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者:练鹏燕 东朋 发布时间:2016-07-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记者在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前 

  【采风】 

  跟随少年毛泽东的步伐,在细雨中结束湖南之旅以后,我们来到了下一站——湖北武汉,寻访青年毛泽东在这里留下的奋斗足迹。武汉对于毛泽东而言,意义深远,从1918年起到1974年止,他曾经亲临武汉40余次,这位伟人在武汉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城所留下的足迹,足以使武汉成为实践红色之旅不容错过的一站。既然是追寻青年毛泽东的步伐,我们不妨将目光锁定在1927年。因为这一年不论是对中国革命,还是对毛泽东个人而言,都非比寻常。随着这一年中国革命先是激情张扬、继而惊心动魄、终至腥风血雨的发展历程,毛泽东也经历了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和不被理解的低沉郁闷。武汉,正是这一切的见证者。

  1927年的早春二月,武昌都府堤41号的一座晚清民居迎来了毛泽东和他的家人。和韶山的毛泽东故居相比,这座具有典型晚清江南风格的三进三天井式的青砖黑瓦建筑就清静多了。我们是在静谧的黄昏时分踏进这栋旧居的。西斜的阳光透过古旧木门的窗楹轻轻巧巧地投射在地面上,这份宁静让人不忍打破。站在略显逼仄的小小天井里,我们很难想象,这方小小的天地不仅是毛泽东1927年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期携家人及保姆的住所,也是1927年5月前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的所在地。踩着由光线明暗铺就的线谱,跨过高高的门槛,左手边便是毛泽东的卧室兼工作室。就是在这个只有13平方米的小卧室里,毛泽东和杨开慧度过了最后的团聚时光。在房间的显眼位置,挂着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母子三人在上海拍的合照,这也是杨开慧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再往里走,几间格局相仿、布置简单的卧室一一呈现眼前,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泽民、毛泽覃、罗哲等共产党人先后在这里居住过。

  说起这栋旧居的意义,就不得不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伟大的经典着作。那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在哪儿写的呢?1959年回长沙与亲友相聚时,毛泽东亲自揭晓了答案:“武昌都府堤41号。”也是在这栋民居里,新的生命和新的思想几乎同时诞生。因为,1927年4月4日,杨开慧在这里生下了他们的第三子——毛岸龙。据说,这第三子的名字有过从毛岸农到毛岸龙的转变,对此,毛泽东的解释为:农民运动将像巨龙一样让中国翻江倒海、改换人间。

  1927年4月4日是毛岸龙的出生日,对于很多矢志投身于农民革命运动的有志青年而言,这也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那天,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里的师生们正式举办开学典礼。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政府于1927年1月从广州迁往武汉,当时作为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毛泽东就在此倡导并主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农讲所位于武昌红巷13号,与旧居相隔只有200米。这座花木扶疏的院落,红柱黛瓦、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四排青砖建筑规整排列,静穆而不失庄严。农讲所独有的静谧与安宁让我们很难将其与战火、革命联系在一起。然而,就是这座晚清学宫式建筑,见证了对中国革命产生重要影响的一段历史。这里,是毛泽东将农民革命理论付诸实践的地方。

  随着人流,我们踏入农讲所的前院,迎面而来的一排建筑就是教员们办公的区域。右手边一间办公室就是常委办公室,毛泽东、邓演达、陈克文等农讲所常务委员就在此办公。简单的方桌、褪色的藤椅,正中间整齐排放着的会议桌,以及墙角安置的简易小床就是构成这间办公室的所有元素。毛泽东的办公桌是门口第一张,在主办农讲所的那一百多个日夜里,毛泽东每天都在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夜色深沉中,一灯如豆,毛泽东就静坐在这里,凝神静思,继而走笔如龙。穿过教员办公区,第二排建筑就是大教室,数排摆放得整整齐齐的长凳似乎正在演绎当时求知若渴的学生们是如何在这里汲取有关农民运动知识的养料的。坐在长凳上,我感到时光逆流,毛泽东仿佛正站在三尺讲台上,激情洋溢地讲授着《农村教育》和《农民问题》等主要课程。穿过葱郁的大草坪,第三排建筑静驻眼前,那里就是学生寝室。十几张上下铺排放得整整齐齐,靛蓝的碎花床单和浆洗过的白色被子工整地铺在床上,“到农村去!实行农村大革命!”的横幅依旧高挂于墙,这句话正是当年莘莘学子来这里求学的目标和方向。

  在农讲所,毛泽东用他先进的思想和充满感染力的演讲动员号召了很多有识之士加入到农民革命的洪流中。学员唐冠南就是其中一个。有一天夜里,他在走廊放哨,见常委办公室还亮着灯光,便轻轻走到窗前去看。毛泽东察觉后,便走出办公室,亲切地问他是哪里人,家里人都在干什么,鼓励他革命到底。唐冠南并非个例,在当年6月毕业时,农讲所已经为农民运动培养了很多优秀领导者,他们长期从事农民运动工作,推动了土地革命的蓬勃发展。

  走出农讲所时,回望树影婆娑中比邻而驻的两栋建筑,毛泽东的一首词闯入我脑海:“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旧居和讲习所也是如此,它们坚守过最艰苦的战火纷飞的时节,静候富足美满的新世界,它们不张扬、不贪功,宛如最烂漫的梅花,固守静好岁月,在葱葱郁郁中,留下了一抹笑影。

  【看点】 回眸·武汉 

  说到武汉,气势磅礴的黄鹤楼定然是第一个闯入人们脑海的地标式建筑,但作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城,武汉有很多令人难忘的红色胜迹,那里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承载农民革命运动星星之火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有宁静致远的毛泽东旧居,有见证“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黄钟大吕之音诞生的八七会议旧址,有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的陈潭秋烈士纪念馆……除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毛泽东旧居外,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和八七会议旧址也不容错过。让我们跟随“红色之旅”的镜头,去这两个地方探寻一番吧。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八七会议会址  

    提到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在耳边如雷般震响。1927年是大革命最黑暗的一段时期,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中共中央遂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址选在了一栋建于1920年的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里,那里原是英国人建造的公寓,名为怡和新房,一楼是外商开办的商店,二、三楼为住房。八七会议就在二楼苏联援华顾问洛卓莫夫的住房内召开。纪念馆如实再现了八七会议及其前后的历史。展出了会议通过的《告全党党员书》等重要文件的复印件和全部会议参加者的照片及其生平简介。    在西邻黄鹤楼、北倚蛇山、南面首义广场的地方,有一栋红墙红瓦的建筑,武汉人称之为红楼。这里原为清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于1910年建成。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蓄势既久,为天下先,在这里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武昌义举赢得了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随之终结,红楼被尊崇为“民国之门”。馆内现有两个主题性的基本陈列:一是《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一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前者以旧址主楼为载体,复原和再现了都督府成立初期的场景与风貌;后者布置于旧址西配楼,以近400件展品,包括文物真迹、历史图片、美术作品以及图表、模型和场景等,全景式地展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恢弘壮阔的历史。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