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教育均衡 > 市县经验 > 镇江 > 正文

镇江市润州区全面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17 来源: 江苏教育

  近年来,镇江市润州区坚持“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理念,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彻底改变原来底子薄、发展难局面,促成润州教育的后发先至、优质均衡。2010年,该区荣获“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称号,列为镇江市首批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2012年,列为镇江市首批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单位;2013年,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称号,列为江苏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单位,首批申报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一、高度关注民生,办学条件一样好

  1.政府主导,积聚工作合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建设,作为民生发展的“龙头工程”,将高水平通过评估验收写进了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构建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部门协同推进的组织网络。二是争取高位协调。区委、区政府积极争取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协调解决教育发展用地等难点问题。市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亲临现场调研,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润州区实验小学、南徐小学等5所学校异地重建,韦岗小学、蒋乔小学等8所学校改扩建诸多难点问题迎刃而解,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得以迅速推进。

  2.教育优先,强化保障机制。一是突出“优先发展”。充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二是强化经费保障。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全额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全面落实“三增长”要求。县级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2014年,该区教育拨款增长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预计高5.4个百分点。2012年至2014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均高于省定标准10%

  3.城乡一体,致力优质均衡。一是标准化建设均衡一流。强化薄弱学校改造,财政投入和教育资源优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近几年,新建学校5所(配套学校3所),改扩建学校8所,义务教育学校新增占地面积近300亩,新增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所有学校创成“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学校”。二是教育装备高位均衡。全区所有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基本达到江苏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全区生均占地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六项办学条件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为0.449,初中为0.307,凸显了润州教育办学条件的优质、高位均衡。三是校园安全措施得力。校舍维修改造经费列入年初财政预算,形成校舍维修的长效机制。先后出台《润州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规范实施意见》,建立学校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学校安全工作,学校安保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学校食堂设施一流、操作规范、安全卫生。制定出台校车安全管理文件,健全校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所有学校被评为市级平安校园,其中15所学校被评为省级平安校园;另有7所省、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

  二、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机会一样均

  1.普及巩固,机会均等。建立学区内适龄人口常态管理、动态监控的查访、登记、转学制度,与公安、民政、残联、社区联动,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义务教育巩固率、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外来务工随迁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入学率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控制流生措施有力,多年来所有初中均被评为市“无流生学校”。坚持免试就近和全覆盖原则,根据布局调整和学校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施教区范围,全区中小学校学位充裕,现有小学“学位”14880个,初中“学位”3915个,“学位”达到适龄儿童少年数的122%,充分满足全区儿童少年入学需求。

  2.均衡编班,资源共享。区教育局出台《润州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额控制和均衡编分班指导意见》,学校制定均衡编班工作方案,做到起始年级按生数、性别随机编班,师资、教学条件均衡配置,确保每个学生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3.扶困助学,助推成长。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政府资助经费。2011年—2014年春为全区中小学特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午餐8.27万元,受益人次162人。2012年—2014年春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府资助经费87.88万元,受益人次1002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待遇”,财政按照实际人数拨付生均公用经费,执行“每招收一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奖励学校1000元”的政策,2010年—2013年共拨付义务教育学校奖励经费326.7万元。关爱特殊学生,朱方路小学、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接力助残的事迹被《镇江日报》整版报道。成立“润州区志愿导学中心”,校校建有教师“志愿导学服务站”,悉心服务学习困难学生。

  三、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一样高

  1.规范办学常抓不懈。2009年初在全市率先出台《润州区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秩序的四项规定》。2013年,出台《润州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办学八项具体要求》,有效规范学校教师教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省首创“学生网上作业公示平台”,被《新华日报》、《江苏教育报》头版报道。率先在全市实施专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为规范办学保驾护航。

  2.课程建设丰富多元。开齐开足各类课程,通过定期检查和随机暗访,确保国家课程计划执行到位。积极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呈现多元色彩。近两年,全国、省“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和“育人精彩瞬间”校本课程征集评选,获国家级奖2个,占全市三分之二;省一等奖14个,占全市一半。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研究,镇江实验学校“教学案”模式下的自主课堂、官塘中学的自觉课堂、金山实验学校的生本课堂、穆源民族学校的“30+10课堂等教学模式基本形成。 

  3.师资水平不断提升。区拔尖人才引进资金优先解决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区编办、人事等部门优先解决教师编制。教师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音、体、美、信息学科教师实现专业化,科学、思品和劳技学科教师基本实现专职化,达到省定标准。实施“教师领袖工程”、“卓越人才工程”、“良师工程”,建立梯级后备人才库,连线专家团队,分层跟踪培养。强化示范引领,依托“片区合作”平台,加强教学合作,开展“菜单式”培训、网络教研、校本研修,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片区人”,由“工作者”变为“研究者”,教师业务素质全面提升,校际师资差异不断缩小。骨干教师成倍增长。教育科研成果丰硕。优秀人才均衡流动。以制度创新促进优秀师资“无障碍”均衡流动。先后出台《关于润州区中小学拔尖人才跨校交流的实施意见》、《润州区教育局关于鼓励骨干教师跨校兼课(兼职)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全市首创校长任期制,率先实施片区内教师交流等制度。

  4.教育改革创新创优。一是“片区合作”全市推广,在全市首创“片区合作、捆绑考核”教学合作模式,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组成4个小学片区和1个中学片区,强弱结对、就近合作,资源共享、协作共生,极大缩小教育管理和质量的校际差异,被镇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签发专报全市推广。二是德育改革媒体瞩目,以新型“班教小组”制度取代传统班主任制度,以鼓励“友爱、互助”的志愿者制度取代原有班干部制度,以鼓励所有孩子全面成长进步的新评价制度取代传统“三好学生”制度,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中国青年报》、《江苏教育报》头版刊登报道。三是食堂管理全省推广,首创“集中采购、定点加工、统一配送、分校烹饪”的学校食堂管理模式,作为镇江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典范推介到省里,获国家发改委、教育部高度肯定,“润州食堂管理模式”在全省推广。

责任编辑:汤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