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杏坛星光 > 正文

任晓慧:奏响情动音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无锡教育网

任晓慧老师在给学生们上课

吟一曲欢歌,赞一段生活,她在音乐的殿堂“情动辞发,灵动生成” 。 她就是无锡市小学音乐学科带头人、崇安区名教师崇宁路实验小学办公室主任兼工会主席任晓慧。

倾注——课堂的激情

“激情是贯穿整个授课过程的一种感染力,一种让学生感到你在拼命投入的精神。激情是通过老师的行动、语言、语调和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热爱体现出来的。”

十七岁花季的她,扎着马尾,穿着色彩艳丽的衣服,脸上写满对教育的憧憬,踏上了从教之路,就像大孩子带着一群小孩子在音乐中游戏,感受着琴声、歌声的快乐,释放着言语无法表达的情感,并把它根植于学生。听过她音乐课的人,都感慨她的投入和专注,整堂课倾注着激情。是的,在课堂里,在钢琴旁,她只关注音乐教育,她的眼里只有学生。

美国著名教授理查德•威伍说:“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而任晓慧说:“教师的魅力在于激情,有激情的教师必然爱孩子,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爱。”她的音乐课上,有情感的撞击,有心灵的对话,她把这称之为与学生共同品味曼妙丰盈的音乐心路。很多年轻老师羡慕她的课堂如此富有活力,问她为什么上课总能充满激情?她动情地说:“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和天使般的歌声,就是我产生无限激情的原动力。”年轻的老师赫然明白,她的激情源于一份爱,一份对孩子、对音乐最纯真的爱!

音乐同行们都记得2001年她公开执教的《风雨交响曲》这节课。她和学生,一起拿着用饮料瓶自制的打击乐器,一起感受节拍的律动,一起演绎风雨交加的旋律。课堂上学生神情飞扬走进音乐,感悟音乐,风雨交响的律动令听课的老师为之激动。评课时,有老师说:“学生良好的音乐感觉与教师的指导不无关系;学生的音乐激情与教师的情感激发密不可分。学生的乐器是简单的,但教师的创意是大胆的,而且是有效的。”她就是这样用充满激情的音乐课堂诠释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音乐新课程理念。

创新——课堂的灵动

“创造性的教师能用自己积淀的教育素养创造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成功地影响学生,否则,就不是一位好教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经验的丰富,她对音乐学科的教学理念也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她开始致力于对音乐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课前,教案总是难以落笔,很多方案在脑海里成立后被推翻,推翻后又再成立,这样反反复复,不断斟酌着。她会坦诚地把自己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程度的学生面前呈现,感受不同的结果。能产生共鸣的,会欣喜不已;效果不好的,会反思原因,另辟途径。从中她也领悟到因材施教的真谛。她说:“这是上课前的阵痛,是必须经历的。”熟悉的人都知道,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阵痛,才磨出了一节又一节优秀的音乐课,缔结了一个又一个的灵性空间。

2004年她遵循“重视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教学理念,通过四个童谣的有机串联和融合,运用读、唱、演等创作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了《童谣说唱》,以创新的设计和极好的课堂效果获得江苏省音乐课堂教学评比第一名。在同行的祝福声中,她收获着音乐教学的欣喜。

2007年她设计中年级《八只小鹅》教学案例,运用游戏的方法,使学生较为顺利地掌握了声部间的音符时值对比。这节课,充分渗透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教学创意新型,灵动生成,在省内外交流中获得一致好评。

2008年的奥运会让我们认识了那位拥有天籁之声的音乐家莎拉布莱曼,于是任晓慧尝试着把这位女歌唱家唱的歌曲《告别时刻》纳入小学六年级的教学之中。她的想法遭到音乐前辈与同行的质疑和否定,但她却将质疑化为动力,坚持尝试和研究。她开始认真地感受莎拉布莱曼,一遍一遍地聆听她的音乐,寻找有关《告别时刻》的资料。2009年六年级的那节公开课上,当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中热泪满面时,当孩子伴随着音乐互相拥抱时,当多少人为之动容、多少人为之动情时,她知道自己已用音乐的魅力深深打动了孩子们的心。毕业班的孩子为此写下了一段音乐日记:“当旋律回响在我们耳畔时,我的心为之震撼,眼眶湿润了,莎拉布莱曼在乐曲中倾诉了告别时的情感,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她用那夜莺般委婉清纯的嗓音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截MV,却给我记忆的溪流中又增添了一只精美的船。”他们的语文老师无不动情地说:“我第一次看见孩子们这么动情地写作,他们写的是自己真实的情感!”是的,音乐使他们变成了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音乐唤起了他们纯洁的情感。

2010年,她教学六年级《音乐中的母亲河》,引领孩子们欣赏中外著名的河流音乐,把多元的民族文化、深刻的爱国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因而收获了华东六省一市音乐学科评比的一等奖。

近十年来,在课堂教学评比中,她先后荣获全国音乐录像课评比一等奖、华东六省一市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省小学音乐课评比一等奖、市首届名师音乐课展评一等奖;12次承担市区公开课均获得好评;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撰写了30篇论文,其中6篇论文获市音乐教师论文评比一等奖,23篇论文登载于国家、省、市刊物;市级个人课题《小学音乐教学因材施教的策略》结题,获得了较好的评价。

追寻——课堂的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熟练地掌握教学规律后,所体现的教学个性或特色。它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

或许一开始,获得成功与荣誉,对她而言是一份荣耀,一份欣喜,也是对课堂教学成果的肯定,那么现在日趋成熟的她更注重的是音乐本身。音乐是世界语言,因为人类的情感是无国界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的情感语言,任老师默默地追寻——不仅学会用音符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且和学生一起分享音乐的情感,形成了“情动辞发 灵动生成”的教学风格。“情动辞发”是指教师首先走进音乐情境,对音乐产生情感共鸣,然后进行教学演绎。“灵动生成”是指以情激情地感染学生,以情动情地渲染音乐,以情移情地升华音乐情感,以此感悟音乐的百味人生。

2011年参加无锡市首届名师音乐课展评,她决定进行六年级合唱课《春游》的尝试教学。同行们劝她:李叔同的音乐很难教,很多人都经历了失败的尝试。同行们的话,给了她教学的灵感,要上好这节课,先要走近李叔同。于是,她开始走进图书馆、书店,翻阅有关李叔同的资料、文献,认识“李叔同”……她深深被这个人物吸引住了,觉得音乐作品的魅力不仅仅关注词和曲,更应该关注彰显人物的人格魅力。于是,她把李叔同以及世人对其的评价纳入教学之中,使孩子们认识李叔同,知道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课堂上高低声部的和谐演绎,令音乐课堂大放异彩。上个世纪初的学堂乐歌仿佛跨越了时空界限,又呈现在课堂里。孩子们用天籁般的歌声,诠释着对李叔同音乐作品的理解。一种古朴,一份情怀,一个音乐大师的作品通过师生的互动演奏而让全场感动。音乐课竟然可以这么上,可以比语文课更具人文性,比数学课更具深刻性,同行们真挚的评价,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与大师交错时空的对话,让她心灵逐渐找到静谧的归宿,现在她愿意独自一人捧着大师的著作细细品味,她的书橱里出现了《李岚清访谈录》《净空大师谈人生》《弘一法师传》……她边读边记录下每一句温暖心灵的话语,她边抚琴边谱写生命成长的乐章。

有了对音乐深层次的思考,对人类情感深层次的挖掘,使她对音乐教学有了更多元的理性思考,她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产物,是美的艺术,通过它,可以激发人的情绪,增进情感交流,达到振奋精神,净化心灵的效果。”这正是音乐给予她的最直接最真实的体验。激情与浪漫,才华与素养,慢慢地在音乐中沉静。甘作一片绿的叶子,追寻一段如莲的时光,共享一段音乐人生!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