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字之书

作者:祖瑞 发布时间:2020-10-16 来源: 《江苏教育》二〇二〇年第六十二期

  1992年8月,我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泗洪县太平中学,任教高一年级两个班和初一年级一个班的英语。为更快上手教学,我常常跑到高二、高三时教我英语的赵晓娟老师那里去听课,继续得到她的悉心指导。唯一遗憾的是,在我两年的高中教学中还没有来得及请她听我的课,我便调到了泗洪县大楼中学,开启了专职的初中英语教学。

我的老师来听课

  也许是受高中教学的影响,我在新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高,有时校长还会让我做“经验介绍”,同时也得到了教研室的关注。1996年的一天,学校领导说有教研室的领导来听我的课,我既意外又惊喜,更多了份期待。教研室的英语教研员有两位,一位是高一时教我的赵荣娟老师,高高的,是赵晓娟老师的姐姐,一位是潘春红老师,稍矮些。真希望这一次来的是赵晓娟老师,这样可以弥补我心中的遗憾。想到这,我早早来到了带着连廊的红砖瓦房教室门口,翘望着通往教室的路。一个高高的身影跳入我的眼帘,是赵老师,真的是她。我像孩子一样乐呵呵地将老师迎入教室,微笑着走到讲台前,准备开始上课。铃响了,我转身想在黑板上写下课题,突然听到有学生小声嘀咕:“老师今天真高兴!”“嗯,何不就从这里开始这一节的教学?”我一边慢慢地写板书,一边迅速在脑海里重新“设计”教学,推翻了之前的教案。课后赵老师的点评早已不复记忆,唯有一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田:“多看点书,你会走得更远。”

  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比作一条大河,这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我既然选择了当教师,就应该像于漪老师说的那样——教师,首先应该是读书人。

  读书有多重要,我不需多言。很多场合,我都会和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交流读书带给我的改变。2010年暑假在英国学习期间,与老师们谈论如何写论文时,我大胆提出“大阅读”的建议。近来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才知他们早就在推行“大阅读”了,看电视、浏览媒介与“读人”等也属于我“大阅读”的范畴。工作至今,遇到的人很多很多,高中时期的赵老师姐妹俩是我的引路人。在路上,与我相伴最多的自然是学生,他们带给我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故事。伴我成长、助推我成长的还有出版社的编辑们,《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社的副主编赵东亮老师对我影响最大,在先后5次的编校往来中,他教会我精准、精确、精细地做研究。

一把小雨伞

  2004年,《班主任》杂志举办“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活动。出差前,我给学生留下了题目,回来后我将学生文笔流淌出的那一份份无价的财富用文字串起来,汇集成随笔,给编辑部寄了过去。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该杂志上看到了我的名字,但没有单位信息,要不是看内容,怎么也不敢相信真的就是我自己的文章。除了激动,我心中充满了感动,是学生带给我的意外收获,更让我多了份对学生的关爱、包容与研究。

  一个深秋的晚上,天气凉爽,连绵的细雨下个不停。那天是我的英语晚自习课,教室外的雨声和着教室内学生写字的沙沙声是那么的悦耳。突然,一个响亮的声音传了进来:“小闺女,伞!”这一声着实让每一个学生都吃了一惊,我猛然抬头,看到毛利的妈妈正拎着一把小雨伞站在门前,我还没来得及和她点头示意,她已经把雨伞放在门前转身离去了。我依然轻轻地在教室里来回踱着,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而脑海中却在不停地思忖着早晨发生在毛利身上的事。

  晨读与往常一样,我按时来到了教室,有的学生在读书,有的学生在值日,一切都那么正常。可教室的讲台前面却有一两个瓜子壳,不知是由于连日的阴雨,还是真的心情不好,我不禁嚷了起来:“谁值日?看这瓜子壳,来,捡起来!”毛利过来了:“没有笤帚怎么扫?”她语气强硬,且没有“知错悔过”的样子。“快捡起来!”我大吼,我不知哪来的那么大火气。在同学的劝说下,毛利很不情愿地捡起了那两个瓜子壳,气呼呼地回到了座位。我什么也没说,学生们的读书声淹没了刚刚的“硝烟”,而我却在为自己刚刚的“鲁莽”行为懊悔着,我应该找个时间跟她谈谈,向她道歉。

  伞静静地倚在门上,上面的雨水滴答个不休,每一滴都好像在提醒我:“这不就是个最好的时机嘛!”我不声不响地拿着小雨伞朝后排走去,带着微笑,把那把“懂事”的小雨伞挂在了她的桌角上。下课了,走在拥挤而吵闹的走廊,突然,班上的一个学生喊住了我:“老师,这是毛利给你的。”

  “老师,请原谅我今天早上对您的不敬,我很惭愧,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懊悔。”看着字条的开头,我为自己刚刚的那一“递”窃喜,同时也为自己早上的行为而后悔。“中午回家后,我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爸爸,他批评了我,说我不应该对老师不敬,因为,他不仅教你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你做人,他为你付出的是精神上的,这些往往比我们还累。我当时听了爸爸的话后心里有那么一点点不安,可出于自己那一点点虚荣和自尊,还是没有下决心向您道歉,但当您把小雨伞递给我的那一刹那,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自私……”自私、虚荣,其实我又何尝不是?道歉的人应该是我,我久久坐在办公桌旁,默默无言。

  细节决定成败,而细节之于教师是建立在责任心上的,是建立在对学生的爱与关怀上的。这是学生留给我的东西,比读上几本书要珍贵得多。

逗号还是句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幸福。”这里的教育是广义的,教学是教育的另一只翅膀,学生的幸福离不开好的教学。好的教学来自哪里?帕克·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阅读是自我完善最好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评价。我在研究过程中,与期刊社、报社的编辑们联系就多了起来,是他们助推了我的成长。

  2009年9月,又一届初三开学,为抓好毕业季的教学与复习,我将新教材的单元话题与近三年的中考阅读理解题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与研究,并写成了文章,参加了《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社组织的征文活动,获得二等奖。之后,我试探性地问了赵东亮编辑:“能否把该文投给其他期刊?”他给的答复是:“等等,把电子稿发来看看。”11月30日,稿件通过初审;12月7日,编辑部提出12条修改建议,赵编辑还单独给我打电话,就话题分类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沟通与探讨,让我依据新课标重新整合话题,推翻重写;2010年1月11日,编辑再次向我提出5条修改建议;3月19日,终于接到正式的用稿通知,3天后,经我校对确认后定稿。本以为这篇稿件已经修改完结了,突然,我又接到赵编辑的电话,让我迅速核查一处引文,看看到底是逗号还是句号。我被赵编辑在整个稿件修改过程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所感动,更被他精准、精确与精细的编校精神所折服。文章后来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感染了我、影响了我,让我在之后的研究上做得更加精准、精确与精细。

  老师、学生、编辑等都是无字之书,与我构成了“关系”的世界,我们生活在其中,丰富且极具意义,就像读者朋友们通过这个栏目知晓了我的存在,与我就发生了那么一点点的关系,如果我的讲述对朋友们有些许作用,那么与我的关系就更近了一层。你我既然相遇,就让我们一起拾起书本,背上行囊,优雅地走向远方,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幸福。

  读有字之书,偶尔在愚钝中顿悟,读无字之书,常常在研究中慎行。也许有的朋友会说,我也读过不少书,但过不了多久就忘了。其实不然,我们上学时学过的知识到现在又留下了多少呢?聊到这,我想用加缪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相遇:“对未来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责任编辑:李朋飞

读无字之书
发布时间:2020-10-16   
来       源:《江苏教育》二〇二〇年第六十二期  

  1992年8月,我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泗洪县太平中学,任教高一年级两个班和初一年级一个班的英语。为更快上手教学,我常常跑到高二、高三时教我英语的赵晓娟老师那里去听课,继续得到她的悉心指导。唯一遗憾的是,在我两年的高中教学中还没有来得及请她听我的课,我便调到了泗洪县大楼中学,开启了专职的初中英语教学。

我的老师来听课

  也许是受高中教学的影响,我在新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高,有时校长还会让我做“经验介绍”,同时也得到了教研室的关注。1996年的一天,学校领导说有教研室的领导来听我的课,我既意外又惊喜,更多了份期待。教研室的英语教研员有两位,一位是高一时教我的赵荣娟老师,高高的,是赵晓娟老师的姐姐,一位是潘春红老师,稍矮些。真希望这一次来的是赵晓娟老师,这样可以弥补我心中的遗憾。想到这,我早早来到了带着连廊的红砖瓦房教室门口,翘望着通往教室的路。一个高高的身影跳入我的眼帘,是赵老师,真的是她。我像孩子一样乐呵呵地将老师迎入教室,微笑着走到讲台前,准备开始上课。铃响了,我转身想在黑板上写下课题,突然听到有学生小声嘀咕:“老师今天真高兴!”“嗯,何不就从这里开始这一节的教学?”我一边慢慢地写板书,一边迅速在脑海里重新“设计”教学,推翻了之前的教案。课后赵老师的点评早已不复记忆,唯有一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田:“多看点书,你会走得更远。”

  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比作一条大河,这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我既然选择了当教师,就应该像于漪老师说的那样——教师,首先应该是读书人。

  读书有多重要,我不需多言。很多场合,我都会和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交流读书带给我的改变。2010年暑假在英国学习期间,与老师们谈论如何写论文时,我大胆提出“大阅读”的建议。近来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才知他们早就在推行“大阅读”了,看电视、浏览媒介与“读人”等也属于我“大阅读”的范畴。工作至今,遇到的人很多很多,高中时期的赵老师姐妹俩是我的引路人。在路上,与我相伴最多的自然是学生,他们带给我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故事。伴我成长、助推我成长的还有出版社的编辑们,《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社的副主编赵东亮老师对我影响最大,在先后5次的编校往来中,他教会我精准、精确、精细地做研究。

一把小雨伞

  2004年,《班主任》杂志举办“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活动。出差前,我给学生留下了题目,回来后我将学生文笔流淌出的那一份份无价的财富用文字串起来,汇集成随笔,给编辑部寄了过去。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该杂志上看到了我的名字,但没有单位信息,要不是看内容,怎么也不敢相信真的就是我自己的文章。除了激动,我心中充满了感动,是学生带给我的意外收获,更让我多了份对学生的关爱、包容与研究。

  一个深秋的晚上,天气凉爽,连绵的细雨下个不停。那天是我的英语晚自习课,教室外的雨声和着教室内学生写字的沙沙声是那么的悦耳。突然,一个响亮的声音传了进来:“小闺女,伞!”这一声着实让每一个学生都吃了一惊,我猛然抬头,看到毛利的妈妈正拎着一把小雨伞站在门前,我还没来得及和她点头示意,她已经把雨伞放在门前转身离去了。我依然轻轻地在教室里来回踱着,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而脑海中却在不停地思忖着早晨发生在毛利身上的事。

  晨读与往常一样,我按时来到了教室,有的学生在读书,有的学生在值日,一切都那么正常。可教室的讲台前面却有一两个瓜子壳,不知是由于连日的阴雨,还是真的心情不好,我不禁嚷了起来:“谁值日?看这瓜子壳,来,捡起来!”毛利过来了:“没有笤帚怎么扫?”她语气强硬,且没有“知错悔过”的样子。“快捡起来!”我大吼,我不知哪来的那么大火气。在同学的劝说下,毛利很不情愿地捡起了那两个瓜子壳,气呼呼地回到了座位。我什么也没说,学生们的读书声淹没了刚刚的“硝烟”,而我却在为自己刚刚的“鲁莽”行为懊悔着,我应该找个时间跟她谈谈,向她道歉。

  伞静静地倚在门上,上面的雨水滴答个不休,每一滴都好像在提醒我:“这不就是个最好的时机嘛!”我不声不响地拿着小雨伞朝后排走去,带着微笑,把那把“懂事”的小雨伞挂在了她的桌角上。下课了,走在拥挤而吵闹的走廊,突然,班上的一个学生喊住了我:“老师,这是毛利给你的。”

  “老师,请原谅我今天早上对您的不敬,我很惭愧,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懊悔。”看着字条的开头,我为自己刚刚的那一“递”窃喜,同时也为自己早上的行为而后悔。“中午回家后,我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爸爸,他批评了我,说我不应该对老师不敬,因为,他不仅教你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你做人,他为你付出的是精神上的,这些往往比我们还累。我当时听了爸爸的话后心里有那么一点点不安,可出于自己那一点点虚荣和自尊,还是没有下决心向您道歉,但当您把小雨伞递给我的那一刹那,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自私……”自私、虚荣,其实我又何尝不是?道歉的人应该是我,我久久坐在办公桌旁,默默无言。

  细节决定成败,而细节之于教师是建立在责任心上的,是建立在对学生的爱与关怀上的。这是学生留给我的东西,比读上几本书要珍贵得多。

逗号还是句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幸福。”这里的教育是广义的,教学是教育的另一只翅膀,学生的幸福离不开好的教学。好的教学来自哪里?帕克·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阅读是自我完善最好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评价。我在研究过程中,与期刊社、报社的编辑们联系就多了起来,是他们助推了我的成长。

  2009年9月,又一届初三开学,为抓好毕业季的教学与复习,我将新教材的单元话题与近三年的中考阅读理解题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与研究,并写成了文章,参加了《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社组织的征文活动,获得二等奖。之后,我试探性地问了赵东亮编辑:“能否把该文投给其他期刊?”他给的答复是:“等等,把电子稿发来看看。”11月30日,稿件通过初审;12月7日,编辑部提出12条修改建议,赵编辑还单独给我打电话,就话题分类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沟通与探讨,让我依据新课标重新整合话题,推翻重写;2010年1月11日,编辑再次向我提出5条修改建议;3月19日,终于接到正式的用稿通知,3天后,经我校对确认后定稿。本以为这篇稿件已经修改完结了,突然,我又接到赵编辑的电话,让我迅速核查一处引文,看看到底是逗号还是句号。我被赵编辑在整个稿件修改过程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所感动,更被他精准、精确与精细的编校精神所折服。文章后来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感染了我、影响了我,让我在之后的研究上做得更加精准、精确与精细。

  老师、学生、编辑等都是无字之书,与我构成了“关系”的世界,我们生活在其中,丰富且极具意义,就像读者朋友们通过这个栏目知晓了我的存在,与我就发生了那么一点点的关系,如果我的讲述对朋友们有些许作用,那么与我的关系就更近了一层。你我既然相遇,就让我们一起拾起书本,背上行囊,优雅地走向远方,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幸福。

  读有字之书,偶尔在愚钝中顿悟,读无字之书,常常在研究中慎行。也许有的朋友会说,我也读过不少书,但过不了多久就忘了。其实不然,我们上学时学过的知识到现在又留下了多少呢?聊到这,我想用加缪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相遇:“对未来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责任编辑:李朋飞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