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焚书》中,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教育乃教人化人之举,以培养“真人”为旨归,自然应当坚守一颗纯粹的“真心”。
生于文革期间的我,自幼骨子里流淌着下放知青的血脉,乡村耕读的场景,时常浮于眼前。依稀记得文革末年刚上小学时的境况,身挎父亲用碎布块精心缝制的花书包,臂挽外祖父木工精作的小虎凳,步行至邻村公社大队部所在的村小学堂念书。在一次校会上,一名三年级的女生声情并茂地表演诵读《小马过河》,这在那时初入学堂的我看来,上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还记得文革期间亲历“蹲学习班”待遇的祖父,文革以后依然能保持着沧桑后的乐观,时常倚墙坐靠在偏房的门口,手捧《红楼梦》、《七侠五义》等古典书卷,陶醉般地沉浸在文学的侠骨柔情中,有时还会将书中的人和事说给我听,甚至用文言文记录着什么。这在那时我尚属年少的心灵中,认为读书竟然是这样的幸福!
更记得当我们举家迁至数百里外父亲曾经念过书的一个湖边小城,囊中羞涩的我第一次向同学借了两分钱前往新华书店租看绘本书籍的情景,以及上中学后用点滴节俭的零花钱前往邮局买看的文学期刊和报纸——至今我还收藏着三十年前的那些旧报刊,每次搬家或假期整理书籍时总要翻看回忆一遍,那曾是多么温馨的求学生涯!
也许是喜爱文学和写作的缘故,或许是受了启蒙恩师的影响,还许是受了家族传统的潜移默化,读大学时我只选择与“文”密切相关的学校和专业,就这样我一个猛子扎进了语文和教育里、阅读和写作里,而且越来越陶醉其中,以至终身不可自拔。
初涉教坛是上个世纪最后十年的事了,我曾在为朋友作的一篇书序中回忆过那段乡村教育的生活:每每夕阳西下,沿淮河岸边一路漫行,嗅乡土气息,观自然景象,议天下大事,论教育真谛……直转到天色向晚,意犹未尽,返途中借着岸上村落与河中渔船星星点点的微弱灯光,思考着教育人生的点点滴滴,也不枉这一段充满浪漫诗意的乡间旅程。
那种如诗如画的教育状态,颇令人想到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诗句:“舟摇摇以轻殇,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我常常想,教育是一份多么不平凡的事业啊!那些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们,将来不论到哪里求学、工作,他们的血液里永将流淌着乡村教育的“灵魂”琼浆。
然而,随后世纪末的一场教育大讨论,让原本平静的中国教育如海上航船一般遭遇风暴的洗礼,教育圈内的不少问题被暴露、被放大、被炒作,应试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受到了空前绝后的攻击与批判,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被质疑、被否定、被替代,面对理想化的素质教育,面对接踵而至的第八次新课改,思想上毫无准备的一线教育人个个变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一时间趟水过河中,一面面小旗被歪歪斜斜地树立起来。
作为教育航船上的一员,我自然也不例外,茫然地看着身边歪歪扭扭的各派教育旗帜,亲身经历着红的白的灰的黑的教育现象,我越发陷入沉思。我被周围奇怪的教育现象围堵得喘不过气来,我反复地问自己:今天的教育究竟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究竟什么是真教育,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
在痛苦的寻觅与思索中,我开始反思自己从文革幼年时至今亲历亲从的教育之路,并逐渐把关注的目光扩大到全省、全国,甚至还结合自己赴英国、韩国访学的见闻感受,深入研读包括中国教育史、思想史在内的世界教育史、思想史,研究中国旧式学堂的私塾教育、封建时代的官学、近代新式的西学,以及中外历代教育大师的思想论著,并曾出版过一本关于《论语》教育智慧的研读专著……现在想来,这些年的研读与反思,无疑将会给我的后半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不知不觉间,新课改又走过了十年。渐渐地,我似乎有所顿悟,似乎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眼中看到了真教育的一缕霞光,找到了内心深处苦苦寻觅的理想教育的桃花源。于是在中外教育思想大师们的暗示和引领下,我开始探索、研究、实践我的“自觉主义教育观”,并将悉尽我的后半生,完成、完善、深化这一思想理论体系,以此奉献给人类的教育伟业!
在我关注与研读世界各国教育现状的过程中,近几年逐渐积累了一系列中外教育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涉及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升学教育、大学教育、家庭教育、非常教育、教师教育等诸多方面,每一篇都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让我们在阅读与借鉴中找到适合自己一方水土的教育密码,引领我们让教育返璞归真,躬身实践符合科学规律的真教育之路!
这本案例集题为《多一只眼看教育》,然而随着书册编辑进程的日渐成形,以及思考的逐步深入,我越来越感觉身上的担子之重。我想,作为有责任感的一代教育人,仅仅“多一只眼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反思,要借鉴,要转变,甚至要引领。我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绝不能不负责任地一“看”了之,我们更应该主动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自觉行动尝试解决当今中国教育的问题,甚至引领中国新课改的方向,才不妄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人的一番心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愿坚守一颗教育的真心,任路遥其坎坷兮,仍将执著而求之!愿天下教育人携起手来,为中国教育和天下苍生计,让中国教育返璞归真,让中国教育迈向辉煌!
(本文为程振理编著《多一只眼看教育·后记》,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原题《让教育返璞归真》,应报刊社“教师节特刊”之需略作改动)
8月27日,洪泽湖畔
编辑:李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