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执教感悟 > 正文

高补班教学往事

作者:周竹生 发布时间:2016-07-2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自高考恢复之后,高补班就应运而生。在近年来高考改革和高校扩招前的几十年时间里,高补班红红火火,成为落榜考生梦圆大学的最后希望。相对于普通高中,高补班是一所特殊的学校,以应试教育为手段,以高考为目的。教师在高补班里担任教学任务有一种特别的责任和使命,提高学生高考分数,如果得到不学生认可,所教学科在高考中考不到理想的分数,结果只有一个,下课走人。 

  1993年开始,到2005年左右,因为当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尚未明确规定禁止教师校外兼课任教,所以我在丹阳职工学校公办高补班和马永年、朱明道开设的私办高补班里业余兼教语文十多年。 

  丹阳职工学校是名副其实的高补大本营,创办早,班级多,班额大。学生除了丹阳本地之外,还吸引了镇江、句容、南京等地的外来学生。每年秋季开学之后,学校都要举行一个开学典礼,无非是介绍一下上届学生补习的成绩,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前来现身说法,为新生打气。置身其间,壮志未酬的年轻人无不热血沸腾,暗暗下定决心,苦读一年,东山再起。回想当年的丹阳职工学校高补班,这几年暴热的“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大别山下六安市毛坦厂中学的补习情景我们几十年前就早有感受。  

  我任教的是语文课,上课是利用晚上和双休日的时间,最多的时候教三个班,人数最多的班级有九十多个人,讲课必须用扩音器。语文课实际上就是复习课,以评讲考卷为主,讲解各省的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基本上是两节课评讲一份考卷,讲完了发放下一次的,真正的题海战术。学生每题必做,教师每题必讲。遇到古文题目,我是坚持逐字逐句翻译。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些古文段落我也不知道来自哪里。当时古文书籍也不多,更不可能到网上寻找答案。为了在讲解时能给同学们一个明白正确的说法,备课时我是花了大量的时间,有资料可参考的,借助资料翻译,实在没有资料参考的,只能费尽心机揣摩。逼上梁山,没有退路,宁可自己辛苦一点,也要给学生们一个明白。几年下来,自己的古文功底也有所提高。 

  语文考试中作文是大头,但是却是很多学生的老大难问题,高考补习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对作文不重视,也不会去花功夫,考试时只能靠应付,吃老本,其实他们本身就没有什么老本。如果不解决这一个问题,那么语文辛辛苦苦补习一年,最多是维持现有水平,说不定还会退步。作文不能放弃,作文需要指导训练。学生怕写怎么办,我的办法是你写我也写,规定时间里,我交你也交,不让学生拖延。过去老师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空有理论,没有实践,尤其是作文一布置,学生绞尽脑计熬写,教师读报喝茶清闲,学生的心理是你叫我们写,你自己倒轻松,心里不平衡。现在我写了,而且写完了当场读给大家听。几个回合下来,学生的抱怨没有了,他们想一拖了之的幻想没有了,只能按照我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 

  作文就像芝麻黄豆菜籽里的油,不加压力,轻轻松松是出不了油的。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不具备快速构建作文的能力,到了考场上稀里糊涂作文,这是在跟自己开玩笑,这是万万使不得的。我极力推行的按照规定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双规”办法和跟我写、跟我交“双跟”办法,既逼出了我当堂亮相的习惯,也逼出了学生当堂完成的习惯,作文再不是过去的虚以应对。多少年后学生见到我,他们也有感慨:熬出来就能出线,熬不出来只能出局。 

  读高补班的学生是很辛苦的。经历过落榜的打击,他们普遍存有心理压力,每一个人都会想到这个问题,今年再考不上,明年怎么办?当然也有一而再,再而三复读被人们称为补习“老油条”的,能有这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信心,毕竟是极个别。补习班的学生学习时间长,功课多,早上一大早进学校,大门一关,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家,在没有任何活动的封闭式大楼里,一天至少上十一节课,单调枯燥。晚上一般是三节课,我上两节课,余下的一节课学生自习。有时我两节课上之后,按理我可以回家休息了。但是看到学生眼巴巴的看着我,他们的意思我清楚,老师你可以走了,我们还要在这里熬鹰啊。也有学生直截了当,老师你不要走,留下来陪陪我们吧。想到这些学生的孤单,我也就停下了脚步,对大家说,好,我也不走了,留下来和大家一起自习,大家有什么学习上的疑问可以找我。我的话音刚落,班级里立即响起掌声。之后凡是两节课结束之后,我都会留下来陪陪大家,安抚一下大家烦躁的情绪,直至把他们送上考场。 

  教师认真地教,学生刻苦地学,师生都本着一个目标——上大学。那时候的学生还是很淳朴,很勤奋,很要好,其中很多一部分学生在补习一年之后考上了心目中的理想大学。 

  在高补班任教十多年,我大约教了两千来个学生,高补班的岁月是我教学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作者单位 丹阳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