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大家论道 > 正文

开学第一课折射学校文化光泽

作者:周竹生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近几年每年秋季开学,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都会联合制作年度《开学第一课》节目,以一份丰盛的文化大餐,呈献给全国的中小学生。虽然是做给学生看的节目,我每次都看,影响深刻,获益良多。

这些年来,没有空闲时间,确实很少看电视。虽因工作或者其他原因,也参与了一些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教育类的电视片制作也不下百集,尽管出自自己之手,但是真正坐到电视机前观看也很少。至于那些热播的格格类嬛嬛类的电视剧也基本不看。偶尔一看,也是无聊时的消遣而已。

但是9月4日晚上八点央视一套播放《开学第一课》时我特别留心看了。当我看到75岁的左权的女儿左太北去抚摸父亲左权将军的雕像,看到王二小故事原型牺牲的见证者史林山讲述“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时,我不知不觉地留下了眼泪。

2015年《开学第一课》节目,以“英雄不朽”为主题,由爱国、勇敢、团结、自强四节课组成,还原历史,展现抗日烽火,通过回顾讲述抗战英雄的事迹,让广大青少年接受教育,铭记历史,缅怀英雄,爱国奋发。

央视《开学第一课》带来的震撼、激励、警醒振聋发聩,铭记在心。国家大动作,其影响力无与伦比。那么除了教育部的规定动作之外,我们每一所学校在迎接新学期、新学生时该有什么样的行动?我们各自的第一课及时推出了吗?在学校的新学期集会上,校长该给学生开设的新学期第一讲开讲了吗?

重视并备好上好开学第一课,这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一环,一叶知秋,其标志作用明显。

开学第一课,这是体现对全体学生的一种尊重。

经过一个较长的假期,学生重返校园,新生初入学校,对于他们的到来,就如儿女回家,新人进家一样,学校也应该和父母一样,表现出热情相迎,显示出应有的礼节礼数。因此在开学之时举行开学典礼,校长发表讲话,欢迎学生,介绍学校,展望发展,寄予希望,无论是开学礼还是开笔礼,学校郑重其事地举行,这就是这是敬献给全校新生的一份厚礼,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何为尊重学生?就是平等地对待学生,把学生举在头顶上,凡学生之事,虽小为大,为学生做事,皆为正事,为务正业。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他们的需求和愿望,满足他们对于校园文化的需求。这方面有许多要做可做的事情。比如让校园歌曲响起来,利用现成的校园广播系统,在清晨、午间、傍晚等合适的时间段里播放一些经过筛选的适合学生的歌曲音乐。让校园歌曲唱起来,组织班级或在集体活动中组织学生唱歌。让校园屏幕亮起来,晚间组织学生看新闻联播节目,主题班会活动播放感动中国人物等正能量的电视节目。让校园信息流进来。可以为学生订阅一些报刊杂志,报刊上阅报橱窗,每天更换。现在是信息时代,但是也有不少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需要学校过滤有害信息,把一些知识性、时政性、教育性的有益信息收集汇总,提供给学生,避免校园成为信息孤岛。组织一些社团,让有兴趣爱好志同道合的学生在一起扬长特长,挖掘潜力,丰富个性。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吸取营养,健康成长,这就是对学生实实在在的尊重。

开学第一课,这是折射出学校文化的一面镜子。

我们总是会讲学校是文化场所,文化气息浓厚,其实未必如此。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学校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仅仅依靠任课教师,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学科教育,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这样的文化是片面的,文化元素营养不全,学生文化营养不良。如果我以此推断某些学校是缺少文化的学校,可能言重,说的不中听,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定位于学生的校园文化,是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文化、道德文化、法制文化、艺术文化、国学文化、知识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体,范围广泛,犹如营养配餐,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营养元素不该缺失。学生能不能得到这些文化补益,学校的文化建设事关紧要。

在考察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时,我觉得不妨多留心一下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有没有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有没有正确的文化理念和意识,有没有丰富的文化阵地和活动。别的不说,7岁、10岁、14岁、18岁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和成人仪式,学校重视不重视,少先队入队仪式、入团仪式、入党仪式,会不会举行?而那些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会不会伴随着学生的入学和毕业完整地带给学生?这些活动都要认真严肃地去做,好好操办,不可大意,不可草率。至于这些仪式上学校校长如果能给学生留下诸如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那样的难忘的致辞,那文化的影响力就体现出来了。

开学第一课,这是反映出学校管理的一种品位。

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由被管人管理上升为自我管理,最高品位是什么,由人管人向制度管理进而向文化管理提升。品位管理离不开高标准,严要求。在学校管理中健全和完善学校的制度管理是必要的,但并不是万能的。那些冷冰冰硬梆梆的清规戒律或许有警示作用,惩处决定或许有杀一儆百的威慑作用,但是学校管理不能依赖这些,毕竟触碰底线带来的教育警戒成本过大。及早介入人性化管理的方法首推文化管理。寻找校园文化生长的适合载体,建设校园文化传播的特色阵地,从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开始,将校园文化传播的时间节点、形式内容、分工安排确定下来,以文艺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文化教育,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形成遵章守纪,自立自强,自励自进,崇善行德,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开学第一课,这是衡量出学校领导的一份责任。

我们的校长很忙,每周的会议学习,进进出出,每天的接待,应接不暇,每天的事务,忙个不停。但是把这一件件事情罗列起来,仔细分析,摆一摆务实的事有多少,务虚的事有多少?哪些事是有效的,哪些事是无效的?一句话,校长在忙,忙什么?为谁忙?我以为再忙,也不能不务正业,不做正事。我所说的正业与正事就是教育本分的事情,教学相干的事。从不着边际收拢回来,聚焦学校,从眼睛向上,琢磨上级领导的心思为眼睛向下,思考学生的所求所愿。从学生的成长发展来看,学生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带着兴趣去做,带着激情去做,带着责任去做,与学生谈心,对学生演讲,为学生服务,毫无疑问,这是校长不可推辞的大事。校长只有围绕学校忙,围绕教师忙,围绕学生忙,那才是真忙,那才忙的有道理。所以,面向学生组织的活动,校长有多少关心,有多少参与,这并非可有可无,可多可少。设想如果是把学生的事情当做小儿科,不屑一顾,不愿一做,事不关己,不闻不问,佛面难见,金口难开,校长不去播种植树,不去呼风唤雨,不去浇水施肥,这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将缺乏强有力的推手,在文化荒漠的校园里学习生活,那么这个学校学生的心灵世界将被冷落。

能不能备上第一课,第一讲,那是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的重视与不重视的问题,重视就不会无声无息的开学,就不会草草了事地结束,校园里就不会一直都是冷冷清清,师生就不会了无生趣。能不能上好第一课,讲好第一讲,既重形式,更重内容,那是学校校园文化是否成熟丰厚的问题。从开学第一课抓起,抓到放假那一天,几年下来,学校文化有底蕴,组织有人才,校长有思想,开学第一课,校长第一讲,准备充分,上得精彩,讲得精彩,那么学生和教师就会在文化会餐中迎来新学期。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