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时刻要牢记教育的宗旨使命。但是说到宗旨使命,我们又免不了高大上的说教。如果不说那些空洞生硬的理论定义,来一点实在实用的,接受和没有接受教育的区别在哪里?优势又在哪里?有人会说,受教育者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文化,拥有了各种考试的分数。但是我还要问,除此之外,还得到了什么?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追问,是因为社会实践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质疑,学生从学校出来,手中揣着一大把分数积分券,到社会上能作怎样的兑换呢?这些兑换券有用吗?值钱吗?吃香吗?
不容回避的是文凭的含金量在下降,学校传授的知识在贬值。看一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求职反应就可以得出结论。
高分低能,干不起来者不受欢迎。只有分数成绩,没有实际能力,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动手操作,只能坐办公室,不能去生产销售一线,企业大多没人愿意要。
眼高手低,光说不练者不受欢迎。年轻人心目中要有远大的理想,但在实际生活中又必须脚踏实地,衡量自己的实力,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一步一步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一些大学毕业生内心充满了激情和理想,然而一旦面对平凡的生活和琐碎的工作,就变得无可奈何了。他们常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一旦面对具体问题,就不知所措。企业抱怨,只会说不会做的大学生,我们养不起,我们需要动手能力强的大学生。一些自以为是的大学生,往往连一天的销售额都算不清,把几百号人、上千万元的货让他管,能放心吗?企业不需要夸夸其谈的理论家,而欢迎脚踏实地工作的实干家。
自以为是,不求上进者不受欢迎。有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很不谦虚,自以为高人一等,好像一上岗就能为企业创造奇迹,在自我介绍中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像这种恃才傲世,缺乏自知自明的大学生,企业不想要。那种以为一毕业便万事大吉,缺乏进取心的大学生企业不要。用人单位不光要看毕业生的在校成绩和综合素质,更看重毕业生有无自学能力和锐意进取精神。
智高情低,人缘不好者不受欢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智商一般都较高,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为高智商者。但假如情商不高、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反过来会影响做事的效率和效果。有的毕业生自恃清高,不虚心求救,不懂装懂,凭感觉做事,待酿成错误已为时晚矣。有的性格孤僻,自我封闭,有建议不敢提,有才能发挥不出来。有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不服从组织安排,不顾全大局……这样的毕业生,企业怎敢要呢?
现代社会高度开放,合作共赢是共识。企业崇尚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智慧,因而和谐的工作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本保证。一个人倘若不具备群体意识,缺乏合作沟通的能力,没有容人雅量,孤傲脱群,是不能被需要抱团合作的群体所包容的。
企业需要的是“真材实料”,不需要“花架子”,不需要“这个士、那个士”,他们需要为企业带来最大经济利益的“有用的人才”,办企业的目的就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谁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它就用谁,那怕他小学毕业;太经典了!就是这样的!只要你有能力就不要怕不受欢迎!
不要说企业招人了,就说找对象,那些不懂生活,不会生活,饭不会烧,碗不肯洗,事不愿做,没有生活能力,生活承受,生活情调的人,把握不住理解尊重合作承担这些起码的家庭生活规则的超凡脱俗的怪人寡人,谁愿意把他(她)找回家当祖宗伺候呢?
顺着这一连串的问题深思,都会牵扯到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书本知识与实际能力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最终归结到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是让孩子脱离生活,不会生活,被生活背弃还是让孩子贴近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教育从社会中来,从生活中来,教育不仅不能与生活脱节而且要服务生活。所以早在六七十年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提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把小孩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我们就要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之培养。”陶行知早先的告诫似乎是对我们今天应试教育的提醒。
在应试教育的魔咒下,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成为学生的第一与唯一追求,考试成为教育的第一与唯一评判,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生活教育被挤占,学生与生活和社会严重脱节。
一心只读考试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学生只读教科书,不读生活书,闭目塞听,不知人情世故,不知社会时事,视野狭窄,见解浅薄,知识单一。
徒有书本知识,没有生活能力。学上得越长,书读得越多,人越没有用,读书读痴了,读书读废了,四体不勤,手脚无用,除了会读书,其他什么事都不知,都不会。不食人间烟火,一日三餐饮食料理衣食住行自理能力全无,自食其力尚且困难,照料别人别指想,服务社会是奢望。
徒有书生称谓,没有缚鸡之力。体格缺乏锻炼,肩不能抗,手不能提,腿不能跑;意志缺少磨练,缺少抗挫能力,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精神缺少锤炼,没有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
徒有书生意气,不接社会地气。只有书本知识,没有社会知识,死的知识多,活的知识少。因为对社会不了解,难以进入社会,融入社会,扎根社会,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关系链条中可以借助别人力量同时也传递自身力量的有用一节。
生活是大舞台也是学校教育的检阅台,从学校出来的学生能够为生活所接受,证明教育是对头的,成功的,否则教育就是背离生活,出了问题。生活最需要什么样的人?当然是懂得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人。
什么叫懂得生活?
辛辛苦苦挣钱的人最懂得珍惜,最反对浪费,哪怕他拥有亿万财富,因为他比任何都知道一分一厘都来之不易。
出力流汗劳动的人最懂得爱惜,最反对糟蹋,哪怕不是他自己的物品,因为他比不劳动的人更知道一砖一瓦来之不易。
什么叫热爱生活?
在沙漠里看见一棵胡杨就看见了生命的希望,在严冬里看见了树枝头泛着青色的树芽就看见了春天的到来,在四壁皆空的房子里插上一朵鲜花就拥有了最美的景色。
什么叫创造生活?
因为我的思想火花,这个世界会更璀璨,因为我的勤劳劳作,这个世界会更美丽。
什么叫享受生活?
创造条件,改善生活,提升品质,阅美景,品美味,感受真情真爱。
用不着一一枚举,其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已经历历在目。面对他,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要记住,教育切勿忘记生活,切勿脱离生活,千教万教,生活教育不能不教。生活里需要学生基本的各种知识各种能力各种情感我们的学校都必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教,否则社会生活就会向我们的教育投诉。
从一次次的投诉中我们终于明白,所有的教育都要经历生活的检验,一经生活,优劣成败立现。实践已经证明并且还在进一步证明:成功的教育应是让孩子带着生活的知识、生活的情感、生活的能力回到生活中去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丹阳市教育局)
编辑:李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