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大家论道 > 正文

建成生活化语文体系的必然过渡带

作者:董旭午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生活化语文教学基本范式是“一化六教”,是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核心领域,是建构体系、实施课程的奠基工程。我认为,若要建构生活化体系,首先需要在这个奠基工程的外围再对接一些总结提升性的专题讲座式课程,建造起生活化语文体系的必然过渡带,旨在系统地对课堂教学做回顾性总结和巩固性提升。这些课程分别归属于“学法贯通”“表达提升”“素养积淀”三个系列。其中 “学法贯通”系列包括“语言文字学习策略生活化指导”“文学类文本品析策略生活化指导”“论说类文本生活化品析策略生活化指导” 三个讲座,“表达提升”系列包括“常见文体写作策略生活化指导”“依读练写策略生活化指导”“即境表达策略生活化指导” 三个讲座,“素养积淀”系列包括“个性化素材积累策略生活化指导”“经典课文人文内涵提炼提炼生活化指导”“应考技法与运用策略生活化指导” 三个讲座。各专题讲座课之间、各专题讲座课与课堂教学这个核心领域之间紧密联系,互化融通,互哺共生。

一、学法贯通系列

对接“语言文字学习策略生活化指导”讲座,旨在梳理、总结以前课内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和学法,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进一步比较系统地指导学生深入文本语境,回归生活情理、造字法、成语典故等,关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现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地去学习、理解、积累语言文字(如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成语等)。这样的专题讲座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理解、记忆的兴趣,巩固、强化课内所学,还可以教给学生活学学活正音、辨词以及辨析并句的方法与智慧,促进学生乐学爱学,活学学活,会学会用,生成智慧、养成自觉,形成能力和素养。

对接“文学类文本品析策略生活化指导”和“论说类文本生活化品析策略生活化指导”讲座》,旨在结合教学进度,及时对阶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和总结,运用生活化策略,依情据理、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和智慧地讲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及时到位地梳理、总结以前的课内所学,进一步获得到位的回味、巩固和提升,并促进他们阅读、品析这两类文本(具体包括记叙类、议论类、说明类、实用类和诗歌类等)的生活化智慧和本领的生成。比如,散文的品析重在引导学生先走进作者的生活和生命,听准其呼吸,切准其脉搏,接着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生活,深入体察、感受课文的语境、情境和意境等,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与意;小说的品析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心灵世界,准确地把握他的创作意图,而后切准作者意志下的小说主人公的脉搏,进而深层次地、准确地逼近乃至把握住作者塑造这个主人公的真意图,品读、赏析、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诗歌的品析重在引导学生深入诗人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与诗人同呼吸共悲欢,真正听懂诗人的心跳,解开诗之意象和意境的密码;议论文品析重在引导学生搞清楚作者所阐述的道理和理由,而后再回归生活情理探究他到底是怎么全面、深入、辩证地分析论证的,又为什么非要这样论证;说明文品析重在回归生活情理搞明白作者是怎么说明的,又为什么非要这样说明,等等。

二、表达提升系列

对接“常见文体写作策略生活化指导”讲座,旨在及时对定向定格、循序提升的常规文体教学做回顾性总结,以使学生对某学年段内所进行的某种文体的写作方略和技法有一个及时到位的复习、巩固和提升。比如,高一年段重点进行定向的一般记叙文、散文、游记等文体的写作训练;高二年级重点进行定向的一般议论文、随笔、演讲稿、小小说等文体的写作训练;高三年级重点进行综合提升式的备考应试写作训练。专题讲座针对具体学年段(主要在高一高二学年段)的文体写作训练进行生活化的指导(绝不简单地重复课堂作文教学),以使学生对一般散文、一般记叙文、一般议论文、随笔、游记、小说、寓言、演讲稿等常见文体的写作方法和策略有进一步的体悟、理解和掌握,也为高三年段的综合写作和能力提升以及今后的课外习作打下基础。

对接“依读练写策略生活化指导”,对课堂教与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特定文本语境下的仿写训练、扩写训练、续写训练、补写训练、改写训练、评析训练以及实用文写作训练(如,学了小说《品质》,写“哥斯拉兄弟品格论坛”的主持语海报、启事、发言稿、辩论稿;给哥斯拉兄弟拟颁奖词、祝福语、楹联,写点评等)等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进行生活化的到位的强化指导,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假读练写”的自觉和惯习,课外也自觉、主动地坚持这种“依读练写”的表达习练,从而奠定扎实的写作基本功,慢慢发育和提升感受力、想象力、思辩力、品析力、评判力以及自主精神、独立人格和创新品质等。

对接“即境表达策略生活化指导”讲座,旨在总结、丰富、强化、巩固和提升课内所学,更为开放地对学生进行特定语境下的祝福语、主持语、应用文(包括启事、通知、计划、总结、楹联、假条、借条)、点评、微报道、摘要、发言、辩论等的写作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在特定语境下的语用和表达能力。这种语境写作训练,是通向学生课外自主交际和表达的必然过渡带。这也就如同在塑料大棚内培育秧苗,最后还必须得移到大棚外去经历风雨,茁壮成长一样。专题讲座所采用的案例来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又实实在在地反哺学生的语文学习,源于生活化的学思练悟,回到生活化的练思悟用,生动有趣、自然无痕地提升语言能力和素养。

三、素养积淀系列

对接“个性化素材积累策略生活化指导”讲座,旨在对课内进行的个性化素材积累的步骤、途径、方法等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更系统、明确地指导学生到课外去用心观察、阅读、感受、思辨和感悟,进而独立“加工”和积累为己所用的个性化的“我的活素材”。比如,用心阅读、感受、思辨、探究课外读到的经典美文乃至语文试卷中的阅读文本的人文内涵,用心观察、感受,独立思辨、感悟课外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并独立“加工”成为己所用的个性化的“我的活素材”。讲座重在唤醒、固化和提升学生持久坚持做好个性化素材积累的自觉和主动,把这种个性化积累“我的活素材”当日子过,促进学生观察力、感受力、品析力、思辨力、评判力以及自主精神、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和创造品格的良好发育和提升。

对接“经典课文人文内涵提炼提炼生活化指导”讲座,专题讲座课,旨在对以前课内总结、提炼经典课文人文内涵的步骤、途径、方法等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更系统、明确地指导学生到课外去用心阅读、感受、思辨、感悟、总结、提炼。中学课本里的很多经典课文都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人文内涵,如《老王》《品质》《祝福》《项链》《我的叔叔于勒》《我与地坛》《归去来兮辞》《梦游天姥吟留别》《报任安书》《渔父》《荷塘月色》等。教师平时课内教学生用心阅读、感受、思辨、感悟、总结和提炼,一段时间(一学期或一学年)后给学生上专题讲座课,再集中讲授经典课文的人文内涵,并梳理和总结出步骤、途径、方法等,使学生获得滋补身心,提升能力和素养等收益。同时,这样的专题讲座还会激发和促进学生课外去自主阅读、感受、思辩、发掘、总结和提炼,并形成这样的自觉和惯习,进一步自助式发育和提升自主精神、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和创造品格。

例如,学生课外自读王蒙的《人生三境》,而后自主总结、提炼出其人文内涵:

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沉得住气:人生在世,全活一口气,无论是志气、勇气、才气亦或是傲气,总之要沉住。这是一个人事业的开始,更是成熟的标志。正所谓人生就如航行在大海中的一只小船,只有在狂风巨浪中沉得住气,把盘掌舵,才可能扬帆远航,笑傲江湖。弯得下腰:人生而直立,全凭一根脊梁。能弯下腰者,顾大局、识大体,懂得委屈求全,以图后事。弯腰是一种姿态,如猎豹出击前的蓄势:弯腰是一种风范,如稻谷任由麦穗下沉的成熟。人生就如潜旅在大漠中的只骆驼,只有在漫漫黄沙中弯得下腰,踽踽而行,才可能征蓬出塞,颐指绿洲。抬得起头:人生低头拉车一时,更要抬头看路一世。抬得起头,绝非与趾高气昂、目中无人同日而语,它展现的是君子坦荡的优雅自信,彰显的是压不倒、摧不垮的凛然正气。人只有抬得起头,才能看得清时局,在能把握住机会,最终成就自我、走向成功。

再例如,学生自读考试卷上的阅读文本《老妪》(小说 作者:梁晓声)之后自主思考、发掘、提炼出其人文内涵:

近乎本能的尊贵的人心是神圣、崇高和伟大的,不论这个人本身多么卑微或显达。在这样尊贵的人心面前,任何鄙视或怜悯、施舍都是猥琐甚至龌龊的。

学生的思辨力、探究力、感悟力、审美力、品析力以及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等就在这自觉阅读、感受、思辨、发掘、总结之中一天天地拔节、长高了。

对接“应考技法与运用策略生活化指导”讲座,旨在明确反馈、考评的价值和意义,运用宏观与微观、策略与技法相结合,阅读、写作与应用全覆盖的策略,对学生前期的应考表现进行总结,并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素质化的指导。讲座分别由模块、题型等入手生活化地讲授策略、规律和技法,指导学生真正用生命和心灵领悟策略、规律和技法的根源,真正活学学活,活用用活,切实提升应考能力和水平。

比如,“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析”这类试题的答案就该这样规范表述:先作出一个总的评判,即用几个关键性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点,用“某某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的句式来完成;接着在小说里找依据,概要论证、分析;结尾再简要谈自己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的评价。这样的答题表述模式,并不是哪个人强行规定的,完全是由现实生活中人们回答问题的表述逻辑所决定的。谁遵循了这个表述逻辑,谁就能够做到表述伦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以不变应万变。这“不变”就是来源于生活情理的答题表述逻辑。

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范式的 “一化六教”,都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进行的。在课堂教学的当时,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领悟会就是零零散散的。时间一长,这种零散的理解和记忆也就会更加零散甚至慢慢磨蚀了。这样的结局,对知识和技能的巩固,自觉和习惯的养成以及能力和素养的提升等都很不利。这就需要紧随教学进程对接一些必要的、合理的回顾、梳理、总结、提炼和提升性的专题讲座课,以促进学生对学过的东西进行更及时、系统的温故、总结、巩固和提升,真正学扎实、学到位,学到高境界。这些总结性专题讲座课都是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建造了学生由课堂学习、历练到课外自主学习、历练,不断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必然过渡。这个过渡带上的诸要素紧密关联,互化融通,互哺共生,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准确、系统、到位地把握知识,掌握本领,提升能力和素养,也会促进学生“把语文学习当日子过”的自觉和习惯的养成;同时,建造好这个过渡带,对初步建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和“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对实现教文立人的语文教育理想也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泰州中学)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