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怀才抱器 培育有情怀有智识的现代人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2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春有蔷薇夏有荷花,秋天桂花满园飘香,荷塘里鱼儿自由嬉戏,栾树枝头小鸟欢唱;一年四季,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校园始终生机勃勃。

  2015年以来,学校以“科学与人文物型课程基地”为依托,以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努力使物型课程基地成为课程融合的新样态,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孵化器”。

  2017年6月,学校被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宣传研修中心评为“物型课程研建基地”(全省共8所学校)。2017年11月,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示范学校”2018年1月31上午,“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改重大项目成果发布会”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成功落幕,中国教育众多“大咖”来校共襄盛会,对课程基地给予极高评价。

  2018年9月,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新教学楼落成。近三千名小学部师生员工,有了一个更加宽敞开阔的新校园。在对小学部的校园进行构思和规划时,学校明确提出,小学部要依托学校物型环境,积极建设新型学习空间,打造促使学生自主发展的物型课程,探索面向未来的教学组织形式,使生活在校园里的每一位师生,都能拥有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怀才抱器:学校文化的凝练表达

  走进小学部,草地上一块大石头上,“怀抱”两个大字,引人注目。给这块石头取什么名,小学部的老师和孩子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最后,定名为“怀抱”。孩子们说,走进学校,就像回到了妈妈的怀抱,学校就是自己的家。老师们说,怀抱,是对老师职业的阐释,老师应该有渊博的学科知识,更应该有辽阔宽容的心胸,要容纳每个孩子的个性,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怀抱,还意味着怀才抱器,才华与能力兼备,智识与情怀并重。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每一位师生,都记得学校的办学目标:培养有情怀、有智识、自由思想、有能力创造和体验幸福的现代人。“怀抱”二字,就是对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文化的凝练表达。简洁,传神,充满想象的空间。

 

  彩色书吧:阅读空间的个性营造

  小学部有十个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书吧,每个书吧既有丰富的藏书,也有各种各样的椅凳,他们造型别致、色彩明快。一到课间,低年级的孩子们就会自主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空间,或坐着读,或靠着读,或趴着读,以舒服的姿势来感受阅读的快乐。高年级的孩子呢,他们有的是结伴读,时不时地要交流讨论一下;有的则喜欢独自安静地在角落阅读。这里不仅有新颖的外观、活泼的设计、丰富的藏书,还有来自大精灵和小精灵们的精心管理。他们将自己的读书心得推荐给前来阅读的伙伴们,并利用课余时间自愿为书吧做整理和卫生保洁。现在,这里俨然成了孩子们汲取知识的快乐园地。

 

  长廊景观:自然质朴的文化启迪

  与以往的长廊不一样,小学部的长廊的外沿,都安排了木质长椅。椅子全部由实木打造而成,只刷了一层清漆。长椅的高度,根据孩子的年龄而设定。长椅与长椅的交接处,是散发着泥土味的木格花坛。自然的纹理,冬暖夏凉的触感,让孩子仿佛来到了大自然中。原木不加雕饰,清水芙蓉,也在不经意中,给予孩子们关于做人的启示:真实、纯朴才是美的。

  走进小学部的教学楼,你就会发现雪白的墙壁上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是散发着文学魅力与课程活力的文化特色长廊。来到1号楼,第一层和第二层分别悬挂着写给一年级小朋友的小精灵礼仪歌和《弟子规》中的名句,用轻松活泼、琅琅上口的话语让小精灵们感受小学生活的快乐和美好。第三层和第四层分别悬挂着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为三年级的孩子们营造了安静、专注的学习氛围。2号楼的长廊,则展现了小学部“精灵秀”“旅行与观察”课程以及学科节日课程的精彩画面。这一幅幅充满稚嫩童趣、极富想像力的图画,有的宣扬着文明习惯,有的体现了活动气息,有的凸显了自然景观,有的展现了古代文化……雪白的墙壁转眼间就鲜活起来,吸引着来往师生的目光。师生们每天穿梭来回,置身其中,仿佛人在画中游,画在身边飘,既尊重了教育的规律,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室构思:学习空间的科学规划

  小学部的孩子上学,不需要背着重重的书包。在新教学楼的每一个教室,都给孩子们安排了储物空间。孩子们给自己的柜子添上了可爱的标签,那是存放他们的童年的地方。

  储物柜不仅方便了孩子们的物品摆放,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每一个储物柜里不仅藏着孩子们的好习惯,也存着各自的小秘密。你随便推开一间教室的门,问问孩子们关于储物柜的使用情况,他们准能积极地告诉你储物柜的好处。甚至还会得意地给你进行一番展示,瞧:里面放置的东西整整齐齐、一尘不染,储物柜里放着美术课用的画笔,大课间用的花球,阳光体育用的跳绳和毽子等。储物柜很方便,有了它,孩子们的书包更轻了。

  小学部的教室里,每一块黑板都可以拉开,中间就是电脑大屏,电脑里全部预装了希沃助手教学软件。投影仪不再像以前那样,占去较大的空间,而是巧妙地安装在黑板一侧的墙壁上,轻轻一按,就可以便捷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植物神韵:体会美好自然的情意

  植物不仅是园林中最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部分,也是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创造校园优美、雅静环境,营造校园浓厚文化氛围的重要要素,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此外,植物不仅可以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绿化作用、造景的美化作用,也可以通过提供师生学习、交流、休闲娱乐的空间来塑造校园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金中河西的校园里,银杏古雅,荷塘清趣,玉兰纯真,桂子飘香。孩子们经常在树下嬉戏,写生临摹。日记本里夹着梧桐的落叶,眼眸里是对红红的柿子的向往。小学与中学之间的大道两旁,学校后勤的老师,用心地栽种了20多株早樱树。待到樱花烂漫时,那一定是孩子们童年最美的记忆。孩子们与植物一同成长,植物与孩子们一同成长。朝露夕阳下一草一木,是大自然给予孩子的美好情意,也是学校给予孩子的珍贵情意。

  西河雅集:感受中国文化的神韵

  “西河雅集”以南京传统文化为主。目前的雨花石文化课程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雨花石的科学本质,主要通过图片文字介绍以及视频素材滚动播放的方式呈现。第二部分,雨花石的丰富形态,主要通过实物以及图文介绍的方式呈现。第三部分,雨花石的文化内涵,主要通过实物组合以及石、诗、书画结合的方式呈现。

  校学术委员征争先生通过精心组合石、木及其他雅玩物品,形成新的课程文化意境。同时,邀请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系教授黄敦等书法名家题写雨花石诗词,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课程以主题化的形式供学生学习,有南京风土人情、红楼梦人物、生肖文化、春夏秋冬等主题。每个主题都集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开放性于一体,学生通过观赏实物认识南京文化景观,通过欣赏书法作品了解南京风土人情,通过诵读诗词感悟南京的文化底蕴,充分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提高文化自信,实现了“环境—课程—育人”的功效,深受孩子的喜爱。

 

  书画长廊:自由表达文化个性

  “书画长廊”是全校师生书画艺术交流活动的场所,以推广学生和教师作品为主,给每位师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空间,每学期组织2-3次师生书画摄影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先后举办了“金培洋(学生)个人书画展、九三学社名家作品展、优秀美术随堂作业展、‘春节·印象’主题摄影展、师生书画作品展、岳燕宁(校长)书画作品展、魏海默(学生)书画作品展、阎硕(教师)书法作品展、赵彦国‘素心及物’书法作品展、南京市教师书法作品展”等,开发的校本课程有《金陵石语》《金陵?风》。学生通过学习,充分感受书画艺术精致高雅的独特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自觉提高审美与表现等人文素养。同时,我校每年12月份都要举行艺术节和校园书法素养大赛,让学生能将课程学习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师生与书画名家一同谈画论书,现场挥毫泼墨,接受名家面对面的指导,通过活动发现了一批优秀的小小书法家。

 

  创想空间:未来世界的无限可能

  学校建成了可选择、可动手、可猜想、可创意、个性化的实验室,具体包括“比特实验室、机器人工作室、3D打印室、技能创造室、智慧教室”等。“创想空间”的STEAM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突出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STEAM理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发了“物联网、机器人、3D打印、航模、木工坊”等选修课程。课程设计模块化,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每门课程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的层级要求供学生选择。目前开发的校本课程有《创客》《物联网》《创新思维》《创意机器人》等。从必修课到选修课,以及“三模”(航空、航海、建筑模型)、信息奥赛、机器人等学生社团,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学生不仅能够在场体验学习,而且积极参与课程创新。通过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健康、道德等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实践、艺术与表达,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素养,努力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也是孩子生长的地方。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对孩子永远具有新鲜的意味和学习的价值。在物型课程的建设中,小学部也刚刚才起步。记住“怀抱”的意蕴,以儿童的视角去理解校园生活,以儿童未来的可能性去设计学校,我们将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