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让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更真切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1-2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缪志聪 梁早 见习记者 陈思洋 通讯员 谢伟 乔继林 王久平

  2018年12月,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近一年来,全省各地各校不断拓展课后服务深度,统筹各类资源,打造高质量活动课程,确保服务有形式、有内容、有效果,切实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学校社区联动,共创优质服务

  “作业都完成了吗?今天想看哪本书?如果遇到不懂的,可以随时问老师哦!”11月18日,在南京市南湖第一小学二楼图书室内,几名身穿红马甲的工作人员正在指导孩子们阅读课外书。这些工作人员并不是任课教师,而是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的志愿者,来自学校所在区域莫愁湖街道长虹路社区。

  每天下午放学后,志愿者们都会准时来到学校,为延时放学的孩子们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赵越是长虹路社区负责青少年活动的工作人员,她向记者介绍:“除了组织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课后阅读之外,平均每周我们至少开展一次大型‘社区进校园’活动,寒暑假期间也不中断,内容涉及女童保护、校园霸凌、社会公益、家长学校等。”这些志愿者都是主动报名参与的,有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还有退休教师、热心居民、“五老”人士、在校大学生等。

  丰富的活动内容配上完善的场地设施,南湖一小的孩子们在这里学得很快乐。舞蹈团、街舞社、龙舟队、足球队、跆拳道、机器人小组……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社团,“星期一下午我会参加管乐队排练,学校邀请了专业的老师指导我们,每到六一儿童节、学期结束的时候还会有汇报演出!”五年级学生韩欣言对记者说,她和妈妈都很满意现在的课后安排。“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内容丰富,解决了我们接孩子的大难题,孩子的学习和课余活动也有了着落,作为家长我们很放心。”

  早在2009年,南湖一小就和社区共同创办了南京市第一所“四点钟学校”。从最初的“四点钟学校”到如今的“课后延时服务”,南湖一小在为学生提供优质课后服务的道路上行走了10年,也获得了一致“点赞”。曹荣成校长对记者说:“我们希望落实好学校的活动类课程,通过社区联动、家校合力,把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铺平道路。”

  放学没作业,书包留教室

  低年级学生没有书面作业,不用背书包回家;三至六年级学生单科作业不超过半小时……在泗洪县青阳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已成为日常。

  11月12日,傍晚5点20分,记者发现排着长队离校的二(6)班的学生没有一个背着书包。校门口,家长童心理等着孩子出来。“我最满意的就是延时放学!”这句话,童心理重复了3遍。他告诉记者,因为以前4点多放学,他还在上班,经常为接孩子心烦。

  青阳小学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接送孩子没时间工作”“上班没法按时接送孩子”一系列现实问题曾让家长很揪心。

  怎么办?2018年10月,学校开始讨论开展延时服务,但是怎样延时、延时后做什么、会不会带来负面影响等各种问题摆在学校面前。“大家都有点担心,怕搞不好会成为家长投诉的民生问题。”副校长王静说。

  先是校委会专题研究,再是教干、班主任、任课教师开展调查、征求意见,又召开家长委员会代表会议,最后形成了学校的延时服务方案。这个方案不仅包括“延时”,更重要的还在于“服务”。校长皮文彬说:“首先由家长决定孩子是否参加延时放学,其次是学校提供哪些高质量服务,作业辅导、拓展课程、社会实践等,我们的配套措施都要跟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学校与家长达成了共识:通过延时服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得更好,让学习费力的学生得到个别辅导。

  该校的延时服务时间也根据年级有所不同,一、二年级40分钟,三、四年级50分钟,五、六年级60分钟,这样各个年级错峰放学,有效地解决了放学时的拥堵问题,校门口显得井然有序。

  由于在学校的时间多了约1个小时,低年级学生完全可以不背书包回家,对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减轻了家长的辅导负担,缓和了家庭关系。

  非遗进校园,课后乐趣多

  11月5日,盱眙县桂五镇中心小学一(2)班学生杜杨的家长兴冲冲地来到学校,带着甘肃老家寄来的土特产——核桃,特地感谢班上的老师。于是,班级里每个孩子都品尝了一份“特殊点心”。

  这位家长今年年初来到盱眙务工,为了能照顾孩子,他把孩子从老家带到桂五镇中心小学就读。开学初,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还没有启动,孩子放学时,很多在此务工的孩子家长还没有下班,不得不请假接孩子。

  如何让外来务工人员安心打工?盱眙县桂五镇中心小学在充分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于9月上旬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一方面开足开齐美术、音乐、体育等活动课程,另一方面将“十三番锣鼓”等当地非遗项目引进了校园。

  近段时间,该校120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跟着“十三番锣鼓”的传承人王振华老人认真地学习鼓艺。今年已69岁的王振华从事“十三番锣鼓”演艺已45年,他的“十三番锣鼓”上过中央电视台,多次应邀到省内外演出。“我要跟王爷爷好好学,长大后将‘十三番锣鼓’发扬光大!”正在操场上训练的米豪同学自豪地说。

  据了解,当地政府将课后服务作为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项惠民实事工程,调动公安、消防、妇联等部门,共同为实施课后服务保驾护航。目前,该校1200名学生全部参加了课后服务,切实解决了广大家长接孩子难、辅导难等问题,提升了家长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

  学校全覆盖,开设大课堂

  安排学生集体完成作业,允许对作业进行个别答疑,鼓励利用“名师空中课堂”等开展个性化辅导,开展兴趣社团、自主阅读等特色活动……近一年来,扬州市邗江区31所中小学的课后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实现了全覆盖。

  11月7日下午4点,邗江区公道小学各班教室内,孩子们正在认真地写作业,老师来回巡视、耐心指导。副校长张兴宇告诉记者,该校每周二和周四课后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集中完成作业。由于地处农村,留守儿童多,还有相当数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不能按时接孩子和不能辅导孩子作业的比例很高。“我校的课后服务顺应了家长的需求,也切实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张兴宇说。

  既解决家长的烦恼,也化解孩子的苦恼,这是开展课后服务的初心所在。为此,邗江区各校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连接校内校外,共同开设课后服务“大课堂”,成为该区一大创新亮点。

  下午放学后,一场模拟法庭活动正在邗江区美琪学校的会议室举行,学生们按照各自扮演的角色,唇枪舌剑地开展辩论。该校与邗江区检察院、邗江区法院等多个单位合作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新闻事件。“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体现了自主性、实践性、多元性的特点,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收获智慧,收获幸福,我很满意。”学生家长李先生说。

  数据显示,2019年秋学期,邗江区参加课后服务的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分别占在校学生数的54.6%、97.3%,80%以上的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

  “为了提高课后服务效果,我们很多学校从服务质量、团队合作、管理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参与人员一定的激励政策,让这项服务真正到位、到家。”邗江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