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家民族“同频共振”

作者:徐 川 发布时间:2019-09-3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他是“80后”,服务国家和民族需求,紧跟时代步伐,他,成为优秀的思政教育工作者。

  在正式成为高校教师之前,我也有过青春的迷茫,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要往哪儿走。而正是兼职教师的经历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做学生的“陪伴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在时间足够长、相处足够久的前提下,教育的浸润和熏陶才可能发生,才可能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颗真善美的种子,然后陪着一起开花结果直到大树参天。所以,我选择了成为一名高校教师。

  进入高校后,我明确自己的目标——做思政教师,做以学生为中心的“陪伴者”。从2008年开始,我先做辅导员。当时很多人认为辅导员不是教师,因为没有教案,没有教材,也没有课堂。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辅导员有课堂,有讲台,也有教学任务。当时,我给自己定的第一个小目标,就是把自己的“月讲评”变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最受欢迎的“月讲评”。每个月,我都根据学生的需要选定一个主题,每次“月讲评”先用10分钟左右讲事务性工作,接着就开始讲专题,比如演讲与口才、国际视野、英语学习、传统文化等,既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是对其他课程的补充;既保证内容扎实,又追求生动有趣。坚持了三四期,我的“月讲评”就开始声名鹊起,陆陆续续有其他学院的学生问能不能来旁听。

  这条路走通之后,我又开始给学生上思修课。10年间,我的工作岗位虽然有变动,但是上课一直在坚持。2008年我开始讲传统文化课。当时传统文化还不“热”,何况还是辅导员在工科院校讲,所以有些人不理解。但是我有个朴素的信念: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归宿和根系所在,不管走多远,早晚要回来。所以我很早就在准备素材,就在尝试讲课,一直到我自己积累了一本传统文化的通俗读本。

  10年间,我选择了很多主题,讲了很多课,积累了很多素材。那时候没有这么多人关注我,但是我一点都不着急。我就像一个老老实实的农民,埋下一颗又一颗种子,每一次都满心欢喜,因为我知道总有一些种子可以开花结果,总会有风和阳光滋润这片田地。2015年开始,微信公众号同步发力,对所有学生的咨询都能在48小时内回复,我慢慢积累了20多万粉丝,也产生了《青年节里谈中国》《顶天立地谈信仰》《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等有影响的文章。从2016年开始,我又开始转型,按照“实践总结经验,经验凝练方法,方法升华理论”的逻辑做研究,陆续发表了50余篇思政文章,也作为第一完成人与团队共同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昭示着伟大的力量。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高科技领域不断突破,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我们在各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都在于我们“举对了旗,走对了路”,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行稳致远的信心。

  我们有信心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未来,我自己有两个坚守。一是坚持做“陪伴者”。坚持履行学生咨询48小时回应的承诺,做好“青春的同路人”。我和团队还成立了“川流不息”爱心公益基金,捐出35万元救助身患重病的大学生。二是坚持做团队。独行快,众行远,个人英雄主义不适合思政教育,要把“我”变成“我们”。2018年我和团队的作品《顶天立地谈信仰》出版,一年时间重印12次,销售12万册,创造了青年人写党课读物的纪录,获评全国优秀通俗理论读物。这激励着我们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通俗化上下功夫,为青年、为时代贡献更多更好的作品。

  回顾我的成长经历,我很幸运,在还比较年轻的时候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幸运的是,我选择的前进方向,能够与国家和民族的需求“同频共振”。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给青年一些启发: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的命运只有和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才会奏响最激越澎湃的青春之歌。

  我希望,我的传递能让青年一代意识到,国家大事、中国的未来与我们个人的未来不是遥不可及。只有个体的信仰跟上了时代的节奏,才能走出自己辉煌的人生之路。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