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早早出国或接受西方文化,可能带来怎样的风险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5-06 来源: 最美教育人

  娃道·百家谈 第96篇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的最初的教育,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西方一些家庭教育观念受到很多国内家长热捧,对孩子的期待也不是“父母在,不远游”,而是选择让他们飞得更远。

  北京师范大学多年从事德育研究的专家檀传宝教授对目前家庭德育的失当表达了自己的忧思,值得每个家长反思。

  ■檀传宝

  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家庭德育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家长有没有“文化”。

  这里所谓的“文化”,不是指学历的高低,而是指文化上的自觉程度。而许多没有自觉文化意识的家长,正在犯“没文化”的错误。

  比如:在一些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一些“前卫”的家长鼓励孩子直呼自己(家长)的姓名,其理由是:老外都是这样直呼父母、老师的——如果西方的孩子可以喊父母“约翰”或者“玛丽”,那么中国的家长为什么不能允许孩子们直呼自己“张三”“李四”呢?

  又比如:一些炫富的家长很早就将自己的小孩送到欧美国家,却完全没有意识到其中可能存在的文化风险。在波士顿的一所初中女校,笔者就见过好几位中国小“留学生”。在和这些中国女孩交流时,我的脑海里一直翻腾的是这样一个念头——即便这些孩子未来能够健康成长、被成功培养成为美国标准的“合格公民”甚至“精英”,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长大的父母们,真的准备好接受一个特别独立、自我、价值多元、没有中国意义上的“孝敬”之心的精致的“Banana”了吗?(此处的“Banana”,指香蕉人,皮肤虽然是黄色的但内心已经完全是白人的、完全西化的东方人)

  家庭德育当然是要教孩子做一个合乎道德的“好人”。但家长须知:道德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一方面中国文化和世界各国不同文化都有共同性,比如我们都要求孩子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有礼貌、有教养的“好”人,但是另一方面,对所谓“好”,不同文化的人们往往有十分不同的理解。注意教会孩子具体的道德理解,有时比教会孩子那些抽象的道德原则还要重要得多,因为生活本身永远都是具体而非抽象的。

  因此在全球化时代,家长在开展家庭德育时至少应当遵守三条基本的文化原则:

  文化理解原则

  应当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理解、尊重不同道德文化的共性与差异,与世界各国文化和谐共处。

  文化主体原则

  应当努力让孩子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做一个有中国根基、中国气质的谦谦君子、大国国民。

  文化创生原则

  传统文化的营养必须变成现实生活里的文化传统才有意义。无论是对外部文化或是对中华传统的学习,都应当有批判性思维,以便继往开来、解决当代生活的现实问题。家庭德育应当努力让孩子们获得最有创意的幸福人生。

  至于低龄出国模式,鉴于前述文化风险,建议家长谨慎选择。倘若坚持选择低龄出国,则应当考虑适当针对小留学生的教育援助安排,包括家长长期伴读、保持母文化的学习以及跨文化理解素养的培育等等。

  一句话,家庭德育一定要有“文化”的自觉,家长千万要不犯“没文化”的错误!

  来源:德育We学园

责任编辑:耿美琳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