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小径分岔的花园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对自身有一个设计和比喻:“小径分叉的花园”。

  这是一个意象,也是一个实体。

    为什么是花园?

  因为儿童本身即花朵,他对花园有天然的亲情和相认能力,他是来投亲的,他是来生长的。所以,我们的校园必须郁郁葱葱,必须有一种会呼吸的草木精神,否则,儿童的视觉会暗淡,心性会枯萎,灵魂上会不识路。我常说:好的教育不是传授,是“遇见”,是你想让孩子看见什么,用什么来调集他的注意力;好的校园不是钢筋水泥浇铸出来的,是种出来的,是长出来的,它必须像一座巨大的感官,与儿童的感官相匹配,它必须有迷宫和谜语的气质,与儿童的探险精神相呼应。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它不仅是用艺术和伦理的语言写成的,它还是用科学的、逻辑的语言编撰的,伽利略就曾说:“自然界的每一个细节都流露着数学和几何。”而且,大自然从不让人厌倦,一只偶然路过的鸟,一尾蝴蝶、一只螳螂和蟋蟀的到来,一场不期而至的雨,一抹月季或桂花的暗香浮动……会让我们校园的每一天、每一个时分都是新的,大自然从不重复,正因如此,它才能满足儿童无限的好奇。

    为什么要“分岔”?

  这是个既具象又抽象的说法,既针对物理空间,也针对教育空间。一条通直的路,无论多宽,孩子们走上去,也只能越走越拥挤,越走越整齐划一。中国园林在营造上,有一个原理,即以曲为美,只有岔道多、拐角多、小径多,人才能分流,空间方显深阔和幽远,才藏得住有趣的事物,才容得下形形色色的足迹。教育亦如此,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各自的天赋、兴趣和方向,我们尊重和鼓励个性化、差异化的生长,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机会和路径。所以,在校园设计和课程提供上,我们力求丰富、缤纷,用种种可能性和自由度来承接孩子的天性和个性。

  “分岔”的校园,“分岔”的教育,无论在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让人舒适和愉悦的。目前,张家港市实验小学这座“花园”已完成了三个系统的布局,即“会呼吸的路”系统、“百草园”系统和“三味书屋”系统。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有一个表达:以美学经纬“再织”校园空间。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精心设置审美对象(视野,生动),二是激励审美活动的发生(遇见,心动),三是课堂的美学化设计和美学课程的提供(教学,启蒙)。

  未经设计的校园是不值得穿行的。我们追求户外的“万物生长”“情景生长”“故事生长”;我们追求校园的感官化设计和心灵化运营;我们营造梯级式、成长型的“童话空间”“童话人生”“童话逻辑”;我们鼓励校园里的“探秘”“偶遇”和种种“美学散步”,我们诱使“心”与“物”随时随地的“化学反应”……

    我们铺设“会呼吸的路”,开启“回到百草园”的美丽工程,以树草、水流、花墙、双桥、沙石、季节风物等自然元素打造了一座让孩子自由撒野的伊甸园;让孩子的心灵感官在校园这座更大的自然感官和美学系统中苏醒,接受诱惑、召唤和启蒙;我们引领孩子走进陶艺馆、园艺坊、梦想艺术馆、自然标本室,让其感受工艺之美、人文之美;我们通过“走近大师——百幅经典名画、百首经典名曲赏析”“100部经典电影”“一卷春风阅读盛典”等课程设计,丰富提升儿童的艺术体验和情感审美,使其主动搜集自己的精神偶像和人格榜样,而不是只接受教科书上的委派。

 

 

  除了命名的地点,除了有序的设计,我们还特意留出了一片堪称“荒野”的空间,我们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包含两部分,一是人类的成就,一是大自然的成就,现在的问题是,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大自然的成就却越来越少,而这片貌似杂乱的“荒野”,象征着大自然的原始和纯粹,它包含种种可能和未知,藏着更多有趣的事物,你们自己走进去,去识别,去发现,去命名……

  惠特曼有一首诗:“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一个孩子,如果在童年的时候遇见了美,他就会用一生去追随美。

  “儿童定制学习”:从物型课程开始。2018年,我们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儿童定制学习行动计划”。其核心在于尊重每个儿童的主体性、唯一性和差异性,追求国家意志、时代需要与个人需求的完美契合。通过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方向设计和发展路径,强调教育的精细化、差别式、个性化服务;是儿童自我发现、自我规划、主动预约的申请式学习;让儿童在充分的机会和自由选择中产生愉悦,让学习体验从消极与焦灼,走向积极与舒适。

  依据“小径分岔的花园”现有三大系统布局,我们以学科主题方式,用项目化、实景场等运作方式推开定制学习研究序幕:“桂花乐”主题微课程、“收藏时光 芬芳童年” 童诗主题教学,“圣诞party”“seeing the doctor”等英语实景主题教学,《早安,森林》《江南》《11只小猫做苦工》等艺术综合课程。我们依托校园环境、场馆设备、课程基地,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需求,打破了学科壁垒,教学时空界限,实现了跨界融通,探索架构定制学习经典课案例。

 

 

  2015年9月,我们在整体框架中设置了STEM项目课程。同步使用了美国小学STEM项目中的《设计喂鸟器》《制作肺活量计》等教材和学材,接受来自英国、美国专家的现场培训,自主开发了《我是小小建筑师》《迷你自来水厂》《太阳的力量》等项目课程。以此慢慢影响并改变学校的教学模式与氛围,拓展了儿童的科学思维和智能训练。

  同时,学校还推动了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的阅读与欣赏,逐步使普通的教室朝向“创客空间”转型。3D打印、编程、机器人课程等进一步鼓励学生追随兴趣,主动挑战极限,主动向机器学习,既促进人与人的协作,也学习人与机之间的沟通。

  如果说,“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整体的美学比喻,那定制学习就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动,用它重构一种美好,去践行我们所提倡的“过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的教育理念。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