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石:教育事业是群众的事业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0-1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江苏一批优秀教师如斯霞、王兰、李吉林等,都是他首先发现,并在他的关怀指导下走向成熟的;江苏一些在全国有影响的教学经验,也是他首先总结,并在他的积极宣传下推广开来的……他,就是主持江苏省教育厅工作长达13年之久的人民教育家吴天石先生。

  吴天石1910年出生于南通,1923年毕业于南通师范学校,后入无锡国学专修馆学习。毕业后,吴天石相继在南通私立崇英中学、山东青州益都师范、聊城师范等校任国文教员。抗战爆发后,他又先后担任江海工学团团长、如皋中学校长、苏中江海公学校长、苏南公学校长等职务。

  从教期间,吴天石积极从事国文教学改革实践,提倡用白话文写作,强调国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始终认为,教育事业是群众的事业,不止一次地撰文表示,“教育工作者必须走群众路线”,并且不遗余力地躬行实践。在平常工作中,吴天石没有丝毫架子,以群众为师为友,和群众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意见,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

  1952年,我省开始院系调整,吴天石任江苏师范学院(初名苏南师范学院)筹建委员会主任(即首任院长)、党委书记。1954年,他调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兼党组书记。主持省教育厅工作期间,吴天石谆谆嘱咐机关工作人员:教育厅不能有衙门作风,干部不能有官僚主义态度,不能开“绳索铺”,束缚基层的手脚;教育厅要替教师说话,要成为“教师之家”。他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亲自答复人民来信,有时一天十几封,帮助教师解决思想、业务以至生活问题。

  吴天石还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认为办好教育要靠教育科学。他亲自抓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研究确定编写方针、原则、内容、方法等;他还担任《江苏教育》编委会主任,努力为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活动提供服务;在他的建议下,江苏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吴天石受到错误批判,并遭到残酷迫害。1966年8月5日,他被毒打折磨后重伤逝世,享年56岁。吴天石身后留下了100多万字的精神遗产,这些著作和论述,对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学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根据《江苏教育史》等书籍报刊资料编写)


我们的好“总编”

■朱爱华

  吴天石同志从主政江苏省教育厅一开始,就亲自指导《江苏教育》杂志的编辑报道工作,并从1958年建立《江苏教育》编委会起,亲任编委会主任。他对《江苏教育》情有独钟 ,因此常常喜欢对人这样说:“我是《江苏教育》的总编。”

  吴厅长除了和编辑部的领导商讨报道工作的大计之外,还经常到编辑部来看看,和大家谈谈“闲话”聊聊天。他到编辑部来,一般事先不打招呼,来了之后,也非常随意。编辑部的老少编辑们都习以为常了,并不因为一厅之长“大驾光临”,就肃然、拘谨起来。有时候谈他自己新近写的诗,把其中最得意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或者把自己不甚满意的句子念出来,要大家帮他推敲。他的《胶东杂诗五首》中“阴霾不敌初阳力,涌出光明熨海平”“胸中泰岱尚嵯峨,又向昆仑山下过”等诗句,在反复的吟哦、推敲当中,连同他那浓重的南通乡音,一齐刻进了我的记忆里。他的得意之作《新春雅集百花开》:“花好月圆人寿,春风美酒高楼,文心雕龙绣虎,歌声绿野平畴”,也曾在编辑部里传诵一时。

  有时候他来,也会谈一些不一样的话题。记得大约是1963年上半年的某一天,他来到编辑部,在一张空位子上坐下,神态略显疲惫。闲谈中间,他忽然说:“最近一段时间,我记忆力锐减。”其实他的记忆力是超群的。现在刚刚年过半百,他忽然产生了这种感觉,心理上似乎有了一点隐隐的忧虑。

  吴厅长对《江苏教育》杂志的深厚感情,他和编辑们这种同志式的水乳交融的关系,像和煦的春风,吹拂着编辑部里的每一个人。我在自己编辑生涯的开始阶段,就能在这样的氛围里受到熏陶,并且近距离地得到吴厅长的亲自指点,聆听他的亲切教诲,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作者系《江苏教育》原主编)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