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新高二刚刚分班组建,我接手了高二的一个物生快班,担任班主任。
拿到学生名单后,按照惯例,我主动地和原高一各班的班主任取得了联系,一一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其中一个年轻的快班班主任看了我手头的名单,非常郑重的告诉我,她班上最难缠的一个 “刺头”不幸在我手上,叮嘱我要小心应对,并向我介绍了她在高一的“光辉事迹”。
一、 刺头简介:
姓名:小A;性别:女。优点:成绩名列班级中等,数学很好。与众不同点:长得特别像男生。男生的短发、男生的嗓音、男生的性格。(初次见面谁都以为是男生)。走路坐姿都很粗犷,嗓门粗大,具有强烈的逆反性,喜欢和老师拍桌叫板咆哮,高一和任课老师多次发生过冲突,和班主任水火不容,德育处处分一次,和德育主任吵过架。
二、过招纪实:
第一招:主动约谈,拉近距离
开学第一天,利用中午时间(办公室没有旁人),我第一个就把小A约到我办公室,请她坐下,和颜悦色地说:“小A,你好,我很荣幸成了你的班主任。按照惯例,我会约谈每一个同学,以便迅速认识了解你们,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
小A同学一点也没有拘谨,非常豪爽地说:“我是个坏学生,相信高一班主任已经向你重点介绍过我了,所以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我当时心里一愣,多敏感的孩子,一下子就明白老师为什么第一个找她谈话。我马上说:“高一代表历史,我这个人不喜欢看历史,只看未来,我相信我们的相处会有一个新的开始,会和谐愉快的,我有信心,因为我喜欢你的聪明豪爽。”
小A同学似乎被我这番真诚的话打动了,坐在我对面开始滔滔不绝的谈了她高一的学习生活。从她的谈话中,我能读出她对高一班主任的极度不满,原因是班主任管得太多,尤其让她难以容忍的是经常叫她家长来校。高一生活用她的话来说简直是在地狱中煎熬,她一度甚至想不学了。她也谈了自己的个性,说自己脾气不好,情绪经常失控。
我也非常真诚地谈了我的班级管理风格和要求,希望她在新的学年中能努力改掉自己已经意识到的毛病,让自己不断成熟起来,做个优秀生。我还很郑重地向她保证:除了家长会,我绝不会请她家长来校,有问题我一定和她当面商量解决。她听了非常感动。
过招总结:人与人之间首先是要建立信任,尤其是在彼此刚认识的时候。通过这次开诚布公的约谈,我们彼此取得了初步的信任,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师生间似乎定了一条无形的规约,彼此都努力不给对方找麻烦,维持这种和谐的状态。
第二招:度能量才,委以重任
小A因为数学好,而且特别喜欢数学老师,在竞选班干部的时候主动向我请缨要求担任数学课代表。我假装为难地说,想当的同学多着呢,而且任务繁重,必须要任劳任怨的人才能当,并且自己的数学成绩必须名列前茅。小A拍着胸脯向我做出保证,我也把这个职位交给了她。她果然做得有声有色。
过招总结: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老师要做的是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放大他的优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让他能够更自信、更优秀,愿意为班级出力,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招:保护自尊,赏罚分明
刚开学那段时间,小A的表现绝对可以用“循规蹈矩”来形容。当然,我心里明白,这是新班主任和学生的“蜜月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积习毛病自然会再现。
果然,一个多月后,小A的毛病就多起来了。自修课频繁回头讲话,夜自修偷偷吃东西,上课乱插嘴,作业多了拍桌叫累,和老师顶嘴……任课老师虽然我都预先打过招呼,但是见了她还是皱眉。对班级也造成不小影响。
每次出现问题,我没有在班里公开点名批评她,而是把她找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严肃的和她交流。我首先表扬她一个多月来的进步表现,同时对每个问题做了分析,提提出整改要求。并且承诺:如果到学期结束,她违纪次数只要没有超过3次,并且没有重大违纪(主要是顶撞老师),成绩达到班级前25名,我一定让她做三好学生。
另外,我通过班会课,制定了《班级公约》,加强了班级常规的量化考核,把每次违纪扣分都张贴在教室墙上,以此作为期末评优依据。
通过不断的交流、教育、磨合,小A还真有改进,一直到寒假都没有顶撞老师,更没有在教室拍桌咆哮。期末考试成绩也不错,我也信守承诺,让她评上了校三好学生。小A妈妈激动地在电话里哭了:孩子长这么大,第一次评上三好学生。言语中充满了对我的感激。
过招总结:不要指望一次教育、一次感动就可以改变一个学生。教育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尤其是正处在青春逆反期的学生),不要在大庭广众下批评学生,对于一下问题较多的学生,班主任要抓大放小,眼中能容下沙子,用有效的方法给学生逐步改正的机会,并要摈弃成见,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第四招:深挖根源,帮助成长
寒假过后,是紧张的小高考。尤其到临考前两周,气氛更是紧张。有些同学还挣扎在及格线下。对于这样的“危险分子”,年级要求和家长沟通交流。我用飞信通知了要求来校的家长,历史一直差的小A在其中。以前家长会都是小A的父亲来参加的。但是这次,小A的母亲强烈要求来校,因为她一直想见见我,要当面向我表示感谢。
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没想到却捅了马蜂窝,小A妈妈在电话里说小A坚决不让妈妈来校见我,否则她就不上学了。我很奇怪,但是为了尊重小A,我劝小A妈妈不要来校了,电话沟通也可以。
周末回校,我在办公室,小A的妈妈还是没有听女儿的话,来校见我了。我一看到她妈妈,顿时明白了小A为什么对她母亲来校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她妈妈是一个有严重小儿麻痹症的人,走路几乎是半蹲着走的,爬楼梯更是吃力。我当时的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感动,连忙让她妈妈坐下。这次,她妈妈和我谈了很多。从谈话中,我深深为眼前这位母亲震撼:她虽然残疾,但是很有思想,而且多年来一直自己经营着一个小超市,尽自己的所能,为女儿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说到女儿,她也有很多无奈,感到孩子的性格也许和她的残疾有关吧。
我这才明白:小A的性格其实是强烈的自尊和极度的自卑矛盾的体现。找到了根源,我该如何帮助小A呢?
我单独找了小A做了一次长谈,我首先进行了自我批评,没有顾及到小A的感受;然后谈了我对她妈妈的钦佩,谈了她妈妈的坚强和不易,更谈了她妈妈对她无私的爱和殷切的期望。我一再保证绝不会让她妈妈再来学校,因为她妈妈来一趟实在太不容易了。但是自尊又自卑的小A似乎因为我偷窥了她的隐私,和我有了隔阂。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正好是母亲节,周一的班会课我特意安排了“感恩母亲”的主题。让同学回忆母亲为自己、为家庭做出的贡献;计算陪在母亲身边的日子还有多少(因为都是住校生,所以只有周末和寒暑假);谈谈自己为母亲做过些什么;又讲了几个感人的感恩母亲的故事,尤其是8岁开始照顾养母、不离不弃“最孝女儿”孟佩杰的故事。最后我送给全班学生三句话:1、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2、子欲养而亲不待;3、一个有爱心的人首先是爱他的父母,否则就不能算是人。
班会课后,我很长时间故意没有找小A,但是我感觉她似乎正在慢慢变得成熟了: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了,学习也更勤奋了,目标是必须考上本二,冲刺本一。
过招总结:其实每个学生特殊的性格和行为背后都是有根源的,如果能够挖掘出来加以正确引导,一定能够帮助这个学生走出困境,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后记: 和小A这个小“刺头”有惊无险地相处了一年,我感觉自己作为班主任还是成功的。暑假前,小“刺头”强烈要求我高三继续做她的“老板”,我深感欣慰。
(无锡市北高中 景志红)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