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杏坛星光 > 正文

张树超:体育老师2年出了两本诗集(图)

作者:华笑晔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无锡教育网

“诗歌就如同物体上的光芒。那光芒标注了你的存在,就像头顶光环的大天使,让你看得更深,听得更远,得享无尽的喜悦和幸福。”在省锡中匡村实验学校有一位对诗歌无比热衷的体育教师,他就是张树超。

携书出行 提升修养

谈起对诗歌的喜爱,还要从张树超学生时代说起。“上初中的时候无意间翻看了一本普希金的诗歌,美好的辞藻,玲珑的意境都深深吸引了我,从此就迷恋上了。”从《读者》、《星星诗刊》、《诗刊》等杂志上的零碎诗歌,到西方大师的诗集,张树超在阅读中收获了快乐。“我偏爱外诗:书写的自然,情感的纯真,思想的深邃,都令我陶醉其中。”他欣赏格吕克、米沃什、特朗斯特罗姆、辛波斯卡……“我也有读不懂的时候,我觉得是我思维跟不上作者的节奏,没有作者那般深厚的思考力所致。这种情况下唯有反复阅读。”他说,一首好诗读100遍、200遍都不为过。“诗歌就像艺术品,需要经常去把玩。在不同的状态下阅读,所感悟到的也不同。”

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除了大量阅读和诗歌相关的书籍外,张树超还泛读文学、哲理、历史类的书籍,“我每天都有8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看书是他闲暇时间最爱做的事。为了让自己随时都能汲取文字中的养分,张树超养成了随身带书的习惯。“我到哪都要带个包,包里装着书。为此还有人笑话我,出门像个女人一样还要带包。”张树超笑着说,“随身带书是一种心理安慰,让我觉得踏实,就像一位忠诚的老朋友一样伴随我左右。”

开博写诗 分享自我

“诗歌让我的精神世界很饱满,但同时又很孤独。”在这个浮躁而又实用的时代,对于阅读,往往只限于浏览网页和网络小说,真正的阅读少之又少,更别提读读诗歌了。“我对诗歌的喜爱,没人可以交流和分享。”2009年,博客开始风靡,人们纷纷通过博客来分享自己的生活。张树超也注册了自己的博客,并开始在博客上进行诗歌创作。

“刚开始受社会语境的影响,再加上错误的诗歌观念,所创作的诗歌都有些浮华。”早期浏览过张树超诗歌的网友都会在留言中给出委婉的建议,也有比较激烈的批评。这些让张树超开始了反思,也让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开始了理论上的学习,在阅读方面也逐渐深入,开始明白诗歌中的意象及隐喻。“但由于思想体系较为模糊,这一阶段的诗歌,总体表现为用力过猛,不是那么自然。”于是张树超又开始反复阅读西方大师的作品,研究他们的写作技巧、创作思维、诗歌语言等等,在总结、思考、创作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树超的诗歌非常贴近生活。一些常见的生活细节、乡村风光都能在他的诗歌中美好地呈现。”省锡中匡村实验学校的级部主任王晓军在看过张树超的诗歌后,被诗歌中对生活的思考所启迪,被诗歌中流露出的人情味所温暖。“只有充分地生活才有可能写出真正的诗,这也是我反复强调的:生活,然后诗。”张树超将诗歌与生活紧密相连,用感官去感知生活中的一切,用诗歌承载着这一切,或思考,或赞叹,或讥讽。

出书推广 温暖人心

2012年,张树超出版了个人的第一本诗集《树·远歌》,这让认识他的人都很惊愕。“这让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很是惭愧。”王晓军说,随着工作量的增多,自己的写作完全荒废了。“能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对诗歌的喜爱,写诗歌,在当今社会是不容易的。这也给老师们一个新的启示。”2014年,张树超又出版个人第二本诗集《风从匡园来》,书中共有80多首诗歌和16篇诗论。“第二本书里面的诗歌是从近千首作品中筛选出来的,准备了半年之久,无论从品质还是其他方面,都比上一本更用心。”在这本诗集中,张树超提高了诗歌的写作难度,降低了阅读难度,使每一首诗歌都更加易于理解,更让人觉得容易接受,无论是同事还是学生,都大为赞赏。“很多已经毕业了的学生都要我寄书给他们。”王晓军说,“连邮局的营业员看到之后也要求看。”

有人说,出书是为了出名。张树超说,这和名无关,只是想通过出书,让更多的人来正确地认识诗歌,并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懂得美、欣赏美,让自己成为一个敞亮、宽厚、达观的人。“诗歌可以‘予人温暖,引人向善’,这是需要大力宣传它的地方。”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诗歌,今年10月,张树超联合其他九位在诗歌创作、理论研究方面卓有建树,且热心公益的诗人,全力打造《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诗歌》一书,志在将最好的诗歌以最好的方式推荐给孩子们。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阅读品质决定着将来国民的素质,而诗歌里面所表达的真善美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自身的品德,滋养他们的心灵。”

很多人都表示佩服张树超多年来在诗歌方面的坚持,但张树超却说这不是坚持,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诗歌对我来说类似于宗教信仰,它可以让我的心灵变得美好。”当被称为诗人,张树超直呼还差得远,“我写诗是希望通过文字的表达,让更多的人喜欢我,仅此而已。”

附:张树超诗作选登

《黄昏》

母亲用力将柳条插进泥土里。

在一米二左右的位置,

收拢,扎紧。

豇豆们将在半个月后抵达这里。

女儿蹲在高跟鞋上,云鬓挽起。

看样子刚从婆家回来。

嘴里啃着嫩黄瓜。

老爹埋头翻地,

对母女俩的悄悄话毫无兴趣。

只偶尔停下,身体靠在铁锹上,

朝她俩瞄一眼。然后,继续他的事业。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