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书韵”:在浸润中培养师生的文化自觉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9-2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省无锡兰亭小学的前身是无锡市宁海里小学,创办于1996年,学校以“弘德”为校训,以书法为办学特色,坚持“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办学理念,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2010年,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异地搬迁、三校合并,并更名为“兰亭”,同时在三校“书法文化”“和文化”“尤渡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翰墨书韵”文化的主题,将书法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通过浸润、滋养的方式,推动师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培养一种儒雅、书卷底蕴的文化自觉。

  一、“翰墨飘香”成为学校文化的物化表征

  校园是每个师生学习工作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实现他们放飞梦想的地方。对于每一位师生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会带来一种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走进校园,一方池塘,一缕墨香,宁谧、神圣的氛围让师生融入到书海的世界里,徜徉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

  1.校园规划,突出文化布局

  学校重点打造“诗、书、画”三个庭院。“诗苑”,以《唐诗三百首》作者孙洙为主题,构建12个古朴典雅的汉简诗歌台,台上镌刻着学生的软笔书法作品,一方硕大的“唐诗印”在庭院正中,上面刻着“唐诗三百首,源头在崇安”的印面。“书苑”,以曲水流觞,茂林修竹的“兰亭”意境营造,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假山亭阁,竹草相间。“山”有山的立体,“水”有水的灵动,“竹”更有竹的清雅与高贵,体现着书法的高洁。王羲之半身像、群鹅、硕大的石砚、右军涤砚池等掩映其间,增加了庭院的内涵。水畔一席矮墙,镌刻着中华书法精品,名家名作,字体丰富,作品动静相宜,精致入微。“画苑”植被环绕,苑的一隅伫立着一尊青铜顾恺之像,右手执笔,目光炯炯有神,像是在身后的花岗岩上作画,画面既有艺术感,也有文学感,更具神韵感。

  2.铺装技巧,突出翰墨飘香主题

  广场是校园最大,最醒目的地方,镌刻了气势磅礴的六个颜体大字:“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古代的六艺,传统教学的核心。立足新时代,学校从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培养的角度寄予新的希望、新的内涵。通廊内,开设学生书法个展长廊,将优秀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成为学生成果的展示场。圆楼的墙面上硕大的“翰墨飘香”,草书流动飞扬,楷行隶穿插互补,动静相宜,彰显兰亭浓浓的书香气息。

  3.景观小品,演绎文化经典故事

  景观小品成为环境不可或缺的精品。学校邀请无锡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为学生制作了“惠山泥人书法故事”微缩景观:“柳公权拜师”“献之学字”。每组景观都描述了一个书法故事,情节跌宕,催人奋进。大幅墙面书法作品为背景,造型新颖,构思巧妙,细腻雅致,富有浓郁的江南地方韵味,每次下课后,学生都前来围观,甚至留连忘返。

  二、“童化物型”课程丰富学校文化建设

  “好文化就是一门好课程”,在“翰墨书韵”文化的观照下,书法课程逐渐从各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骨干课程,“让书法站在兰亭文化的正中央”也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学校提出了“童化物型”课程主张,概括说就是“书法立人,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建构出主题化、系列化、趣味化的大书法课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选择、习得,最终在技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品格等方面得到全面浸润和提升。为此,学校提出了“重基础,巧整合,会探究,去体验”的课程架构策略。

  1.重基础

  学校形成以一二年级硬笔为主,三年级软硬并重,四五年级毛笔为主、硬笔为辅的书法技能学习框架。在国标版教材的基础上提出“硬笔练结构,毛笔练用笔”的技能训练新策略,有机整合、培养兴趣、实践拓展的改进思路,倡导人人学习,个个提升。

  2.巧整合

  拓展学生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学习兴趣、知识面、学习能力,整合各科元素,与德育礼仪、国学诵读等相融合,衍生各类综合拓展课程。如与语文整合,开设《字里乾坤》,以一个汉字为中心研究这个字所涉及的多学科知识;与数学相结合创设了《书法中的数学问题》小课题研究,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书法学习;与英语结合来向世界展示《中国书法》;与音乐舞蹈课程相结合开设“墨舞兰亭”项目,用舞蹈的柔美来表现书法艺术的灵动;与传统体育相结合,首创“书道拳”课程,以太极的招式来演绎书法的基本运笔;与美术学科结合的水墨法笔画教学课程,趣味学习毛笔的笔法。

  3.会探究

  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获得和应用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研究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古老的彩陶》《优雅的扇面》《书法文化常识》《生活中的书法》等,还结合《数字书法》课程与时俱进探索新技术、新媒体给书法带来的创新。

  4.去体验

  儿童的天性爱玩,在玩中学、玩中悟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方式。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和书法相关的体验活动,如《活字印刷》《碑拓》《制笔》《造纸》《装裱》《篆刻》《经典课本剧》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学习体验。

  三、“课堂转型”推进学校课堂文化创新

  学校文化的核心在课程,课程的核心在课堂,如何让“童化物型”课程理念落地实施,重点看书法课堂的转型。传统的书法课堂以传递知识为主,教师向学生传授技法知识,学生识记,最终运用到写。转型的书法课堂则从学生“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养成出发,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和资源之间实现文化交流,进而转化为一种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1.单元主题,重在育人

  传统的书法课堂基本是以技法为训练主题。例如《学好木字旁的字》,本课的训练重点就是木字旁的书写技巧,木字旁的字书写时要狭长,竖画偏左,撇伸、点收。然后学习两个带有木字旁的字,如“林,相”等,在实际应用中加深木字旁的技法特点。课程的内容量较小,课堂形式也比较单一,缺少文化的滋养。为此,我们对国标版教材进行校本化改进,以“翰墨书韵”为主题,寻找文化中符合小学儿童年龄特点、与儿童生活经验相关的文化成果、现象、技艺。如碑拓、活字印刷、篆书、隶书、书法名家、书法名作欣赏、古诗词文化主题,还有指向学生道德、精神价值内涵的主题,如爱国、尊礼、谦虚等。

  《学好木字旁的字》转型后的课堂,我们确立了“谦让”的主题,课堂上除了“木”的技巧之外,还让学生通过思辨了解为什么撇长、点收?让学生体会书法的“避让”,然后辅之以历史上谦让的文化故事、身边的校园案例,让学生有了交流的话题,有了文化的内涵,有了价值观的熏陶。

  2.自主合作,重在生本

  长期以来,书法课堂基本上是教师讲授为主,总与学生有距离。存在学生不会讲、不愿写、不会评、甚至不想上的情况。以生为本,聚焦于书法课堂,如何能在书法课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能让学生喜欢书法课堂、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成为转型的又一重任。

  为此,学校提炼出“文化导入——小组研讨——主题交流——示范指导——自主练习——多元评价”的教学范式。“文化导入”就是根据本课的主题,以书法家的小故事、书法名人轶事、书法文化现象、汉字演变等作为课堂的切入,增加书法课堂的神秘感和趣味感。“小组研讨”是将全班分成四人小组,在组长的召集下,对今天学习的主题:笔法、结构、文化进行自主研究,每人提炼学习心得,小组形成全面阐述。“主题交流”是选择一组或几组上讲台进行研究汇报,每人都要发言,同伴相互补充,鼓励清晰表达、言简意赅。“示范指导”可以是书法教师、也可以是书法特长的学生进行技法的演示,让学生清晰书写的过程,起到直观引导的作用。“自主练习”是学生在文化、技法学习后进行自主地练习,练习中提倡静心、精心、恒心。“多元评价”则是在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以及对他人练习的评价,评价提倡准确、简练、实效。

  3.深度学习,思维发展

  书法课堂不只是单纯的临摹,而是学生要在技法积累、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书法思维,审美情趣。《小小文物修复师》一课以项目式深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从碑的起源、形制、分类、历代名碑的欣赏等环节,深入了解碑的文化,欣赏碑,保护碑,从而培养一种中华文化的自信。教学中,因为艺术的多元,个体底蕴的差异,在欣赏汉碑的环节,就需要书法的思辨。如提问“什么风格的碑你觉得最美?”同学们各抒己见,有选择了“曹全”一路的俊秀妍美,也有《张迁碑》一路的雄强质朴,也有学生选择《西狭颂》,自由、洒脱,没有太多的修饰。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审美标准。

  四、“童游文墨林”成为学校文化活动的品牌

  书法教育不只在课堂上,还应落实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活动始终,如此,既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也丰富了学生参与课程的方式,让传统的精髓淋漓体现,让现代的特征充分彰显。

  1.“红领巾艺术研究院”成为自己的组织

  学校在开展社团活动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拓展延伸,成立了“兰亭红领巾艺术研究院”,研究院下设“蒙学馆”“书法院”“陶文吧”“篆刻所”“创客中心”“书道拳馆”等研究分馆,成员通过招募,自主讨论活动主题,制订活动方案。每个研究分馆也会配辅导员协助开展活动,并会特聘部分专家定期来校指导师生。在研究院的首次会议中,各个分馆主表达了对活动的期待:希望能走出校园,去到更有艺术气息的地方;通过一站式的体验活动,走向艺术作品的背后,了解艺术创作的前世今生等。

  2.“假如书法会说话”成为精品活动

  学校每年都有书法节、艺术节,以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如“假如书法会说话”主题活动,就是把无声的书法转为有声活动,通过“教你学礼仪”主题队会、“给你讲故事” 书法与国学主题故事会、“带你游古代”国学诵读活动与诗词大会、“我手写我心”书法书写大赛与展览、“一起谈未来”书法创客活动来拓展学生的书法新视野,感受书法的另一面,以进一步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其中“带你游古代”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文化饕餮盛宴,每天的午间开展的经典诵读,伴着悠扬婉转、清风徐徐的配乐,《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经典国学的朗朗书声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诗词大会现场比赛充分调动了学生诵读经典国学和古诗词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文化自觉”成为教师参与学校文化的重要途径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加强教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育,提升“课程力”,提升艺术审美。每两周一次的教师书法教研活动,地点在书法体验馆,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文房四宝、碑帖文玩伴随左右,仿佛是置身于博物馆,到这里不仅是学习,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

  1.课堂研讨

  教师们贯彻“童化物型”课堂理念,在掌握书法课堂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实现课堂转型。如周李昌教师执教的《汉字拆分》,运用汉字拆解法,还原汉字的造字规律,把枯燥的汉字寓文化演变之中,环环相扣,有理有据。如金苗红老师执教的《有温度的老字头》,用绘本的形式来教汉字,让学生诉说父母的温情,用书写来传情,正是我们学生对长辈的一种孝道。

  2.文化熏陶

  学校定期举办“书法与养身”“书法与德育”“书法欣赏”“书法与礼仪”“书法与绘画”“汉字演变”等专题讲座,教师们收获颇丰,写到:我看一幅作品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联想,有了联想和意向,欣赏确实丰富了,而且与自然相通,天人合一。“书法与养身”,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解密书法的奥秘,它可以调节心情,陶冶情操。

  3.书法体验

  抄经活动,让教师在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点一炷香,铺一张纸,配上一段音乐,静静地写上一节课,成为许多教师最爱的活动。此外,老师们还一起探讨“造纸”“碑拓”“做笔”等体验活动,一招一式传承优秀文明成果。

  4.优秀引领

  每年的“六一”,学校设立“树人奖”,奖励在书法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学科教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及团队。组织撰写教师优秀事迹故事,让他们成为校园文化的正能量,好榜样。

  多年来,学校一直以“写好人生每一笔”为办学理念,以“翰墨书韵”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化“课堂转型”,强化“儒雅教师”培育,推进“乐雅少年”工程,努力使学校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地方,让他们朝着美好的人生不断迈进。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