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杏坛星光 > 正文

李伟平:触摸教育,我的心才能安静下来(图)

作者:吕玉婷 李旭 何刚 发布时间:2015-07-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记者的到访并没有打乱李伟平一天的步调。

6月11日的常州,烈日当空。一吃完午饭,他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下的龙城小学,“下午有两堂研讨课要听。”记者眼前的李伟平不单单是局小教育集团的校长,同时也是常州市天宁区教育文体局党委书记。然而,置身于双重角色和繁忙公务之中的他,却很少“窝”在办公室和各种行政文件中。“我每年要听两三百堂课,喜欢在课堂上和老师、学生待在一起。”李伟平说,“只有真正触摸教育,我的心才能安静下来。”

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再贫瘠的土壤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下午1点半,龙城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已传来阵阵读书声,李伟平悄悄推开侧门,选择在后排的一个角落坐下。这是一堂二年级语文课《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孩子们的思维跟随着教师的指引奔跑着、跳跃着。李伟平安静地听着课,并不时在听课笔记上写上几笔。从这样的画面里,记者隐约看到了李伟平28年来抛开一切杂念、潜心小学教育的身影。

20世纪80年代,优异的学习成绩让李伟平与师范结缘。上了3年中师后,他又进入无锡师范大专班,成为“文革”之后第一届小学教育大专生。“临近毕业时,我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当时,李伟平的家乡武进嘉泽已经是全国著名的花木之乡,父亲在家经营花木,效益不错,家人极力希望他回去继承父业。“选择‘树木’,可能会腰缠万贯;而选择‘树人’,则意味着清贫一生。但5年的师范学习经历,已经让我走近了小学教育,我强烈期望在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李伟平回忆道。这一次,他没有听从父母的安排,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可人生的第一次自我选择却给李伟平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当我踌躇满志地准备到小学教育岗位大显身手的时候,命运似乎和我开了个玩笑——我被分到一所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刚刚开办的常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现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下文统称‘二实小’)。”1987年8月,当他来到二实小报到的时候,学校还没有造好,只有一幢正在装修中的教学楼。“我从9月1日开始做搬运工,搬课桌椅,搬书簿本,搬教学用具……”在李伟平的记忆中,9月8日开学那天,全校一到四年级88名学生都是从另一所学校分流出来的,学校没有校长,只有8名教师,4名是应届毕业生,4名是从农村调进城市的村小教师。

“面对这样一所学校,我还能有梦想吗?”李伟平陷入了迷茫,他曾多次质疑自己的选择,却在徘徊过后再次决定留下来。“一个人真正的力量不是幻想理想,而是要正视现实。”这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相信,再贫瘠的土壤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于是,李伟平成为了一名比别人更辛劳的园丁。学校的课程,除了音乐课,他全都上过;学校没有广播,他硬是用口哨吹了2年的广播操……艰苦的环境和落后的条件使得李伟平的“花园”乏人问津,然而这却为他赢得了静心思考、积累酝酿的时间。

在无锡师范读书期间,由于爱好心理学,李伟平系统阅读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书籍。工作之后,他又跟随原常州市教研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贾银兆先生研读教育理论。对教育的坚守和执著,让李伟平在二实小这个狭小的平台上获得了比他人更多的锻炼实践的机会。任教第4年,他就担任了学校教导主任,1994年又成为了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

“当时的李伟平满身的书卷气,读书几乎是他全部的课余生活。”局前街小学副校长姜明红曾经在二实小与李伟平共事多年,她告诉记者,“他的身体里似乎涌动着一股渴望成长的强大力量,也正是这股力量将学校仅有的几个教师凝聚了起来。”姜明红清楚地记得,那时李伟平宿舍简陋的书橱里摆满了书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教育学,从夸美纽斯到杜威,从叶圣陶到陶行知……“他就像我们的大哥,把我们组织起来读书、学习。他的宿舍就是全校教师的图书馆,我们就挤在那个小小的宿舍里开始了这段极其重要的厚积生涯。”

睿智的掌舵者——“唤醒并信任你的伙伴”

作为局小教育集团的总校长,李伟平一天的工作往往从早上7点就开始了。“清晨,一般先到局小本部的办公室,认真地把一天要做的工作系统梳理一遍。”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李伟平站起身,行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听课、检查校园安全……“巡逻”结束后,他又启程赶往其他校区。2010年局小教育集团成立后,李伟平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集团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之中,每天辗转在不同校区,穿行于市区南北之间,已经成为他的一种工作常态。

在局小教育集团的很多教师眼里,李伟平就像一名睿智的掌舵者,引领学校在教育发展的浪潮中“闪转腾挪”。而局小几位副校长对李伟平的评价是,“他天生就是一个学校管理者,有能力也有魄力。”事实上,当年李伟平从“后起之秀”二实小的副校长调任局小这所百年名校的校长,不知承担了多少压力。

2003年夏天,在二实小做了8年副校长的李伟平意外地接到了调任局前街小学校长的通知。“接到通知后,我一下子蒙了。局小是常州市最有名的小学,而我根本没有做正校长的经验。”一个37岁的年轻人,要担负起一所百年老校新时期发展的重任,能撑得住吗?

一到局小,李伟平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一方面,由于学校改造,欠了很多债;另一方面,局小是一所百年名校,然而也正是因为名校的光环使教师们逐渐变得保守和安逸。”如何使安于现状、缺少创新动力的教师变得有理想、有追求?那年夏天,他经常半夜里醒过来,想着这些问题就再也睡不着了,而且还得了高血压。

但李伟平并没有被重任压倒。从普通教师到副校长,到后来评上特级教师,无论是业务还是管理,他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局小是一所百年名校,她的发展,要采用切合局小的思路和策略。”李伟平清晰地认识到,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学校精神记忆中最宝贵的财富,变革可以从追寻局小的名师入手。于是,他先后牵头召开了蒋纯、盛云翔等局小名师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又组织青年教师写中老年教师的故事……与名师思想对话的旅程,点燃了教师们心中理想的火种。就这样,李伟平从容而睿智地赢得了教师们的信任,一种凝心聚力、团结协作的文化精神在局小的教师团队中慢慢形成。

与此同时,李伟平也在思考局小管理方式的变革。“没有管理者与教师的智慧创造,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他们都是我的伙伴,他们是我必须依靠并信赖的力量。”李伟平在学校管理上所做的正是“唤醒并信任你的伙伴”,他提出了“人本亲情”的管理理念,希望中层干部逐步建立“管理不是做事管人,而是在做事中发展教师”的管理思想。学校变科层制为扁平化、跨层式的组织结构,工作的部署、落实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局小的基本单位是年级组和教研组,中层职能部门提供的只是一种服务。”局小副校长杜英姿介绍说,在这种转变下,中层干部不再是校长意志的“简单的执行者”,而是要主动为年级组和教研组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责任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然而李伟平明白,不唤醒普通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就不算真正的学校组织变革。“关键的问题是要有足够的锻炼机会和岗位供教师选择,由此,我们引进了项目组管理。”李伟平告诉记者,“使用是最好的培养,中层干部是三年一聘,但项目组是灵活的,按需设岗,普通教师或中层干部都可以做项目领衔人,有效地克服了‘管理疲劳’。”

记者采访时,局小的学生暑假指导手册项目组正在紧张工作之中,活泼精美的封面设计、富有创意的内容编排、幽默诙谐的语言文字,都是年轻的项目组成员集思广益的成果。“普通教师纷纷主动承担起项目负责人的角色,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发选择项目。更重要的是,民主参与的文化氛围已经悄悄渗入局小。”局小副校长许嫣娜说。

坚韧的求索者——寻求教育的本真

和上学期一样,本学期局小的期末考试又被提前了一周,取而代之的是为期5天的趣味性期末课程。创编演童话剧、创作公益广告、学做微电影、设计飞行器……在局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们会为每一个年级的孩子设计出不同的期末课程。

李伟平告诉记者,从2014年秋学期起,局小在用3/5的时间完成80%国家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腾出相应课时,来实施校本化的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传统的课堂过于关注学科知识教学,忽视了知识的综合应用。我们打破了学科界限,将各门学科知识融入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玩’中体验、感悟、探究,充分发挥个性。”这样的综合课程是他对于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尝试。

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求变”,是很多人对李伟平的印象。刚工作没多久,他就带着学生去户外上作文课,他总觉得,作文不是在教室里闷出来的,而是从大自然、从生活中感悟出来的。针对每一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改革的方向,李伟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产生与时俱进的研究主题,并通过一系列的主题研究、一堂堂生动的研究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此后,他慢慢地在探索中形成了开放式的语文教学体系,确立了“生命语文”的教育思想。

1999年,李伟平接触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这再一次触碰了他那颗“求变”的心。作为二实小的副校长,他带领学校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经过几年的稳扎稳打,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二实小声名鹊起,焕发出勃勃生机。尝到了“新基础教育”实践的甜头,到局前街小学担任校长后,李伟平想用同样的方式改变局小,但他遇到了未曾想到的阻力。对于一位急于“求变”的年轻校长的做法,上至领导班子,下到普通教师,老局小人坚决反对:“局小的精神文化是什么?是传承。”面对质疑,李伟平四处寻求支持,却处处碰壁,连自己追随的叶澜教授也反对他急于求变的想法。“到局小的第一年,我很少讲话,只是听、看,试图从局小的百年文化中找到她的根和魂,并从中挖掘出适合‘新基础教育’生长的土壤。”在逆风中前行,李伟平的心从未动摇。多少次,他凌晨奔赴上海,只为抢占一个角落偷偷参与“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的研讨活动。

这份近乎执拗的坚韧和诚挚,经受住了叶澜教授的考验,2005年,局小被接纳为“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学校的一员。而当叶澜从局小的历史沿革出发,梳理和提炼出局小的核心精神文化不是“传承”而是“变革”时,老局小人才豁然开朗,开始从内心接纳李伟平的“求变”之举。近10年来,局小“新基础教育”研究已从形成价值认同的启动期,推进到全校各学科、各年级整体的跨越发展期。与此同时,李伟平也对学校教育的基础价值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

就这样,“儿童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教师真切享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成为了局小新发展阶段的办学追求,而“轻负担、高质量”的局小品牌也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时代的力量并延续至今。“事实证明,从局小课堂里走出来的孩子大方、自信、活泼、开朗,他们没有失去童年的快乐,也没有跌倒在应试升学的门槛外。”交谈中,李伟平告诉记者一个有趣的现象:局小的孩子升入初中后,往往第一年都是老师眼中极具个性又不爱听话的“熊孩子”,但随着课业难度的提升,较之那些“乖学生”,“熊孩子”们对知识运用与转换的能力更强,他们的创新力和潜力便逐渐显现出来。

李伟平的工作笔记扉页上写着“宁静致远、淡泊明志”8个字。在他看来,自己的不断“求变”,是在寻求教育的本真。“在不断地上下求索中,我自己也从追求外在表现变成追求内在实质,现在很少出去讲什么,而是想静下心来,把教育真正搞好。”

个人档案: 李伟平,生于1966年9月,常州市武进区人。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任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常州市天宁区教育文体局党委书记。从教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学校管理,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百余篇,出版 《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等教育教学专著6本;《“生命关怀”教育理念下课堂转型研究》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话语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哈桑校长与马修老师,一个专制暴力,一个亦师亦友。仰息于校长粗暴的面孔之下,学生的心里怎能没有阴影?压制着对自由的渴求,扭曲着活泼的天性,在缺乏公义、尊重、爱心的校园里战战兢兢,在鞭子与辱骂的淫威之下如履薄冰。而马修老师,却用自己尊重、相信、理解、宽容的面孔,迎来了放牛班的春天。

教育的春天只会属于拥有春天般面孔的教育者。

每年九月,总有一批批个性不一的孩子来到学校,载着家庭的期冀,带着自己的梦想。每年的六月,也总有那么多如出一辙的孩子从学校毕业,目光里少了许多神采。把不同的孩子锻造成模式化的产品,这样的教育面孔实在就如校长哈桑般可怖。

回到教育的起点,回溯征程:孩子为什么要出发?将要抵达哪里?旅途中又会有哪些收获?如果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磨掉棱角、扼杀个性,那孩子看到的,都将是一副令人压抑、让人恐惧的面孔。

从孩子的眼睛里看教育的面孔,最真实、最可信。我更愿我们的老师像网上的“穷游锦囊”。蹲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儿童的需要,研究孩子的喜好,设计一条他们喜欢的“自由行”线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我们给他们提供最精简的“旅游攻略”,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在他们晒风景、晒沧桑的时候,我们为他们及时点赞加油。也许依旧要穿戈壁、登高山,但因为心里有一张和善悦纳的面孔,经历的辛苦也能化成甘甜的精神财富。

尊重科学,敬畏生命,教育的面孔本就该活泼、风趣、率真、自由、民主。

——节选自李伟平《教育的面孔》,有删改

另眼看他

李伟平做事别人看来不觉累,还是个会用人的校长。他的好学、善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只要是“新基础教育”的活动,无论在上海还是常州,被认为很忙的李校长,很少缺席。即使有些不能不马上处理的事,或必须开的会,他也总会挤点时间,或前或后地出现在“新基础教育”的活动现场。真心希望这个年轻有为的校长,能真正为教育作出一些当代贡献,能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好校长、老师们的好领导、家长们的可信任者。今日中国的教育世界需要这样年轻的好校长。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叶澜(选自叶澜主编丛书《深度访谈:读懂创造教育新天地的人们》)

“没架子、无私、大气”是教师们对李校长的直观评价。我是最早加入“李伟平名师工作室”的青年教师之一,我们这个团队的氛围非常自主和宽松,遇到问题时,李校长不会直接地提出解决方案,而是提醒我们去思考 “我为什么会这么想”“我为什么这样做”,让青年教师自己去寻找问题在哪里。在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中,他的“思想独立、专业自主”精神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我们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副校长 许嫣娜

新生家长会上,当李校长把“三个动物和局小师生的故事”娓娓道来时,我们已经完全被他的故事征服了,生怕错过了精彩。从故事中,我们感悟着局小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得知李校长会亲自在每个校区开这样的家长会时,我们甚至有些心疼他。作为一名局小学生的家长,想对李校长说的也许有千言万语,但终归还是“由衷感谢”四个字,感谢他为我们想到了我们本该想到的,感谢他为我们想到了我们不曾想到的。孩子交给他,我们放心!

——学生家长 曹女士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顾伟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