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教育均衡 > 头条新闻 > 正文

江苏全面部署义务教育改薄工作

作者:任素梅 发布时间:2015-12-1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任素梅

  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决定从2014年起,在全国全面推进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我省已下发了贯彻意见和实施方案,确定了目标、任务及工作措施,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推进实施这项工作。2014年12月31日,省教育厅专门召开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工作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并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改薄工作,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

  把义务教育的“网底”兜住

  据介绍,近年来,我省在教育现代化目标引领下,以更高标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目前已有104个县(市、区)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89个县(市、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但由于多种原因,我省义务教育学校在区域、城乡和学校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有一些学校办学条件比较薄弱,亟须加以改善。当前,我省已启动了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将把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工作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筑基工程,夯实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努力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

  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在会上指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工作是“补短板”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的重要抓手,是“破难题”的重要契机,是“上水平”的重大机遇。“推进改薄工作,每个市、县(市、区)都有任务,每所学校都有项目。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从最薄弱的地区、最薄弱的学校和最薄弱的环节抓起,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把义务教育的‘网底’兜住,尽快消除义务教育发展的短板,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不满足于小修小补、小打小闹

  记者了解到,根据国家要求和江苏实际,我省全面推进改薄工作将通过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重点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教学仪器设备添置、提升村小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全面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到2016年,全省7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标准化学校办学标准;到2018年,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达到省定标准化学校办学标准。

  据悉,我省推进改薄工作将坚持四个实施原则——“锁定薄弱地区”,把苏北经济薄弱地区、集中连片地区、革命老区和广大农村作为工作重点;“聚焦薄弱学校”,准确识别薄弱学校,充分体现“雪中送炭”,从必须保留的最薄弱的学校做起;“突出薄弱环节”,按照我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查漏补缺,找出学校薄弱环节;“强化县级统筹”,各市、县(市、区)政府是改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使用专项经费,合理确定年度改薄工作目标任务和分年实施计划,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这次国家推进实施改薄工作,是下了大决心的,不满足于小修小补、小打小闹,而是要全面改善。既要从基本办学条件‘硬实力’方面加以提升,也要从师资队伍、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等‘软实力’方面予以加强。”朱卫国表示,我省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坚持硬件软件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要努力做到硬件更硬、软件不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抓紧编制改薄工作五年规划

  国务院明确要求,薄弱学校改造由国家统一部署,省级政府统筹安排,县级政府具体实施。目前,教育部已专门研制了改薄项目规划管理系统,并要求各地在管理系统平台上统一编制各省、市、县、校2014-2018年五年改薄项目规划。

  据了解,我省要求各地要把推进改薄工作与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工作紧密结合,按照国家统一要求,进一步统筹义务教育财政补助项目。当前,各地要以校为单位,对照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逐项清查教学及辅助用房、教学仪器设备、寄宿学生生活设施、师资队伍等条件,确定每所学校存在的基本办学条件缺口,列出需求清单。在此基础上,逐校编制本地改薄总规划和分年度改薄规划,形成本地、本校改造薄弱学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省里会召开专门培训会,指导各市、县编制改薄项目规划。各地要抓紧编制改薄工作五年规划,并在2015年1月25日前编制好各市、县(市、区)五年改薄项目规划报省。”朱卫国强调,各地要牢牢抓住这次全面改薄工作的重大机遇,进一步调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掀起新一轮义务教育建设发展的新高潮。据了解,省政府已将义务教育改薄工作纳入2015年为民办实事重大民生项目予以保障,并要求2015年全面完成500个项目的改造任务。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