开设剪纸活动课外,每年还组织1-2次剪纸作品赛,鼓励孩子们在传承剪纸艺术的同时,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现代的电脑画图技法融合在一起,设计创造出富有个性特色的主题剪纸作品。据介绍,该校师生共同创作的“水浒108将”“水八仙”等剪纸作品多次应邀参加省、市文化活动展览,不少学生作品成了盐都区政府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馈赠嘉宾的厚礼。

  “盐都各学校还注重将传统文化传承与社团建设相结合。”据盐都区教育局普教科科长韦功介绍,该区教育局每年开展“十优百佳”社团评选活动,以此推动社团建设和品质提升。在社团评选中,涉及经典文化、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的社团占全区社团总数的1/3。例如,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将吟诵经典诗文与音乐、舞蹈等社团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表演中领略经典的博大精深。该校师生编排的诵读节目《少年三字经》还在省第六届少儿艺术节中摘取金奖。

  借力社会资源 让辅导有师资

  “传承传统文化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样,成效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与水平。”熊新华介绍说,传统文化有很多是绝活,盐都区主要借力社会资源,让社会志愿者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既解决了师资缺乏的难题,又有效提升了传承水平。

  “华泽书社是我校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心之一,它成了留守孩子们节假日的好去处。”盐城市尚庄小学校长袁华口中的华泽书社,是盐都区尚庄镇南吉村村民乐华泽于1993年自费创办的书社。近几年,书社根据留守儿童实际,聘请退休教师义务为书社服务,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书社正常开展适合少年儿童参加的经典诵读比赛以及传统文艺表演等多项活动,吸引了众多农村娃的到来,也获得了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

  王伯林是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同时也是一名退休教师,尽管他已70多岁,但对剪纸的热情不减。在他的帮助下,北龙港小学开设了剪纸特色课程,北龙港幼儿园开设了剪纸特色班。每个月王老都要到校园走一走,参加学校举办的剪纸创作活动,指导师生剪纸技法。在他的指导下,北龙港小学的剪纸艺术在传统技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作品有布剪、纸剪、塑剪、套色、渲染等,内容有人物、花鸟、风景等。中国教育电视台还曾专门报道该校的“剪纸育人”特色项目。

  “像乐华泽、王柏林这样义务为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的辛勤付出,为盐都‘传统文化进校园’作出了积极贡献。”熊新华说,“我们将继续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着力让传统文化带动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家教家风建设,为每个孩子健康成长打下文化基础。”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