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绘本的重要的信息源。绘本中的文字或交代时空背景;或串联前后情节;或陈述画面内容;或诠释角色的感受,与已经定格呈现的图像相比,文字以其自身的韵味和品格而有着流动的、线性的状态与面貌。同时与图像如同二重奏,时而如胶似漆、时而反目嬉戏,二者相互搭配,以传递出完整的讯息,日本图画书大师松居直曾用一个数学式来表现绘本的特征:文+图=有插图的书,文×图=绘本。
在幼儿园的绘本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处理绘本中的文字?如何全面的阐释绘本中的文字?我有着以下的思考和探索。
一、 教师首先要全面理解绘本的文字的要义
幼儿园绘本教学中,教师是绘本与幼儿之间的“第三者”。教师这个“第三者”要把绘本中的文字化作语言,这其中倾注了教师的情感和能力。这情感和能力就是教师对绘本文字及图画的理解和诠释以及喜好的程度及关注点,这是教师教学活动之前的必修课。特别是绘本的文字需要通过教师的“读”与“讲”诠释其要义,什么样的文字要读?什么样的文字要讲?是要把绘本的文字全部读出来?还是边讲边读?各种文字需要怎么读?文字要讲到什么程度?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做好研讨和准备。在准备时要将整篇故事出声地朗读数次,留意重复的字句、分析情节的冲突和高潮。
二、 采用不同的策略阐释绘本的文字
不同绘本作品的文字、不同表现内容和形式的绘本文字,在幼儿园的教学中阐释的方式应该是不同的。
完全叙述的文字。有的绘本文字直接参与故事叙述而且相对完整和优美,我认为可以采用全文朗读的方式,如《亲爱的小鱼》。有时也可以和幼儿分角色朗读,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等。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而生的,离开了音,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所以在全文朗读时我们应该努力注意有感情的朗读,重点的句子或段落可以采用多读几遍的方法,让孩子在倾听中揣摩,帮助孩子理解绘本里充满色彩和流动感的故事。
但是,在阅读是教师要为幼儿留出一定的空间,因为文字对于画面不仅仅是概括,还有可能有着其他方面的关系,不能简单把文字作为标准的答案和画面的注脚来把握,千万不要把绘本阅读当做看图说话和猜谜语的教学活动,失去绘本的充满智慧和个性化理解的特点。
不完全叙述的文字。绘本的文字区别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它是经过作家淘洗之后,和画面合奏出迷人的效果。其中有许多绘本的文字是不完全叙述的,在幼儿园的绘本教学中应该分别对待的。
1.简明式的文字。有的绘本文字简单而且收敛,只是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轮廓与大概。在绘本的图文配合中,作家会有意的让文字省略、跳跃或谦让画面。例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文字只有30几个字,文中只字未提“隐形主角” ——狐狸,但是在图中只有最后一页没有画出狐狸,其他各页都有这个“隐形主角”的出现,甚至他占据画面的主要的位置。母鸡萝丝去散步,他的后面鬼鬼祟祟的狐狸的遭遇,才是这个绘本故事令人捧腹的焦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画外音”应该有意识指向“隐形主角”,采取逐步引入,从“看到谁?”、“它怎么样啦”入手,引入这个“隐形主角”。
2. 不连贯文字。有的绘本没有按照故事的线索进行逻辑性的叙述,文字不连贯的存在,有意识的打破了文字的一般规定。常有有以下几种。
有的绘本省略了主语或谓语。如《鼠小弟的小背心》中,不管什么角色的出现,但是两句相同的文字“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有点紧,不过还挺好看吧?”。教学中教师要用语言让孩子们区分出角色的变化,体会到动物的不断变大,小背心越来越紧了。
有的绘本虚拟人物与画面中人物对话。如绘本《大卫,不可以》中在大为的一个一个淘气举动时,会有“大卫,不可以。”的命令出现。绘本中没有一个文字描写大为在做什么,也没有一个文字描写妈妈的心情。在引导孩子阅读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感受到妈妈的存在,而且每次“大卫,不可以。”的口气是不一样的,文字借助于画面表达的感情色彩得到实现。
有的绘本对文字进行排列、组合,有意识的集中或分散。如《子儿吐吐》,当小猪“胖脸儿”吃木瓜时把子儿都吃了,大家讨论时,作家重复排列了“胖脸儿”、“吃子儿了”、“那怎么办?”、“会怎么样?”、“会死掉”、“死”、“真的吗?”、“不会吧”、“那…….”文字重复排列,而且从大到小。教学中教师应该表现出小伙伴讨论时的心情,还要朗读出着回声的效果。
有的绘本只用象声词,如《隔壁的狸猫》有一页的画面上文字只有“砰咚砰咚!”“呀!”“喝哈!”“啊嗒!”,教学中教师要用模拟的声音表达出兔子对狸猫的心情——“我讨厌隔壁的狸猫,最讨厌了!”。
还有的绘本文字以绘本故事中的角色心理活动来展开情节。如日本作家五味太郎在《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的文字全部是鳄鱼和牙医的心理活动,两个角色说着同样的台词。刻画、展示了两个不同角色当时的真实心情——彼此害怕。从而使得绘本故事在讲述上朴素而奇巧。在引导阅读时,要不停地转换角色,体会鳄鱼和牙医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把孩子带进了戏剧性的冲突中,才能读出文字的魅力。
三、 教师阐释绘本的文字要适度
在幼儿园的绘本教学中,对其文字的解读一定要适度。我是觉得在绘本教学中要唾弃“装幼稚” 天真现象,其实,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完全可以从正常的说话方式明白语言的含义,老师们“装幼稚”语言的使用,给人感觉孩子都“断奶”了,老师还没有“断奶”。如在一些作品的对话中,过分使用啊、呀、哟、锣……一些语气助词,以为这样很可爱;有时还使用儿语,比如“好棒棒”、“好乖乖”等,其实这样并不增加可爱度,反而增加幼稚度,也不能激发幼儿阅读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些“天真”是不能增加可爱度,不会给孩子们留下多少记忆的,反而经典的绘本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许多绘本中的可爱、感动、智慧会在孩子们的心灵生根、发芽、长大。
我也不太建议使用指读法。绘本阅读的要义不在于识字,指读法时教师的手指在文字上移动,孩子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文字上,失去对画面的观察。同时指读时教师的朗读会不连贯,也不容易读出情感。当然有的时候文字少、情节需要也是可以用指读法的,不是说一概不能用的。
(注:发表在《早期教育》教师版2013 第10期)
编辑:李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