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执教感悟 > 正文

做精细不粗糙的教师

作者:周竹生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当今在学校安全重于泰山,责任重于泰山,要求高于喜玛拉亚山。当各种学生伤害事故和校园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不断成为媒体热评的新闻事件时;当教师职业也可能成为一种危险系数较高的职业时,我们不得不告诫自己,教育工作越来越成为一项细活,教师工作不得不精工细作啊。

这使我们想到陶行知在他的《创造宣言》说的一段话。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这就是伟大的平民教育家,高深的教育道理被陶行知用通俗浅显的比喻解释得清清楚楚。接受教育的学生就是一块毛坯,教师就是雕塑匠,教师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其雕塑的过程,学生是成为正品、极品还是成为废品、次品,在于教师手中那一把无形之刀的雕刻,在于雕刻之时是否精细,精确,精湛。

雕刻之刀,虽为无形,重如千均。教师岗位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特点,雕刻性情,雕刻灵魂,雕刻生命。在赋予教育这把雕刻之刀神圣使命的同时,操刀之师该赋予这把刀怎样的锋芒,怎样的灵性,怎样的智慧。

教师手握之笔是刀,判对判错,赞扬反对,笔下的每一句批语是否经过斟酌;教师的口中之语是刀,是冷是热,是爱是恨,每一句评语是否经过斟酌;教师的眼中之神是刀,是悦目还是怒目,是慈爱还是憎恶,是欣赏还是鄙视,每一个眼神是否经过斟酌;教师的双手双脚是刀,是四肢呵护还是拳脚相向,每一个举手投足是否经过斟酌。

教育的特点决定教育不是一件粗活,而是一种细工;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呼唤精细的教育,精确的教育,精湛的教育。

其实教育早就远离了只需要学生断文识字的简易教育年代,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实现教育现代化,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教育已经真正开始由比较的粗放转化为比较的精细,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准确认识,认真面对的问题。

教师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是较多的非学历或者低学历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执教,现在绝大多数是经过师范院校正规培训出来的高学历教师执教。学生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是比较单纯,现在是比较复杂。家长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大多数家长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对教育问题说不上话,现在绝大多数是知识型家长,评说教育问题不再犯难;原来绝大多数家长对小孩的学习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现在普遍是管头管脚,决不放松。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社会行为的多变化,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使教育面对的问题日益增多。教育要求发生了变化。各行各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内部对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进入教育讲究和讲究教育的年代,“三精教育”应当成为教师的重要课题。

精细。 精细教育的核心是爱心教育。远离粗放的教育,教师奉献给学生的不再是粗茶淡饭之食,而应是脍炙人口之餐。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远离粗枝大叶,追求精雕细镂,精益求精。有爱心,情感细腻,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有耐心,不厌其烦,对学生苦口婆心的教育,更细心,细致入微,不疏忽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精心,烹制教育的每一只点心,每一道大餐,使学生可口可爱。

精确。 精确教育的核心是法制教育。精确教育要求教师严格遵循教育方针,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严格遵循教育法规。在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今天,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既要置于教育规律的范畴之内,又要置于法律法规的范畴之内。不管教育的任务有多重,不管学生的情况有多复杂,不管教师是出于何种善意美意,恨铁不成钢也罢,爱生如爱子也罢,清醒的法律法规意识必须成为自己意识行为的主宰。教育的任何粗俗语言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育的任何的粗暴行为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抗。在更多的时候哄着学生学比逼着学生学好,鼓励学生学比哄着学生学好。教师必须铭记粗心办坏事得不到原谅,好心办坏事也得不到谅解。所有粗俗急躁偏激都是教育的大忌,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

精湛。 精湛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除了刚性的制度,严格的规范之外还需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讲究教育的艺术,还需要人性、人情、个性、灵动、风格、风采。学生喜欢不喜欢学习,学习是相对轻巧还是相对繁重,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否精湛。精湛的教学可以化课堂的较为枯燥乏味为较为生动有趣,化学习的较为辛苦为较为甘甜,较为沉重为较为轻松,化学生的较为厌学为较为喜欢。精湛的背后是精练,抛弃三年辛苦一劳永逸的想法,钻研教学,磨练艺术,具有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神采飞扬的教学风采,事倍功半的教学成效。精湛的背后是精深,抛弃浅尝辄止自满自足的想法,深入挖掘,深入探索。精湛的背后是精到。抛弃照本宣科,照搬照抄,人云亦云,见解独得,独树一帜,别有一绝。

陶行知告诫我们,“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在备课,备课堂之课,不备课,无以进课堂。但是除了备课本之课外,我们更需要备教育之课,磨教育之刀,研雕刻之法,不备课,无刀法,无刀技,我们无法做好教师,我们无法搞好教育。

(江苏省丹阳市教育局 周竹生)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