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执教感悟 > 正文

电子媒体,馅饼,还是陷阱?

作者:王翠萍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现在每到聚会,都有一个特别的手机现象。很多时候人们在进行等待的过程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ipad、电子书等电子媒体进行阅读、上网、游戏等娱乐功能。这样的现象也蔓延到了学前阶段孩子的身上。在城市里,经常能看到学龄前的幼儿手里捧着一个IPAD,津津有味地玩着切西瓜、愤怒的小鸟、宝宝乐园等游戏。这一特殊的现象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面对多元化、现代化、琳琅满目的电子媒体,到底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还是预先埋伏好的陷阱呢?

我以为凡事都应该一分为二,辩证地进行思考与考量。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电子媒体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感觉)刺激孩子的各个感官,用情境性的游戏吸引孩子主动参与到各项学习、视听活动中,一定程度中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力、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力等各项学习的品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IPAD、手机里面的趣味游戏一定程度上会让孩子产生依赖的心理,孩子会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电子游戏。3-6岁幼儿的视力尚未发展成熟,电子产品明亮的色彩、视觉刺激过于强烈,一定程度上会对孩子的眼睛造成伤害,容易诱发眼睛疲劳、近视等后果。孩子对电子媒体产生依赖后,电子产品零碎的符号与机器思维将代替幼儿原先的逻辑思考能力、创造力、注意力,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化进程。那么成人该如何应对孩子的电子媒体热现象呢?

一、鼓励阅读,激发兴趣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学家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随后其有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孔子尽管承认有生而知之,但更强调学而知之。可见阅读对于个体的成长,社会化历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我们看到孩子爱上阅读,并开始大量利用电子媒体进行广泛的资源搜集与阅读活动时,我们应该肯定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且要鼓励孩子广泛地进行阅读。

3-6岁的幼儿思维处于具体形象的前运算发展阶段,因而视觉、听觉等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而像IPAD等电子媒体,不仅可以提供给幼儿像绘本一样的平面媒体,还可以提供听故事、看视频等多种媒体的选择,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二、约法三章,言传身教

3-6岁幼儿具有以自我为中心,单向思维,不合逻辑的推理等思维特点。孔子也常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可见,父母的榜样、言传身教对于孩子起着重要的模仿替代作用。

平日里,成人要平等地和孩子相处,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做好榜样示范的作用。比如当孩子紧盯IPAD不放时,这时你不妨平等地和孩子商量:“宝宝,时间差不多了,对着IPAD时间长了对你的眼睛不好。我们一起出去散步吧!”这样的商量让孩子们感到你是尊重他的,而且你也做了一个榜样示范作用——带着孩子一起去散步,而不是你做一套,孩子做另外一套的双重标准。一段时间后,我们的孩子玩电子媒体的精力都会控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之内。

三、知行合一,亲子同乐

孔子在有关学习阶段的描述是这样说的: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所谓学习是指有经验引起的个体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因而我们强调在进行阅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地和大自然进行接触,把阅读到的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如南宋的朱熹认为:知之愈明,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美国学者说过: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同样这句话适用于我们孩子的阅读。当读完一本书后,并不意味着阅读就戛然而止。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开始,如孩子在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后,他尽然也学着小兔的样子,轻挽着我的手臂说:“妈妈,我也很爱你的,告诉你,太阳有多热,我就有多爱你……”我轻声回应道:“宝贝,妈妈也很爱你,地球有多大,妈妈有多爱你……”

在我看来,电子产品运用得当,在“约法三章”、“言传身教”的合理范围内,那么它就可能可以成为天上落下的“馅饼”,促进孩子的自然生长;但如果盲目地依赖于电子产品,以工作繁忙的缘由把孩子完全托管给电子书、ipad等电子保姆,那么它也有可能成为预先埋伏的“陷阱”,危机四伏。对待电子产品,成人的态度应该是“不拒绝、不依赖”、“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促进孩子的快乐成长。

(无锡市滨湖实验幼儿园 王翠萍)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