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忠:春风润桃李,良师育英才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导师简介:

  周建忠,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范曾艺术馆终身馆长、江苏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楚辞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楚辞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南通大学曙汛诗社社长。

  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楚辞研究,出版《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楚辞考论》等专著14种,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研究项目5项,先后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2012年、2003年)、二等奖2项(1997年、2011年)、三等奖2项(2003年、1994年)。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2008年),获中国屈原学会十年屈学研究一等奖1项(1994年)。学术著作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等170余家图书馆收藏。

  先进事迹:

  教育有方,因材施教 

  周建忠温和的性格给人很深的印象,不论是他的学生还是与他一起共事的同事,提到他,大家说出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噢,周老师啊,很随和”。在自己的散文中,周建忠多次写到自己的性格受到二姨娘及父母的影响,他很感激他们,并希望自己把这种有温度的性格情怀带给身边的人。

  2007年,憨厚老实、不善言辞的王业强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成为周建忠老师的学生。因周建忠大部分时间在南通工作,所以师生见面次数少。每次见面,王业强总是面带怯色,当要谈到论文写作情况时,更是担心不已。为了缓解压力,每次和王业强见面,周建忠从不会直接询问论文和学习的情况,而是与他畅聊家乡的事和南京的风土人情。他本来就憨厚老实,如果我每次见他再严厉训斥,那他不是要吓死。周建忠开玩笑地说道。

  何继恒在博士毕业前一年,因怀孕身体不适,影响了论文进度。周建忠了解情况后,鼓励她要以身体为重,可以适当延缓毕业时间。“正是周老师的理解、关心与爱护,我才能顶住各方压力,把生活与学业处理得很顺当。”何继恒感慨道。

  面对不同学生,周建忠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天资基础采用了不同的施教方式。07级研究生贾捷是南通大学文学院的首届研究生,读研期间,周建忠多次为她修改论文,指导治学方法,其中,《〈楚辞大招〉创作时地考》、《〈楚辞天问〉顾兔考》修改了近20遍,最终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上。15级研究生吴翔,兴趣广泛又热衷于参与校内外各类活动,这与研究生阶段应该静心读书、专心专一的学习要求有点不符。周建忠多次向他强调,不要把自己当作本科生,什么都要参加,而要把精力放在研究上。10级研究生何秀鹏英语基础较好,周建忠根据他的特长为他选择了“楚辞英译研究”这一课题,进一步拓宽了何秀鹏研究的国际化视角。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同的是教育方式,相同的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期盼。

  关心学生,用爱点亮 

  四十年来,无论是兼任三个班的班主任,还是担任学校行政工作,周建忠始终站在教学的第一线,坚持每学期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他经常讲道:只有教师坚守讲台,手持粉笔,在黑板上指点江山、挥洒才华的时候,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的互动、思想的流动、精神的提升、质量的提高。不管课教了多少遍,内容多么烂熟于心,但他总会继续思考,提炼抽象,将最新的知识、最新的感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作为一名教师,周建忠爱生如子,他说:“作为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一举一动,每一个细节都要关心,帮助学生成长。”鼓励、支持、引导,是他育人的三部曲,“你是优秀的”、“我始终相信你是优秀的”,一直是周老师的习惯语,也是学生攻坚克难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农家出身的周建忠,对贫穷有着切身的感受,这孕育了他日后力所能及地帮助贫困生的心愿。他往往在上课班级中寻找贫困生,给以不同的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对于自己所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也会出手相助,或用于购买书籍,或用于参加学术会议,或用于出国访书。他的弟子施仲贞深切感慨道:“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我生活十分拮据。但周先生在经济上给予我很大的资助,这不仅大大减轻了我生活的压力,也让我真正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与意义。”

  作为教师,周建忠不仅指导学生怎样做学问,而且引导学生怎样做人做事。他的弟子季晓菁深情回忆说:“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幸运、最感谢老师的地方,就是老师全方位、不拘一格地培养我们,不仅仅是学术,还会从饭桌文化到与人相处交往等,点点滴滴,希望我们做一个能够融入社会、融入集体的‘现代文人’。”周建忠要求弟子们把讲究细节当做习惯,哪怕是弟子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很具体细小的事情,他都非常操心,譬如怎样会餐,怎样敲门,怎样穿着。他不时提醒弟子们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存在一丝马虎,唯有把细节做好,才能成就大事。很多时候,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一句不入耳的话语,都会让一个人永远失去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周建忠还经常告诫弟子们要有情怀,不能只有技艺,平时要学会吃亏、愿意吃亏、主动吃亏,付出不图回报。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有些人虽然极其聪明,但却吃不得半点亏,常常因为一粒沙子大小的利益而斤斤计较,乃至与他人挣得头破血流,结果终其一生也没有什么出息。”诸如此类的谆谆教诲,不胜枚举。如今,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一批行业新秀。

  树人为本,照亮未来 

  周建忠不仅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科研,更将自己总结体会的为人处世道理以及各方面生活经验,毫不保留地言传身教。

  常威是周建忠引以为傲的弟子,他在攻读硕士阶段发表10多篇高质量论文,硕士论文还获评省级优秀论文,并顺利考取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常威性格内向,见人放不开,但他能吃苦肯用功,所以我一点也不担心他的学业。倒是他的性格叫我担心,我就不断鼓励他要突破自我,充满自信,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做一个阳光男孩。”周建忠说。

  “每次师门聚餐,老师会要求大家讲笑话活跃气氛,每次老师都会让我先讲,”常威说,“没有老师的鼓励引导,我不可能进步这么大,我将永远记住老师的教诲之恩。”

  不管工作多么忙,周建忠都会抽空与学生促膝交谈,学业上的指导也许两三句话就说完了,更多的是把他自己体会的做人做事道理告诉学生。而每次如有所得,他也会把内容编辑成短信,发送给每一位学生。

  “我希望学生们爱读书,但不是读成书呆子,而是要学以致用,首先要想办法养活自己,然后再谈理想。人只有取得经济上的独立、身体生命的某种独立,方能取得精神生命的独立。”这句话周建忠在多个场合都有谈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周建忠定期在楚辞研究中心与学生召开沙龙,他说:“我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开个沙龙,不限于讨论学术问题,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越来越不如从前,所以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我平时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分享给大家,为大家更好应对生活提供一些借鉴。”

  百年基业,教书育人。“五十岁之前,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五十岁以后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人才上”,周建忠老师身上散发着坚毅自信与蓬勃朝气。

  周建忠用有情怀,更有温度的方式教书育人,他带给了学生内心的温暖和自信的勇气去面对生活。

责任编辑:李朋飞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