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教育均衡 > 头条新闻 > 正文

江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调查

作者:董洪亮 丁雅诵 发布时间:2015-12-17 来源: 《人民日报》

同一片蓝天下 听琅琅读书声

——江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调查

  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七年级(3)班的彭露露和杨云梦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彭露露老家在宿迁,从小跟随父母来到南京生活,而杨云梦则是南京本地人。彭露露说:“虽然我没有南京户籍,但是我一直在这里学习生活,我觉得我也是南京人,和云梦感情也特别好。”像彭露露和杨云梦这样的关系,在江苏省并不是个例。

  作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和区域性制造业中心,江苏省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问题也因此成为江苏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今年是《纲要》贯彻实施的第五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境况如何?让我们看看江苏的答案。

  一视同仁 公办为主

  会集着海澜集团、阳光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的江阴市新桥镇,目前已接纳3.5万名“新市民”,随迁子女数量也随之逐年攀升。在新桥中心小学,学生中随迁子女人数已超过本市户籍人数。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接纳机制,江阴市取得了公办学校接纳率100%的好成绩。

  在新桥中心小学的一份宣传册上,清晰罗列着保障新市民子女享受平等义务教育的各项措施:提前半年公示相关入学政策;开设绿色通道,协助办理相关入学手续,确保符合条件的新市民子女全部入学;严格收费管理,实行与本地学生同等的收费政策;社区学堂、青少年活动中心对新市民子女免费开放;开设“彩虹课堂”,丰富新市民子女假日生活……六年级(6)班赵语涵的妈妈说:“我们是中途转学过来的,本来以为手续会很麻烦,没想到一下子就办好了。学校不仅没让我们交其他费用,还开设了免费活动课,把孩子带到江阴来读书是选对了!”

  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是江苏在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坚持的原则。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介绍:“江苏省要求各级政府按照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内的学龄人口分布状况及其变动趋势,统筹规划,合理设置义务教育学校,配置教育资源,确保每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够就近接受义务教育。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50万人,其中,小学115.8万人,初中34.2万人,入学率达99%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5%。基本实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目标。”

  均衡分班,资源共享,一起学习,共同成长,随迁子女不仅在入学分班环节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在升学考试中亦是如此。对南京市宁海中学高三(3)班的薛伟来说,最开心的就是能留在南京高考,薛伟说:“我感觉离梦想更近了。”2012年,江苏省出台《关于做好来苏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明确从2013年起,凡具有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的应届初中毕业随迁子女,均可参加当地中考和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录取。据统计,2015年,共有7454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江苏省报名参加了高考。

  从有学上 到上好学

  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九年级(8)班张本硕的爸爸张荣强说:“我们是从安徽六安过来的,在南京做一点小生意。孩子小学是在南京市里读的,初中想离家近一点,就来到了莲花中学。本来还是有点担忧的,因为莲花实验学校是由3个城郊结合部学校整合而成的,但当我看到孩子在学校出色的表现时,感到这真是一所好学校。”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阅读弱、英语弱、数学弱”和“缺自信、缺见识”的特点,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设计开发了阅读课程、旅行课程、科技课程、创新课程。阅读梦工厂,让孩子随心所欲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每周三下午的户外旅行,让孩子在人文景观中拓宽视野;开放式的科技长廊,学生自己的录音棚、电视台,以及“青春仪式”“毕业典礼”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很难想到这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高达80%的学校。

  莲花实验学校校长李建华说:“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孩子的家庭背景,但我们可以改善他们的教育环境。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我们有个‘校长8:30电话’,每次都是我亲自打。孩子们发言踊跃,有一个小发明,或者主动打扫卫生,一旦发现值得表扬的事,我就会在第二天早上8:30给孩子的家长打个电话,告诉他孩子的进步。一个电话,能让家长、孩子和我的心都温暖起来。”

  张本硕正是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得到了锻炼与成长。现在的他自信、阳光、积极、大方,并且当选了学生会主席。他说:“别看我现在跟你讲话这么镇定,以前的我可不是这样,每次一说话就会紧张,常常脑袋一片空白。是莲花学校让我发现了自己。”

  江苏的外来务工人员大致有几种类型:一是科研人员,多为大型企业的管理技术层;二是产业工人,一般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三是个体经营户,自己做些小生意;还有就是流动性较大的打工者。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家长已不再满足于孩子有学上,而是希望学校提供优质教育。随迁子女问题从最初的上不了学,到高价借读上学,再到现在希望上好学校,一步步转变正体现着教育在保障公平和提升质量上前进的足迹。

  硬件提升 软件跟上

  在南京市秦淮第二实验小学的“快乐周三”课堂上,孩子们可以在绿茵场上踢足球,可以在鼓号队里学小号,也可以在茶艺室中感受茶道意蕴……

  这一切条件的改善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财政的投入。据介绍,2014年江苏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2080.09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与“十二五”之初相比增幅接近60%;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达到1671.68亿元,与“十二五”之初相比增幅超过80%;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也提升至80.37%,比“十二五”之初提高10.12个百分点。2012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生均财政拨款机制。

  江苏省优惠的政策条件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着大量随迁子女来苏读书。不断增长的随迁子女数量,要求各地各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在未来几年内,教师编制的限制、素质的提高可能是江苏在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面临的突出问题。

  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校长范凤鸣介绍:“在正常情况下,我校公办教师名额逐年增长,只要学生人数增长适量,教师资源是能够得到保障的。但是近两年,随迁子女人数每年要增加200人左右,为了保证学校教学正常运作,我们去年招聘了1名编外教师,今年又招了6名。”

  对此,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落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的同城同等待遇,教育经费和教师资源向接纳随迁子女较多的地区和学校倾斜。按照省定办学标准,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在公办学校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随迁子女在民办学校就读,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校舍建设、购置设备,鼓励公办学校骨干教师到民办学校任职任教。

  “2010到2015这5年,是江苏省教育事业进步较快、落实较实、成绩较大的5年。今后5年,尤其是在明年‘十三五’规划启动之年,我们将继续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出符合中央精神、符合江苏特点的教育改革发展措施,实现江苏教育的现代化。”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说。

《人民日报》( 2015年10月22日18版)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