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执教感悟 > 正文

教育:请走进学生的心灵

作者:丁卫军 发布时间:2015-04-0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蒙台梭利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作了这样的回答: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生带来自信!

那么现实的教育,带给学生是什么呢?笔者收录了这样三段学生描述的学习生活:

其一:初三了,教育不再是小学下课后的橡皮筋,不再是漂亮老师柔柔的故事,不再是一张张欢欣的笑脸……教育变成了一次次模拟考,一道道函数题,老师失望的表情,父母哀怨的眼神……每个人的真诚掩藏到镜片后,无言的搏杀写在脸上。快乐似乎只在每一次超越竞争对手之后的享受。

教育除了做题和分数,还有什么呢?

其二:初二时,我们换了一位语文老师。他讲课十分认真,课文分析得十分详细。后来我们知道了其中的秘密,原来他所讲的,全都来自教学参考书,几乎一字不差。于是我们纷纷去买,几乎人手一册。我们上课回答问题自然跟着“教参”说,作笔记也对着“教参”照搬照抄。老师知道我们的武器,但他还是经常夸我们问题回答得好,大家为拥有“教参”而暗自得意。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对“教参”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少了它,回答问题便无从下手。我们收获了期末考试的全军覆没,这才知道了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思想……

学科教育,学科的魅力在哪里?

其三:在我的记忆里,幼儿老师是最好的,每天同我们做游戏、讲故事,那时,我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上课时我可以高高地举起小手,而且不停地在空中挥舞,开心极了。小学老师是最讲规矩的,动不动就是“坐直了”“眼睛看着黑板”“小手放在背后”……简直跟机器人一样被控制着;上课了,一边举手,一过说着答案,生怕被别人抢先,几次后,老师生气而无奈地看着我们,用教鞭边敲桌子边说:“同学们,请举手回答问题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老师微微一笑,很满意的样子。初中老师似乎是最渊博的。课上,鸦雀无声。没有人有勇气举手,惟恐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一阵缄默之后,老师把书中的“精髓”灌入我们的脑子里,然后接受一次又一次暴风骤雨般的考试……

教育成了制造模型的机器?

学生的话让我们思考:这样的教育到底带给了学生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是学生的需要?有人说,大医医心。我想,大教教心。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直抵学生的心灵的。

这让我想起了林语堂先生笔下的牛津。牛津之所以是牛津,秘诀何在?加拿大幽默散文家兼大学教授斯蒂芬·利考在《我见之牛津》中这样写道:我了解,这个秘诀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的作用。学生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从导师那里——或者不如说同导师一起学到的……可是学生怎样做到这点,就有些难以理解了。有一位学生说:“我们到导师的房间去,他只是点燃烟斗,对我们闲聊。”另一位学生说:“我们围绕他坐下,他只是抽烟,同我们一起检查我们的作业。”从这些证据看来,牛津导师所做的就是召集几个学生,向他们喷烟。喷了四年的学生,就变成了学者……牛津并不急功近利,不追求眼见得到的“效率”……他的导师对他的学习和研究发生兴趣,就对他喷烟,直到在他心里点燃火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一切真正学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靠了自己的智力积极活动,不是作为被动的听讲者而学到的。

闲聊、喷烟其实就是一种对话,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心灵的应答,导师用智慧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牛津导师制教育是开放的,这种状态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这种学习也是快乐的。其实,我们有时很纳闷,为什么课后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学生一到课堂上就反应迟钝、表达笨拙呢?其实根源就在于我们的框框、套套太多了。我们没有做到最基本的一点,那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获得了什么,有哪些困难,需要老师给予一些怎样的帮助……这就需要教师走下神坛,走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拒绝一切功利诱惑,拒绝一切模式的枷锁。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我想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凸显文化的持久引领。苏霍姆林斯基说:办一所学校就是办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朱光潜先生在回答《教师月刊》记者怎么看学校文化建设的提问时这样说:“教育就是学校的文化。你是怎样培养人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文化建设不是表层的事,而是一个非常深的工作。‘教育—育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文化的其他方面。”可悲的是,当下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都把学校文化当作一种“特色”来建设,做的大多是“表层”的工作,很少往深里做。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建设“办负责任的学校,做负责任的教师,育有责任的学生”为宗旨的 “责任文化”。十年磨一剑。学校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洋溢着责任文化的气氛,时时刻刻熏染着学生的言行举止。学生在这样的学校气氛里交往、生活、学习,在他们的骨子里浸润着责任文化的气息。每一个从育才中学走出的学子都深深地打上了责任文化的特有烙印,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对工作负责任的人成为育才学子身上特质。这样,育才中学的责任文化的思考与实践,就不再是一种文化标签。这样的教育它的持久力是蕴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彰显活动的课程魅力。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学科教学时,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他说教师的魅力在于把学科的魅力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有兴趣;感受到学科魅力,他自然而然就会想着自己去学了。现在的很多教育活动,大多是琐碎的说教,陈旧的方式,失去了教育活动应有的魅力,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教育活动的课程意识,是改变教育活动无趣无味无效的当务之需。很多看似习以为常的教育活动,一旦从课程的角度去设计去规划,彰显出的魅力总能给学生带来终身的享受。开学第一课,也许是大多数学校,大多数班级的传统项目,但是有多少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呢?镇江外国语学校王益民老师设计的“入校仪式”就是一个完整的课程。我们分享一下他们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课程目标: 1.畅想未来,放飞梦想,取得实现梦想的方法; 2.拜见老师,懂得尊敬师长; 3.感恩家长养育之恩; 4.初步取得班级归宿感。课程内容(四节课): 第一课:军营磨练;第二课:我的梦想 ;第三课:入校仪式 ;第四课:我的班级我的家。这样精心设计的活动,因为课程使其目标明确,内容扎实,实施有序,效果显著。让每一个进入初中校门的孩子,在迈入人生新征程的起跑线上,有了丰富的心灵体验和深刻的灵魂颤动。有人说中国太注重仪式了,但是我们说中国的教育缺少的是直抵孩子心灵的仪式。那些形式化的仪式,弱化了它应有的教育之魅力和持久力。

激活细节的正能量。教育的精彩无处不在,它常常蕴藏在生活的细节中。“笑蝶,‘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老师仿佛看见,一只蝴蝶破茧而出,在花丛中翩然起舞。老师坚信,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追求卓越,你一定会化茧成蝶,成为最美丽的百合。”“老师,谢谢您!从今天起,我是百合班的一朵百合,一颗星星。从今天起,我会微笑面对一切,努力汲取知识的甘露。既然,我是百合,我是星星,就没有理由不绽放,就没有理由不闪耀。从今天起,展现自己最闪亮的一面,向着开花的承诺,怀着‘我要开花’的信念,力争成为恒星,绽放自己的最大美丽!”这段对话摘自《完美教室——中国百合班的故事》一书。百合班班主任、特级教师俞玉萍老师在开学第一节课用诗意的语言阐释孩子的名字制成名片,小小的名片给了孩子一份美好的祝愿热情的鼓励。同样孩子也用诗意的心语回应老师的祝愿和鼓舞。这是心与心的对语,小小的名片正如俞老师所说“它留下的希望和信赖足以让彼此的心灵永远温暖”。百合班的很多故事,诸如“老师端汤”“叔叔您好”等都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细节无处不蕴藏着教育的正能量。南京的邵平老师看到在食堂就餐的学生每天都会倒掉很多的剩饭,她就让孩子在动筷子前把多出的饭集中在一起,让孩子每天轮流着把多出来的饭带回家。“把剩饭带回家”这样的细节,在日复一日中,给学生一生的积淀的不仅仅是爱惜粮食的这样的生活品质吧。细节往往成为一辈子最难忘怀的美好记忆,这样的记忆与人生相伴,在潜移默化中蕴蓄终生教育的能量。南通中学的“难忘教育”也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教育细节而更加璀璨夺目。

叩问教育应该是什么?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这样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周国平先生如是说“教育的基本道理并不复杂,其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唤醒、激活、生长,灵魂、自我发展、健全的人性,无论从什么角度去观察教育,思考教育,抛开功利和模式,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本就是一种常识。

但愿这样的常识能化为每一个教育人的行动,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不再是一种理想和美丽的呼唤。

(作者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顾伟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