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美德学生 > 连云港 > 正文

张 妍:弹奏一首暖人心扉的歌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弹奏一首暖人心扉的歌

  ——连云港高级中学张妍同学先进事迹

  2014届张妍同学自进校以来一直非常上进,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并取得佳绩,成绩和能力突出,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该生学习方法好,成绩佳。虽然在高一入学第一次月考中成绩不是很理想,但她很快从失落的情绪之中调整过来,在不断地学习中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她在后来的学习中一直名列前茅。在兼顾学习的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如英语配音比赛等。在学校和老师的关怀与帮助下,在父母的疼爱与自身努力下,张妍同学一直都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她全面发展,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激励自己,不懈努力,现将她的事迹概括如下:

  勤奋好学,成绩突出

  她专心学习,勤学善思,不懂就问,常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从中受益匪浅。她坚持用知识充实自己,喜欢广泛的阅读书籍,培养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这对于她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有很大帮助。就如她刚进入高中时,英语底子薄,为了提高英语成绩,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假期填补自己英语知识的漏洞,最终跟上了班级与老师的步伐,英语单科也冲进过年级前十。她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对班级同学起到了熏陶的作用,对班级的学风也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工作积极、乐于助人

  进入高二,张妍同学担任学习委员的职务,是同学们心中学习的好榜样,老师的小助手,

  能积极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工作中,讲究方法,不仅带动了全体同学,而且深受老师的信任与同学的喜爱。在努力学习,发愤图强的同时,她还是一个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作为班干部,她丝毫没有现在不少中学生身上那种狭隘的心理,对于班内的学困生,遇到不会的难题,她都会竭尽所能的帮助她们,不厌其烦,耐心的指导与讲解。所以同学们在遇到难题时都愿意向她请教,和她探讨。

  文明礼貌、尊敬师长

    张妍同学讲文明,懂礼貌,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是一名知恩感恩的学生,深受老师、同学以及家长的好评。在家里她还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她关心体谅父母老师的辛劳,在学习和生活中鲜少让家长担心。对老师,她发自内心的尊敬。

  感恩社会,热爱公益

  她是热心公益的好少年。每逢节假日,在社区的各个角落,经常能看到她捡拾垃圾的身影。低保老人的庭院门前,擦窗扫地更是习以为常。公交车上,每逢看到老人妇孺,她总是争先让座。 每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她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看到路边的残疾人,她常常悄悄地送上零花钱。因为她深知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给别人帮助,自己也会收获快乐。每一次遇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她都会主动倾囊相助,这也深深感染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她的带动下,同学们都能把自己的零用钱赠给最需要的人,主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其中最有意义,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在汶川大地震后,她积极呼吁为灾区孩子献爱心,不仅自己主动把平时攒的零花钱全部汇到灾区,还带领全班同学发起倡议,争取身边的亲人、同学和朋友积极为灾区孩子损款捐物。并通过勤工俭学与灾区的小朋友共渡难关,她用一颗炽热的心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张妍同学身上体现了一名莘莘学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一种至真至善的思想态度,体现了一名当代中学生的良好素养。在学生心目中,她无疑是一面道德示范的旗帜,一个众生学习的榜样,一名当之无愧的美德少年。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习、生活、成长的路是艰辛而漫长的,但她懂得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学校活动,她积极响应,热情参与,并带领其他同学以饱满的激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争戴自强章、自律章、自理章、自学章、自护章、创新章等系列活动中,使大家在活动中提高了素质、增长了才干,养成了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树立了自主为荣、依赖可耻的正确意识,形成了团结友爱、进取向上的精神风貌。现在,她正用自己的正直和善良为歌,热心和宽容为曲,弹奏暖人心扉的歌;她正用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为笔,进取和奋发为墨,书写充满希望的画;她正用爱心、恒心、信心、诚心托起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有一种美可以焕发斗志,有一种美可以温暖人心,有一种美可以洗涤心灵,张妍同学正是这种美的化身。她是素质教育春风滋润下茁壮成长的小苗,更是全面发展的表率,她用无形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每一个人,用平凡的点点滴滴的德行启迪着每一个生命,她无疑是一面旗帜,一位名副其实的美德少年。

责任编辑:陈光明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