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型课程理念创新黉学表达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9-2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前身是始创于1927年秋的江苏省宿迁中学,校内矗立着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公元1634年明崇祯时期、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宿迁孔庙。作为中国古代宿迁人祭祀孔子、县学教育、学子考试等所在地,宿迁孔庙代表着宿迁的古代文化精品,记载了宿迁的历史变迁,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及艺术价值。学校致力于发挥“宿迁儒学圣殿”所在地的独特优势,把校内宿迁孔庙及其大成殿作为拓宽办学思路、拓展素质教育的天然路径和必然选择,大力挖掘其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基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特色的黉学文化和校本课程。

  一、明确·凸显特色:以“见贤思齐”为训的“成贤文化”

  孔庙“大成殿”中“大成”之意,《礼记·学记》这样定义:“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那么“大成”的标准是什么?钟吾初中的校训为“见贤思齐”,此训取自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也就是说,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他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其覆辙。贤者就是一种榜样,一个目标。他高高地矗立在那儿,你必须去追求,去接近。只有这样,你才能最终也成为一个“贤者”。儒家强调“见贤思齐”和“尚贤任能”,崇尚贤人政治;“贤人”是儒圣孔子心中的社会精英,也是其人才思想的核心。钟吾初中倡导“人有其贤,人人成贤”的教育理念,努力形成识贤、树贤、学贤、践贤、成贤的教育格局。因此,学校从优秀儒家思想“大成”与“见贤思齐”中提炼出特色鲜明的“成贤文化”。

  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理念。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中国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也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结合自身实际,学校因地制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理念,时刻注意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努力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时时自省,事事自警,力学笃行,促进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二、凝聚·优化特色:黉学文化和黉学课程

  1.强化黉学文庙环境文化属性

  宿迁孔庙又名黉学,学宫,为庙学合一的场所。据考,宿迁孔庙位于宿城河清街南,占地10余亩,自元代开始创立,系仿曲阜孔庙而营建。2016年启动宿迁中学老校区改建工程,按照设计方案,宿迁孔庙将重建尊经阁、文昌殿、约礼堂及附属建筑等,恢复到明清格局。现如今,宿迁孔庙已重现旧日盛况: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主体建筑为中轴线,轴线左右建筑,对称排列;中轴线自南向北的建筑如照壁(宫墙数仞)、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都完美再现。大成殿为明代建筑风格,面阔20米,进深13米,檐高7.8米,脊高11.25米,砖木结构,展角飞檐,斗拱巨大;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屋顶展角饰走兽6个,表示尊贵的象征;殿内有孔子、四配、十二哲塑像共17尊,后置木龛,龛内置“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龛前置祭案。大成殿前有东、西两庑各四间,两庑为卷棚悬山顶,左右对称,布局规整;两庑亦供奉历代贤儒塑像,其泥塑、木雕等表现手法各异,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厢房对称于两侧,组成三进院落,建筑均覆琉璃瓦,正脊饰宝顶、蟠龙,威严神武。

  大成殿前为戟门,戟门前为棂星门,以天上文星——棂星命名,意为孔子及其弟子都是天上文星下凡的天才;棂星门为石质结构,三门四柱,每柱顶雕一只辟邪神兽,神兽伸颈,似仰天长啸,人们称之为“望天吼”(石雕神兽现存项王故里内)。棂星门前有俗称月牙池的泮池,为一半圆形水池,直径50余米,南北长约26米,周围环以汉白玉石栏,俯视其形,如同一块环形中间有孔的玉璧,煞是晶莹剔透。泮池再向南为石照壁,上书“宫墙数仞”几个大字;“宫墙数仞”的典故出自儒学经典《论语·子张》,原语是孔子的学生仰慕孔子的学问,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人”,后人引用此语,意在勉励学习。大成殿后为明伦堂,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明伦堂的两庑对称,东庑为博文斋,西庑为约礼斋。明伦堂后有二层殿堂,楼上为尊经阁,下为文昌殿(原殿始建于道光二十年)。学宫东院有忠义祠,向后依次为更衣所、二门、教谕署、崇圣祠,西院有节孝祠,向后依次为省牲所、二门、训导署、文帝后殿等。宿迁孔庙整体是周围红墙环抱,建筑精美宏大,布局严谨,再现了明清时代“青砖黛瓦”风貌。

  作为儒家文化的物型载体,宿迁孔庙首先具有丰厚的遗产价值。包括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等在内的物态建筑,都包含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特定的价值观以及人生理想,在儒家文化的成长、壮大和发扬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承载作用。其次,作为儒家文化的物型载体和纪念性建筑,宿迁孔庙的建筑美学价值和物态艺术价值同样令人称道。宿迁孔庙也是依照曲阜孔庙规制、自上而下奉命修造的功能性建筑,以南北为纵向中轴线,左右均衡对称;且呈坐北朝南布局,从前到后依次为影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及两廊庑、明伦堂、尊经阁等,呈前庙后学结构。这种规制性表现出整齐划一、井然有序、均衡对称的庄严美。宿迁孔庙整体建筑风格不仅拥有北方文庙空旷大气、态势雄伟的宏大美,其与东旁完全仿苏州园林风格而建的“曦园”完美结合起来,也体现出南方文庙移步易景、温婉雅致的秀丽美,不仅给人以地域性建筑特色的艺术美视觉享受,也是研究地域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的重要依据。

  2.发掘独特的黉学文化课程体系

  以育人为目的的物型课程,“以物为载体,指向在物,关键在型,突破在课程,重在物的文化塑型及课程意象,致力于环境—文化—教育—课程的不断探求和生成。”学校竭力激活宿迁孔庙及其簧学资源,开设相关课程,让宿迁孔庙及其簧学资源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书”,努力实现“物我交融”,学以致用,提升素养。

  (1)利用黉学资源构建“成贤校本课程”

  依据现代中国“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学校“成贤”教育哲学、学生全面成长和学校簧学特色发展要求,学校将“成贤校本课程”体系划分为“人文素养、科技探索;生活实践、文明素养;健康运动、阳光心理;艺术特长、雅趣技艺;校园躬耕、生活技能”等十大课程模块,与成贤“五育”及其课程建设总目标相对应。当然,这种连接可能并不完全一一对应,而是交叉的、有所侧重的,不同课程领域对应的学生核心素养既有所区别更有重合。

“成贤”校本课程体系整体架构

  依据拥有的得天独厚的簧学场馆和近四百年的黉学历史,学校开发了黉学文脉课程,学生们在孔庙黉学各个场馆里吟诵、书画、表演、阅读,感同身受地了解一个个古圣先贤人物,获得丰富的传统文化经典知识,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全面提高自身修养。

  (2)黉学文脉课程

  在黉学文脉课程中,学校已经成功开发和举办了“入泮仪式”活动课程。“入泮”是中国古时学生的入学大礼,是学童开始接受学堂教育的标志,旨在激励孩子“树品格、学传统、明伦理”。伴随着悠扬的古乐,久未入耳的诵孔之声再次响起,身着汉服的钟吾学子们谦恭地行上深揖三拜礼。这一切仿如明清时期州县考试新进生员入学宫拜谒孔子的画面,完全效仿古风古礼,礼节庄重华美,过程肃然壮观,每一步都蕴含着深刻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使参与其中的每位师生深刻体会到了“服装中国,礼仪华夏”的经典魅力。“入泮仪式”活动课程是对校园簧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整合的前提是“打开”:打开传统儒学教育的内容,打开宿迁孔庙的活动场所,打开学生这个活动主体;这个课程利用“物型环境”、超越“物型课程”,指向“物型理念”,即“激活”学生生命成长的状态。

  文庙因其建筑特色和历史古韵,成为体验古礼的完美场所。我们在成功开发“入泮仪式”活动课程的基础上,还将挖掘祭孔毕业仪式、青春成人仪式等活动课程。配合文庙环境,身着古代服饰举办的这些礼仪活动,使行礼者身临其境,与儒家传统文化接轨,感悟礼义仁智信的思想精髓,实现了以文庙和古礼活动为载体,体验中华传统,深化思想认识的目的。

  (3)躬耕实践课程

  根据过去孔庙都有用于自养的“自留地”、师生亲自耕种的传统,学校将校园西北角的空地开发、建设成为躬耕实践课程基地,大力发展躬耕实践课程。“躬”寓意亲自实践、“耕”原指用犁把土翻松,寓意农业劳动和生物实验。

  躬耕实践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耕作、实践,体会劳动光荣,掌握农业技能;通过观察、实验,感受自然规律,提升科学素养;聚焦中草药种植和知识普及,体验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躬耕实践课程是学校响应国家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要求,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成全成长”的发展需要出发而开发的城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样态。它基于儿童的视角,以“菜趣”“花趣”“药趣”为主题,努力打破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之间的边界,让儿童回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学习,让他们在春种秋收中亲历体悟:亲身体验原始农业劳动的刀耕火种,体验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品尝的过程,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4)黉学史及科举史课程

  目前,学校正在将尊经阁与文昌殿打造为小型的中国科举史馆和宿迁市孔庙史馆(簧学史馆)。在宿迁孔庙原址和现址上建设这样的史馆真可谓正当其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将浓缩的中国科举史馆和簧学史馆融入学校的历史空间,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无疑会大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质,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增添亮点与新途径。

  史馆将以“为国求贤”为展示主题,采用画像、文物、人物故事等方式,集中展示反映科举考试制度的器具、凭证、木雕、石刻等文物,并通过历史实景再造还原、综合运用互动媒体、观者体验等手段,在增强观者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历史带入感的过程中认识1300年历史的中国古代科举文化,知晓宿迁孔庙与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做的贡献。史馆通过设置专门的“史料补充区”,学校通过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簧学史及科举史研究中心、开发簧学史及科举史课程等,广泛开展征集、整理、挖掘有关簧学史及地方科举史的资料、文物、实物、档案、图书等,着力把史馆打造成宿迁的科举文化研究中心、资料中心和展示中心以及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基地。

  三、深挖·拓展特色:校史课程和现代版儒学课程

  1.校史课程

  作为学校创设变迁、发展壮大的历史记载和学校办学精神、办学理念的重要承载,校史馆是校园文化的溯源及载体,是学校应当倍加珍惜、永存传继的极为重要的文化阵地和精神高地,是学校不可或缺的德育教育基地和人文教育基地。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史馆的人文资源开展各种课程教育活动。

  学校首先把建筑遗产作为校史的一部分“建”在校园里。除了复建和修缮宿迁孔庙外,还复建了建校初期的民国楼、钟楼、钟吾宝鼎等,并将学校整体色调定格为建校初期的民国灰白色。复建的这些教育遗存不同于一般建筑,其本身就内生有一定的隐形教育功能,正如燕京大学创始人司徒雷登所言: “校舍本身就象征着我们办学的目标。”作为既往事件、时光和记忆等“文化因子”在建筑上的印痕,作为特有的物型符号系统和模式化的空间布局,教育遗存表现出礼仪性、象征性和纪念性的特质;当人们游走于这些因地制宜、虚实相生、高低错落的教育遗存时,扑入眼帘、沁入心脾的是无形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以“在场”的形式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者面前,可以潜移默化地培育自信、完善人格、提升修养;同时它又像晨钟暮鼓一样,对人们产生强烈的家园式的精神感召。

  一所校史是“活”的——它时刻亮在校园里,编入教材内,融入活动中!学校把校史馆设在复建的民国楼里,虽有历史的厚重感但并不封闭,它是一座开放的博物馆,分别介绍学校的发展沿革、办学理念与追求、名师、名科、名校建设以及特色课程的开发,全面回顾学校的发展历史、展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愿景。校史馆随时对学生开放,以课程研究的形式提供讲解服务,讲解员由校史馆工作人员和学生志愿者组成。学生讲解志愿者需要对馆藏图片、文字等进行详细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与此同时,学校将教育故事、校史文物、杰出校友的学习生活经历等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生活中,通过学生的学习、感受、同化、追求,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由此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逐渐完善,使校史馆充分发挥规范人、凝聚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此外,学校还将定期举行校史剧的演出和主题知识竞赛、影视欣赏等其它形式的校史课程,真正实现校史指向生命成长的“激活状态”,达到物型课程应有的精神境界。 

  2.抗日英雄杨泗洪纪念课程

  据相关史料记载,生于1847年的杨泗洪,是江苏宿迁市人。1884年,中法战争中,杨泗洪随淮军名将刘铭传渡海戍守台湾,为开发建设台湾屡立功勋,由营官升副将,署台湾镇总兵。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战败割让台湾给日本。全台军民同仇敌忾,“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当台北沦陷,受命节制各军的杨泗洪便成为抗日保台的中流砥柱,他率领各路官军与义军毅然北上阻击日军,每战必先,奋勇杀敌。在饷械缺乏、外援无继的艰难困苦之中,杨泗洪还用肺腑之言激励部属,其所率官军与义军士气昂扬,在嘉义大莆林重创日军,取得抗日保台战争中罕见的大捷,并乘胜收复云林县城。但不幸的是,就在大莆战役中,杨泗洪身负重伤,旋即捐躯,年仅49岁。杨泗洪虽然为国捐躯,但在其身后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抚恤与表彰,缘由是因为他的行为属“抗令不遵,咎由自取”。正因如此,杨泗洪的事迹很少载于史籍,因而鲜为人知。但家乡人民没有忘记杨泗洪。《宿迁县志》记载:“昔我国与日本甲午之战,死事最烈者三人,北则左宝贵殉于陆,邓世昌殉于海,南则殉台湾者杨公锡九也。”把杨泗洪与同在甲午战争中殉国的民族英雄左宝贵、邓世昌相提并论,充分肯定其历史地位。县级宿迁市还修建了杨公亭与杨公墓,以供后人凭吊、瞻仰,199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成立了宿迁市杨泗洪研究会,挖掘和研究杨泗洪历史功勋、英雄事迹、民族精神等。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都没有忘记杨泗洪,他是当之无槐的民族英雄。

  经过考证,杨泗洪在宿迁的出生地是宿迁老城彤华街;而清代的这个彤华街旧址就在我们钟吾校园内!作为不愿偷安苟活于的抗日民族英雄,杨泗洪的英雄事迹,充分表明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台湾与中国大陆血肉相连的关系。所以在他的出生地立碑建馆,研究、纪念他,正是要彰显其不甘屈辱的民族精神与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这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3.现代版儒学“知行”课程

  学校综合楼是高规格的现代化物型教育场馆,不仅建有大成书库、国学阅览室、艺术阅览室、科学阅览室等,更建有半月书苑、小剧场、小法庭、辩论室、等各功能的活动室和钟吾宝鼎、校史长廊、知识浪花等景观。

  学校开发现代版的儒学“知行”课程,通过有效发挥这些现代化物型场馆的教育熏陶功能,实现知书知礼、行善行远的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