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有千万条,总有一条是适合自己的。适合的往往是独到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1997年夏天,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我迈进了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的大门。从此,在数学教育这方广袤的土地上用心执著地耕耘着、收获着。
格局在于视野,细节在于专注
一个人的生活应该是有丰富质感的。
书法,让我在生活中拥有了一种入静的能力;让我不只停留于结体、停留于平面,更能体悟汉字所携带的诸如呼应贯通、整体协同、虚实退让、动静收放等文化智慧。
体育,让我在生活中拥有了浪遏飞舟的激情。为了一个喜爱的球队,我会切切牵挂于心,可以蹲守到子夜,高谈阔论,兴趣盎然,与同伴欢享其间。若有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我会凌晨时分泡在酒吧里,喝着啤酒欣赏着精彩比赛,和球迷们忘情地呐喊狂欢。隔段时间,我会放下所有的事情去垂钓,让自己陶醉于天地之间。
……
这一切美好,给了我放飞灵性的翅膀,让我在教育生活中增添了许多工作自信。当然,这一份美好也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我的学生。教师始终是在以自我的整个气象影响学生、影响课堂。因为,教育是生命对于生命的唤醒,是生活对于生活的引领,是活力对于活力的点燃。作为一个教育人,能动能静,动静合一,这对于孩子就是一种无形有品的教育。
我知道自己的资质一般,即使取得一些成绩也只是比别人多花了点时间而已。学科素养不够,需要多学习;文字功底不好,需要多推敲;感悟能力不强,需要多体验;表达不流畅,需要多训练;记忆力不好,需要多记录。
有个假期,我和办公室里的同事相约去游玩。在大家沉醉于美丽的风景、诱人的小吃时,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关于“方程意义”的一些东西,为了不让这灵感跑掉,我转身回到车上写了下来。当大家回到车上,遗憾于我错过这么多美好的东西时,而我认为,不小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是最普通的,也应该全力以赴、尽心尽责。就是这样一些所谓的“小东西”后来发表于《教学与管理》上。
在职研究生学习期间,我是那一届毕业生中最早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的,但是前后经过了5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加上出色的现场答辩,获得那一年度唯一一篇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我的导师朱成科教授这样评价我的论文:“格局与细节的辩证统一。”
精神在于阅读,智慧在于悠闲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我深刻认识到,青年教师要甘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要能自觉地静心阅读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著作,让亲近大师、对话名家成为一种精神享受。青年教师的阅读层级也就是他的发展层级,他的阅读视野也即他的思想视野,他的阅读品质也即他的建设品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的阅读从学科走向儿童,又从儿童走向社会与哲学。
刚走进教海的我,以积极而充满活力的姿态走向海边,似一个爱海而涉水的青年。对于教育,只是兴趣之中的自由自在的体悟与随心悦心的建设,对于海的昨天与未来还没有真正了解,所以需要更多的学习与实践。
工作第二年,我除了执教两个班的数学,还兼任科学教师。这一年,学校推荐我参加南通市封闭式(限时备课上课)科学优课竞赛。比赛的前一天晚饭后,其他参赛教师都投入到紧张的备课之中,而我还在看足球比赛。我的这一举动,让比赛的组织者甚为担心。因为其他教师不仅是科学专任教师,而且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唯有我是一位新人。其实,比赛的教学内容我并非完全陌生,我的脑海里已经形成清晰思路与整体架构,这正是备课的关键,在这一点上,学科间是相通的。我所追求的境界,正如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所述的“悠闲”之境:悠闲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去倾听、去清晰地看。
这次赛课,我的课堂教学因独有见地而备受肯定,并被相关县市专家邀请前往执教公开课。随后,我又代表南通市参加省优课比赛,荣获一等奖。或许是这次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信心和动力,我在数学教学上也渐行渐远:2000年,我在启东市青年教师“封闭式”赛课中获得第一名,随后被推荐参加南通市比赛获得第一;2001年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在吉林举办的全国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2006年我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通过启东市、南通市、江苏省的层层选拔,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之后的几年,我参加全国“创新杯”、江苏省“杏坛杯” 教学比赛均获第一名。
尊严在于思想,成长在于信念
一个教师的真正成长,一定是其思想精神的自觉、自主、自在与自得的成长。
一路走来,我关注教育的现实与现实的教育,关注教学改革的难点与热点,关注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素养发展,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与思考。思考,是一个青年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必由之路。教学活动永远是一种缺憾的活动。只有积淀深厚了、思考深刻了,才会融会贯通、游刃有余,才可以让教学走近完美,走向“自由”。如若能把自己的思考加以提炼,那便是一种思想。人和数学一样,其尊严就在于思想。
6年前,经过材料申报、论文答辩、现场上课等环节的严格考核,我入选了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这是南通市着力培养名师的重大工程。我非常珍惜这个可以和导师们面对面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也体悟到了作为教师的快乐。
进入梯队之后,在导师们的指导下,我开始厘清自己的教育认知,梳理自己的教学经验,明晰自己的教学主张,并提出了“疑趣课堂”,倡导让学生在疑趣中享受数学生活。“疑”指向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走向深度思维,是学生主动对问题的挑战作出回应。“趣”指向学生情感,是思维的外在表现。“疑趣”则是疑与趣相伴而行、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立体交融、和谐共生。疑趣的本质是思维的挑战性和情感的生动性。疑趣课堂就是以疑趣为统领,形成一种饱蕴疑趣的教学气象,让学生主动感悟疑趣、沉浸疑趣、享用疑趣的教学过程。
成尚荣先生在我撰写的《面朝大海》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也许,此刻国栋又在海边,幽暗中,海上星光点点,忽而渔舟归来,他又生出了什么‘疑趣’呢?一定是的,一定有的,因为,他说,我有信念。是的,有信念的人,他的心中定有一片由疑趣带来的大海。”通过对数学教学的不断“疑趣”,我的课堂教学的品质与风格也日渐提升。
选择一个专业,其实也就选择了一种看待世界、认识人生的方式;选择一种职业,其实也就选择了一种生境、一种人生。路始终在延伸,当下既联系着过去,又包含着未来:向前,一切的过去;向后,一切的未来,直到永恒。心有多远,路就有多长。
作者简介:季国栋,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授课专家,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项目授课专家,现任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