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杏坛星光 > 正文

荣文庆:用毕生坚守育人梦想

作者:任芳 华笑晔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无锡教育网

荣文庆与无锡青山高中新疆班学生谈“中国梦”

荣文庆在为学生做讲座

他是一名退休教师。退休16年以来,他走向社会积极投身于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把育人作为毕生坚守的梦想,不离不弃,言传身教,用夕阳余辉谱写着晚年生涯最美的篇章。他就是现年77岁的无锡市优秀志愿者、市优秀党员、省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荣文庆。

老有所为 播洒余辉

1997年,荣文庆结束了自己37年的教师生涯,退休在家养老。由一名忙碌的教师到清闲的退休老人,身份与生活的改变让一直忙惯了的荣文庆觉得无所适从。渐渐地,他开始觉得身体不适,医生告诉荣文庆,这是退休综合症,要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之后,荣文庆便规划起自己的退休生活。他发觉自己有无法忘怀的“育人梦”,他渴望为孩子们做些事情,为教育事业再尽一份力。想到自己是语文老师,有讲课的优势,荣文庆主动向学校请缨担任起校外辅导员。就这样,荣老的退休生活又一下子充实起来。为了更好地实现“育人梦”,荣文庆又自发加入了无锡市关工委这个大家庭,通过这个平台,为更多的青少年义务讲课。他深入学校与社区,为青少年学生讲理想信念、道德法制;他给小记者讲写作知识,为学生家长作家教专题讲座;他还为学生与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16年来,荣文庆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1600余次,先后为28所中小学、32个社区、5所新市民家长学校义务讲课,讲课次数达600多场,听众达19万余人次,讲课遍及崇安、北塘、南长、新区、滨湖、惠山六个区。

除义务讲课外,荣文庆还积极参与各种青少年教育活动,所到之处都给孩子们带去了知识、信念与浓浓的关爱,孩子都亲切地称他为“荣爷爷”。 也正是“荣爷爷”这个称呼,带给荣文庆很多快乐。“以前在家我只有 ‘外公’这个称呼,现在多了个‘爷爷’,我很开心嘛。”每每说到此,荣文庆脸上就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社会这个大讲台让他的退休生活变得无比丰润。

就这样,荣文庆从一名教师成了“身兼数职”的社会志愿者。他先后担任了4所学校与10个社区青少年校外辅导员、市关工委报告团成员、关爱工作团成员、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等15个职务。在荣文庆周围,很多人都不理解他这么大年纪为何不在家享享清福偏要到外面去奔波劳累,荣文庆便告诉他们:“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身退但心不能退,要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为社会作贡献,发挥余热。”

探索发展 因教取材

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荣文庆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才是无限的,于是,他鼓励更多的退休老教师也和他一样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去,并向他们介绍自己是如何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从2001年暑假开始,他就带领无锡机电高职12名老教师与他一起参加无锡市崇安寺街道5个社区的青少年教育活动。2004年,荣文庆又在辖区内带动了几所学校的18名老教师志愿者成立了崇安寺街道老教师讲师团。

此外,荣老师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实践中还发现光对青少年本身教育还不够,还要对家长进行教育。于是,他开始为中小学与社区的家长学校作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当前家教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重视孩子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都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欢迎。至今他作家教专题讲座已达70多场,受听家长达近10000余人次。荣文庆为中小学生及青年教师所做的各种讲座中,有“学习雷锋好榜样”、“党的十八大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但他讲得最多的是法制教育,学生亲切地称呼他为“法制专业户”。他曾经为无锡机电高职5000多名学生讲“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远离网吧”,为无锡行知学院1000余名学生讲“青少年如何预防违法犯罪”等。就法制教育专题讲座他就讲了近百场。

呕心宣讲 虽苦犹甜

由于职务多,讲课繁忙,荣文庆十分辛苦。每周他都要精心排好日程表,有时一天上午讲一场,下午又马不停蹄地讲一场,有时连续几天又作讲座又参加活动或参加会议。尽管辛劳,但荣文庆虽苦犹甜。为了讲好课,10多年来荣文庆共收集资料1000余篇,约100余万字,写成讲稿100余篇,约32万字。荣文庆的义务讲课除了无私奉献,不计报酬外还不计时间,竭诚服务。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不管天气炎热还是刮风下雨,不管身体发热还是饿着肚子,只要哪里需要他,随喊随到。特别是为家长学校讲课,一般都在晚上,荣文庆常常或匆匆吃好晚饭去讲课,或饿着肚子讲好课再回家吃晚饭。饮食时间不规律,这对于一位70多岁的老人是巨大的考验,可荣文庆都挺过去了。还有一次,他为无锡市连元街小学家长宣讲“培育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本以为讲一次就行,结果家长听后反响极好,校长就邀请荣文庆继续为每个年级的家长讲,一共又连续讲了5场,这可把荣文庆累坏了,讲完后就在家整整休息了两天。老伴看他累成这样既心疼又生气,荣文庆则笑着对她说:“我想只要学生和家长要听爱听我的课,我就是再辛苦也值得。”

荣文庆的讲课还有一个很大的特色,那就是会根据听众人群的不同来调整讲课内容和方式,能够紧贴听众的心理和实际生活,生动活泼且通俗易懂,因此,他的讲课十分受大家欢迎,每当他讲完课离开会场时,总能听到听众们“欢迎您下次再来给我们讲课”的话。这也让荣文庆越讲越开心,越讲越有劲。有一次,荣文庆到无锡市社岗小学为500多名家长宣讲。那天天气特别闷热,家长们坐在操场上一面晒太阳一面听讲,荣文庆本想讲半小时结束,结果他讲了50分钟才结束,场上鸦雀无声,秩序井然,许多家长还在记笔记。该校的张校长告诉他,这是他们学校家长会听课纪律最好的一次,荣文庆听了既感动又欣慰。

帮教扶弱 诲人不倦

16年中,荣文庆帮教多名失足青少年走上正路,关爱新市民子女,创办了一所新市民家长学校,每年为贫困学生捐款献爱心,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2004年,为向社区青少年讲好“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这一课,荣文庆冒着酷暑,骑自行车到市戒毒所去了解第一手资料。当他来到离家很远的戒毒所时,已是汗流浃背,一位警官接待了他,对他说:“你这位老同志为了教育青少年不吸毒,这么热的天从老远来到我们这里,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您真不简单啊!”接着警官就送给他几本禁毒小册子,还安排两名强制戒毒的青年同他见面,让他了解到许多情况,回去后他把这些典型例子写进讲稿。由于劳累,讲课前一天晚上荣文庆发起了高烧,但第二天上午他还是准时到会场给学生讲课。讲课中,他以饱满的热情结合大量生动鲜活的例子打动了学生的心,报告结束,全场报以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荣文庆在地区上帮教一位吸毒青年戒毒的事至今在无锡市后西溪社区传为佳话。那年,当他得知该社区有位青年因吸毒而导致瘫痪时,心里非常着急,立刻决定要帮他戒掉毒。之后,每隔三、五天荣文庆便到他家里讲吸毒的危害,向他描述戒了毒身体恢复健康后的美好生活。由于荣文庆长期坚持给这位青年做工作,终于感动了他,使他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一段时间后,该青年不仅面色改善,饭量增大,精神也有了很大好转。荣文庆看在眼里,喜在心中。现在,无锡市崇安寺街道已经把这个青年作为典型例子,教育其他吸毒青年赶快戒毒。

2005年,荣文庆负责帮教两名少年犯。他与他们促膝谈心,多次通信并寄出各种杂志给他们阅读,积极帮助他们迈好今后的人生之路。之后,这两名少年犯写信感谢荣文庆的关爱,其中1名少年犯在信中对他说:“从来没有人对我如此关心过,出狱后我一定来看望您老人家”。是荣文庆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关爱让这名少年犯感受到了亲人的温暖。荣文庆表示,今后还要继续帮教这些少年犯重新做人。

坚守梦想 矢志不渝

为了丰富自己的讲座内容,让青少年获得更全面的教育,荣文庆坚持每天抽空看书读报,把国家的时政添加到自己的讲座中,并作为年度的主题教育。可以说,荣文庆的讲座内容是与时俱进的,知识面也是不断拓宽的。“要使学生有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因为白天要奔波作讲座,荣文庆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收集资料、备课,昏黄的灯光将他的身影投射得异常的高大。

由于长期劳累,2008年初,荣文庆被查出患上了膀胱恶性肿瘤得动手术,可是荣文庆想到已经预定好的第499、500场讲座,毅然决定讲完这两场再去动手术。站上讲台,荣文庆咬牙忍住疼痛,忘情地演讲,讲座依旧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没有人发现在讲座结束后的荣文庆是多么虚弱。

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老伴和女儿都责怪他这些年为了育人而忽略了自己年事已高的身体,而荣文庆的内心却想,自己身为一名党员,就要比群众多做一点点,要比群众做得好一点点,况且,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之后,虽然辛苦,可是在这过程中所获得的快乐是无价且永恒的,现在的病痛只是暂时的。荣文庆告诉自己:“我不能就这么倒下去,我的‘梦想’还没有实现,孩子们还在等着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荣文庆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没多久,奇迹出现了,荣文庆战胜了病魔,恢复了健康。康复后的荣文庆又积极投入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周围人都劝他别再参与了,好好保重身体,可是荣文庆却说:“我是一名党员教师,只要我生命不息,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就绝不停止。”当他在无锡市柴机社区为青少年讲第501场讲时,孩子们为荣文庆举行了一个特殊的仪式,祝贺他恢复健康,这让荣文庆十分感动,更坚定了他继续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决心与信心。自此以后,荣文庆瘦削的身影重新活跃在校园内、社区中,他又开始追逐起自己的的“育人梦”。

他是一名退休教师,通过社会大讲台继续实现他的“育人梦”;他是一名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是一名癌症患者,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创造了又一个医史上的奇迹。“生命不息,育人不止”。荣文庆在他的“育人梦”之路上继续谱写着美妙的篇章。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