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杏坛星光 > 正文

宋许亮:执着耕耘 用心守望(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无锡教育网

他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说,孩子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播撒爱的种子,用自己的一腔热血精心培育祖国鲜艳的花朵。他是刘潭实验学校教师,宋许亮。

“学生,是我的孩子”

上课时间,学生小翁突发癫痫,宋许亮按医嘱第一时间为他进行脚底按摩,缓解病情;午餐时间,学生小赵因口腔溃疡而吃不下饭,宋许亮自费买来西瓜霜和水果,并叮嘱学生家长多关注孩子的身体;晚上7点,学生小晶的妈妈打来电话求助,说孩子还没到家,宋许亮丢下筷子就踏上了寻找学生的夜路……

“对待我的学生该这样想:学生,是我的孩子”,这句话,宋许亮常记心头。在学校里,宋许亮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更是家人慈父。他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他说,作为教师,不仅要教艺精湛,更要懂得人性、人道和人情。学生病了,他总是第一个发现;学生家庭遇到困难,他伸出援手,能帮就帮;学生家长有疑问,他更是不厌其烦地反复沟通……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多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他带过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他永久的牵挂。

今年年初,孩子们在课堂上给了宋许亮一个惊喜大大的惊喜:“老大,这学期每一个月,您都为当月过生日的学生送上祝福,今天是您的生日,我们也要送上对您的祝福!”孩子们捧上小小的蛋糕,亮晶晶的眼神透着对老师的真情。“我永远记得那一刻我内心的感动,我永远记得那一刻的温暖。我在付出的同时收获了许多无法用语言与金钱来衡量的东西,拥有了世界上最纯真、美丽的感情。”宋许亮这样说。

宋许亮和学生

培养一颗感恩的心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多年的教育工作,让宋许亮清楚看到了当代独生子女不知感恩,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意识不到父母的付出,这让他十分痛心。

去年九月,宋许亮举行了“感恩父母、回报于行”主题班会。班会上,他邀请了全班父母到场。一曲《游子吟》道出父母的牵绊,一些小调查拷问了孩子们的心灵,几段视频诉说孩子们心里话。宋许亮更是邀请了自己的母亲走上了讲台。他的母亲是位农民,大字不识却培养出了3个大学生。他说,母亲砸锅卖铁只为孩子们成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母亲的呕心沥血他永远铭记于心。真实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孩子们在班会上拥抱了自己的父母,道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而家长们过后也对宋许亮说,这次班会不仅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家长们:“这是震撼到心灵的一课,我们是家长,然而我们也是孩子,爱孩子更要孝父母,我们就是孩子的榜样!”

宋许亮不仅从学习上,生活上予以学生帮助,更注重心灵、精神上的引领和帮扶。他摒弃苦口婆心的劝说,改变空洞说教的方法,围绕班级“励志感恩”特色,精心发动和组织召开了《能吃苦、懂感恩、做上进少年》、《在感恩中成长》、《责任成就一生》、《缅怀英烈,学会感恩》等主题班会,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在开展各类活动的过程中,他注意方式和手段的结合,进行适时和针对性的交流和疏导,消除心理的阴影与误区,让爱的教育潜移默化,在春风化雨中撒播下班集体“励志、感恩”的种子。

相信孩子 静等花开

“宋老师,您好!孩子在念小学的时候,一直在校外上辅导班,学习还算差强人意。现在上中学了,学习时间比较紧,所以没有报辅导班。但是我们发现,最近孩子做事情、做作业都比较慢,学习成绩不理想,需不需要给他报辅导班呢?”开学不久,宋许亮就收到了学生小刘的家长发来的信息,而他给这位家长的回复是:“给孩子一点时间。”

通过观察,宋许亮发现,这位小刘同学只是性子比较慢,但做事还是挺稳妥的。父母一味地鞭打和高要求,让他感到自信心受挫,因此始终停滞不。对此,宋许亮采取的态度是倾听和鼓励:“这次成绩比上次进步了,加油”、“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孩子,慢不要紧,可别停下来哦”……转眼一学期过去了,小刘同学的成绩明显有了提高,他在周记里写道:“宋老师,您的一句‘慢慢来,老师给你时间’让我很感动,谢谢你让我重新树立了学习信心。”

宋许亮说,如果把教师比作“播种者”,那学生们就是“花苗”。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的绽放,有的花,则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要学会等待“花苗”慢慢生长,着眼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进而激发他们实现下一个目标的动力。

点滴的情感投入,收获的是学生们真挚的喜爱。学生在他的个人主页写下这样的字句:“您在教室里走了一圈又一圈,注视着每个同学,眼神充满了期望。您的眼神里有关心,有爱护,有激励,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勇气。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您,感谢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老师您辛苦了!”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