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大家论道 > 正文

消极评价与积极评价

作者:周竹生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重在课堂,贵在坚持,难在评价。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影响教育导向和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到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在新时代中用新型的人才观构建新的评价观,改革原有的教育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最为现实和紧迫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在抱怨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与我们的教育配套,使我们素质教育的前行方向和教育成效考核的目标难以一致,为此而困惑。另一方面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又经常的缺乏对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经常的使学生的努力结果和他们应该得到的评价难以一致,不少学生为此而困惑。具体的表现为我们在不少时候重教育,轻评价;习惯于动用批评惩罚的方法,不习惯运用激励鼓动的办法。较多的运用把人看扁了的绝对评价,较少的运用把人看全了的相对评价。前者我们称之为静止性的消极评价,后者我们称之为发展性的积极评价。

显而易见,那种用期待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相对评价是学生的福音,是学生的希望,是他们进步的动力。而那种用片面的、呆板的、陈旧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绝对评价无疑是学生发展的障碍,也是教育的忌讳。绝对评价时常会以这样的声音体现出来:象你这样还有什么出息,你还能考上大学,这件事除了你还有什么人会干?绝对评价之下的绝对结论:我说怎样就怎样,我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

这就是一棍子打死的绝对评价,这也是我们需要避免的教育评价。避免进入绝对消极评价的误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起来。

不依靠道听途说作判断。三人成虎,猛于老虎。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的所有的判断都必须建立在真实可信全面的事实材料之上,都必须能够形成对于判断的直接的、充分的对应关系。道听途说的东西首先要避免用来当作判断的依据,必须让谎言止于智者,让流言止于清者。不管流传的范围有多大,传布的人有多少,说得如何有鼻子有眼睛,如何神乎其神,只要是未经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只能姑妄听之,不可随便信之,决不能听见风就是雨,更不能捕风捉影,添油加醋,错误判断。

不依靠经验印象作判断。从小看看,到老一半,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往往成为经验主义者判断的自信。老经验、老旧印象必须融入新的事实元素才能经受时间变化的检验,才能显示久经考验的魅力。但是越是经验丰富,越是要避免套用现成的经验,越是要避免简单的经验判断,越是要少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学生是个性化的学生,事情是千奇百态的事情,时间、场景、事由都有所不同,就是同一个学生,今天与昨天也不完全一样,所以适用于彼时、彼人的经验就未必适用于此时、此人。由此教师应该少说或者慎说,这种人这种事我见过多了,长成眉毛生成骨,也就那个样了,好不了的。

不依靠亲疏好恶作判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趣相投,情缘相合的人自然多一点亲切感,否则就会缺少认同感。但是评判者如果把人际关系的亲疏带入到评判之中,就会影响到公正合理。评断就要一碗水端平,就事论事,实事求是,不以喜之而是之,不以厌之而非之。

在感情冲动时慎作判断。评判要客观公正,还需要冷静理智。判断的尺度必须是恒定不变的,不能随着情绪张弛紧缩,随意变化。人逢喜事晴天一乐时恩宠浩荡,易于滥加颂扬,一捧上天,完美无缺;人遇愁事阴天一怒时,易于迁怒责怪,一贬到底,一无是处。情绪化的判断无疑会影响到判断的公正,所以要象酒后不开车一样,情绪激动时不作判断。

在以强对弱时慎作判断。当我们的教师经过努力和奋斗,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具备了一定的能力,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处于强势地位,具有权威性,掌握了话语权,面对涉世未深,羽翼未丰的后生,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成就来忽视后生的努力,不能以自己的强盛来藐视后生的弱小,不该以自己的成功来无视后生的进取,我们应该具备后生可畏的胸怀,具有后来居上的期待。越是站着说话不腰痛,越是撒个鸡毛别人就当作令箭,越是要谨小慎微,虚怀若谷,奖掖后者。

在优胜劣汰时慎作判断。如果说对于欣赏性、赞赏性、鼓励性的颂扬判断可以有热情洋溢的宽泛的话,那么对于批判性、否定性、淘汰性的否决判断则必须是排除任何的轻率和随意。否定性的评价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对学生的一种判决性评价,事关被评价学生的荣辱尊卑,甚至是前途命运,动用否决性的评价必须是有充分的理由,经过充分的讨论酝酿。能轻不从重,能缓不急于,能内不对外,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保护学生的发展权益不受到伤害。

人是一个混沌的系统,是能动、可塑的,是可以改变的,世界在变,一切在变,人也在变。少小糊涂长大未必,少小迟钝长大未必。假如我们持续对一个学生施加影响,这个学生不一定朝着我们设定的方向发展,而一个偶然的因素,可能会决定这个学生的发展方向甚至于他的一生,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今天不行,不代表明天不行,这样不行,不代表那样不行。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不用老眼光,而用新眼光来看待学生,不把任何一个学生看扁了,不下任何一个绝对的结论,任何时候都是多从积极的善意的角度以理解,多从乐观的向上的角度去理解,多从欣赏的赞许的角度去理解。教师多用积极的相对评价,不用绝对的消极评价,那么每一位学生成才道路上就会多一点牵引力,少一点钳制,多一点平坦,少一点坎坷,多一点温暖的正能量,少一点寒冷的挫伤感。

(作者单位:丹阳教育局)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