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徘徊前进与伟大转折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7-1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镜头

  没有冬天的1977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正在考场考试

1977年新生开学典礼

  安静的教室里,穿着厚衣厚裤的考生们正在专心答题,他们中很多人都已不再年少。是的,这里就是1977年的高考考场,这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场考试。很多人都说,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0年的高考终于在这一年“破冰”而出。它所恢复的不单单是参加那场考试的570万考生的信心和希望,也成为一个国家得以复兴和兴旺的根本。

  1977年7月,邓小平再次复出,他清楚地看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在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高达72%,日本、德国等二战战败国家也紧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脉搏,从废墟中迅速成长为经济大国,而“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落后了整整20年”。与美国《新闻周刊》预测邓小平复出后要首抓经济不同,邓小平要求主管教育与科学。“我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技和教育着手。”这是他从“反右”风波、大炼钢铁以及张铁生交白卷中,得到的认识。

  1977年8月,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有人提出了“恢复高考,推迟就学”的建议,邓小平说:“今年就改,看准了的,不能变,重新召开一次招生会议。”邓小平表示:“教育部要思想解放,争取主动。过去讲错了的,再讲一下,改过来。拨乱反正,语言要明确,含糊其辞不行,解决不了问题。办事要快,不要拖。”他一锤定音,恢复高考已成定局,中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万马齐喑的局面为之改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恢复高考的意义远远超出教育领域,它成为粉碎“文化大革命”的思想枷锁、为所谓“修正主义路线”平反的先声;它破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论断,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声。这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考场,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一个人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邓小平恰好就是那个人。

  ★声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现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报纸原文

  禁锢的阀门一旦被历史的洪流冲开,思想的自由将赋予一个民族活力。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和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已经开始,但是全局性的转折还没有到来,这就需要一道更为犀利的思想的闪电来划开僵化的格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这道思想的闪电。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间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这篇5000多字的文章理论色彩很浓,现在读来很多人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但在当时,它就如同久旱后的甘霖,一场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序幕。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从6月到11月,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和大军区的主要负责同志都发表文章或讲话,广泛的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促进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掷地有声地成为新时代的第一声春雷。

  在真理标准的全国性大讨论过程中,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会上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扭转了“左”的执政思想,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现代化建设,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会还特别强调了经济建设问题,提出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最初表述。这次会议具有深远意义: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顺利完成了代际传承,经过21年的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重新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角度来。

  纵观近代以来的中国史,作为转折点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自1840年以来开展的“救亡”运动结束,“图强”的历史使命真正展开。如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一直引导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