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传承农耕文化 培塑有根之人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2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坐落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此地青山葱茏,环境优美,乡风纯朴,校风淳厚。藕塘中心小学就仿若一株苍松,百年来傲然挺立,向四邻八乡撒播着知识的种子,飘送着德育的芬芳。

  从2001年的百草园,到2003年的“少年农学院”课程基地,再到现在的“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多年来,学校始终致力于打造少年农学院特色课程,并与时俱进,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如今,学校围绕“‘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进行“一场一馆一室一屋一园一坊”六个主题场馆、校园环境及外围空间的构筑,师生共同开发实施主题体验活动课程,学生在参与、开发、体验、建构中,培育“勤劳节俭、坚毅担当、自律乐群、自主创新”等方面的品格。

 

  一、物之场——建构“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

  1.场馆与设施

  学校设有小小农展馆、小荷微农场、小荷感知园、小小组培室、无公害检测屋、小荷美食工坊这六个主题场馆。学校用两条主线贯穿起六个主题场馆。主线一:“农耕文明”从古到今的发展缩影,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农业从刀耕火种到数字化操控的穿越。主线二: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品尝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在春种秋收中亲历体悟,体会劳动的艰辛及收获的喜悦。在小小农展馆中,孩子们透过老物件看到过去农村的生活场景;在小小组培室里,孩子们亲自进行马铃薯、草莓等植物的继代培养,播下孕育科技人生的种子;在小荷微农场中,孩子们利用班队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时间段进行蔬菜的播种、浇水、施肥、丰收、义卖,体验“小菜农”从播种到收获的酸甜苦辣……

 

  2.布局与物件

  每个教室都有各自的创意小种植,形成了室外植物与室内教学内容相通的情境。教学楼走廊的墙面上布置了国学经典诗文,孩子们浸润其中,诵读中华经典名篇,感受传统文化之精髓。老物件长廊中陈列的美孚灯、铜火锅、脚炉等老物件,为孩子们打开触摸历史之门。学校的草坪、花坛设计融合了农耕文化元素,师生徜徉其中,感受浓郁的田园诗情。孩子们在“农耕文明”体验空间中,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经历、感悟与浸润,了解农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生发探索兴趣,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感受传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魅力,唤醒流淌在自己血液中的农耕文化印记。

  二、物之语——创设多元并进的农耕文明“体验课程”

  1.主题学习课程内容

  学校根据“农耕文化”主题学习的具体内容、已有课程基地及物质资源和学生需求,依托各物型场域,以融合、拓展与创生等方式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师生共同选择“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确定了 11个主题,每个主题下又选取能代表该主题的典型物象进行研究,整体建构“农耕文化”主题学习课程内容,(见下图)并以“‘农耕文化’语文学科主题学习”“‘农耕文化’综合实践主题学习”和“‘农耕文化’学科融通主题学习”等课程实施方式推进。

“农耕文化”主题学习课程内容

 

 

  2.主题学习活动设计

  在“农耕文化”语文学科主题学习中,学校依托语文教材,渗透农耕文化知识,将两者有机结合,围绕主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文的魅力。在“农耕文化”综合实践主题学习中,学校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教材《我们的乐园》,确定学生感兴趣的“花、菜、桃、物”四大板块,每个板块下又有“神奇的桃胶、我学会了种花、快乐小菜农、江南农村名俗”等6个主题。在“农耕文化”学科融通主题学习中,学校有意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考察、探究一个中心主题,强调要超越学科中心,加强学科之间的融通与互动,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三、物之道——重塑“农耕文明”品格养成评价

  1.“农耕文明”品格养成的目标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天”“人”相究。围绕“物”与“人”的关系,通过人与物的互动,人与物之间,就形成了以物育人,也形成了以物“化”人。在以“农耕文明”为主题所建构的空间里,儿童通过亲自感知、亲历体验、亲悟成长等,在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书本间接经验、超越封闭课堂的学习中,去亲历、操作、体验、探究和感悟,在多姿多彩的自主实践与探究体验中,积累积淀丰富的知识和文化素养,掌握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交往沟通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促进当下儿童在系统的传统文化涵育中积极成长,涵育勤劳节俭、坚毅担当、自律乐群、自主创新等品格。

 

  

  2.“农耕文明”品格养成的评价改革

  物型课程以儿童的发展为目标,以知识的物化为型态,以人与物的互动为形式,因此,“农耕文明”品格养成评价是儿童品格养成的有效促进机制。“农耕文明”体验档案袋关注过程性评价,档案袋中有“‘农耕文明’之旅”游学证。每学期,学生参加“农耕文明”体验活动过程与成果物化资料都会收入“农耕文明”体验档案袋。此外,我们通过建构互联网+评价模式,将学生参加“农耕文化”主题学习的成果、作品等通过微视频等发布到学校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区教育云平台等。最后,学校还设立跟踪式评价,通过社会问卷调查、家长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社会各界对藕小学子留下“农耕文明”印记品格养成的评价。

  学校以“培塑有根之人”为总目标,以儿童“农耕文化”主题学习课程为核心,以少年农学院基地为主要载体,在打开教育边界、打破学科界限的同时,让校园成为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对话交流的丰厚土壤,创建学科之境,让学生在教育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教育,自主孕育农耕情怀,自觉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内化自身品格,提升关键能力和锤炼必备品格。作为“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物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推广’”的项目学校,未来,我们将以物型课程理念更好地整合引领学校课程建设,向课程更深处漫溯。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