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界同仁眼里,他是传说中的“大家”;在病患者眼中,他是妙手仁心的医者;在杏林学者眼中,他是诲人不倦的业师;而在莘莘学子眼中,他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临床是中医工作者最大的实验室,也是实践出真知的所在。只要能走得动,我一定会坚持上门诊。”身为著名中医学家,如今93岁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周3次坐诊,风雨无阻。他就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孟景春。
名闻乡里的“孟先生”
一头银发、几簇长寿眉,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孟景春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虽然身体还算硬朗,但年龄分明写在脸上。孟景春1922年出生于张家港市乐余镇。由于父辈有行医经历,年少的孟景春立志行医,以济苍生。18岁那年,他拜孟河医派丁甘仁弟子汤礼门先生为师,勤学善思,不断摸索,20岁时便出师悬壶济世。凭借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较高的悟性,孟景春在行医时成果逐渐显现,甚至还治好了当时一些老中医都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一时间,他在当地小有名气,年纪轻轻便被百姓们尊称为“孟先生”。
尽管当时行医略有小成,但接触的病例越多,孟景春越感觉到自身医术的不足。新中国成立后,孟景春被选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学习。他抓住宝贵的机会,虚心向吴考槃、宋爱人、朱襄君等教师请教。一年后,他以“优秀毕业生”身份毕业,并选择了留校任教。
但令许多人不敢相信的是,当孟景春弟子们的挂号费诊金都已提到150元以上的时候,已是名医“大家”的他却只收取初诊费20元、复诊费15元,这样的状态维持了很多年。直至2014年9月初,自己的身体实在有些不堪重负,孟老才把诊金调到100元。每每提及此事,他都只是一笑而过:“我自己拿着退休工资,儿女经济条件也比我好,我看病不是为了挣钱。对于有实际困难的老百姓,在我能力范围内当然是能帮就帮。”
跟随孟景春抄方的学生总是心疼地“抱怨”,孟老看起病来常常废寝忘食,即使自己午饭没吃好,也给病人看完了才吃。孟景春的学生费晓军告诉记者,孟老用药更是精简,坚持“小处方”,如非必要,绝不用贵药、奇药。曾有一个病人慕名而来,起初,对于孟老开出的不足10元一付的方子将信将疑,孰料一个疗程下来,病人20多年的顽疾几乎痊愈,病人惊喜不已,当即送来了“中医泰斗,今世华佗”的锦旗。
精益求精的“铁杆中医”
“孟景春是新中国成立后内经学教育的‘开疆者’,他的著作理论联系实践,言之有据,以理服人,充分突出了中医学之精粹,读之如沐春风,迪智开慧。”谈起孟景春,国医大师朱良春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青年时代的孟景春总是徜徉在浩瀚的古医籍中苦苦钻研,他还结合经验学识,主编、参编了一系列系统科学的内经学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其中《内经辑要》曾在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并获金奖,这在新中国中医药教材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孟景春每授一门新课都要公开试讲,并反复多次直到听众全部满意才去课堂上课。为解决单凭口授和板书教学单调的问题,孟景春绘制出一套关于十二经脉、三部九候部位及面部色诊等内容的挂图,创造性地开拓了中医教学直观形象教学法的新模式。
“让中医科普全面准确地为大众所知”是孟景春最朴素的想法。近些年,孟老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写医学科普书上,宣传中医,宣传养生保健,平均每年有2本养生保健著作问世。目前他的《中医养生丛书》已经发行了10本,约120万字,每本都是孟老亲自执笔完成的。“孟老如此高龄还在健康地活着,也正是证明了中医的价值。”南中医基础医学院教师徐建云说。
在孟景春的眼中,自己就是一个“铁杆中医”,在各种场合他都不厌其烦地对中医学后辈殷殷嘱托,他说:“中医学子一定要坚持姓‘中’,走上工作岗位后,依然要认真研究中医,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来诊病,才能真正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这是我对你们最大的希望。”
慷慨解囊的老党员
熟悉孟景春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极其简朴,至今仍住在南中医汉中校区边上的老教师楼里。尽管孟老自己勤俭克己,但却慈厚怀众,他资助起学生来总是不遗余力。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孟老就开始资助学生。2009年,孟老主动拿出17本存折,里面是辛苦积攒的20万元积蓄,成立了一个“树人奖学金”,奖励家庭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学子。2013年,孟老再度拿出50万元,在学校设立“临床带教奖”,专门用于奖励优秀的临床带教教师。“你都想象不到,像孟老这样的名医用的包,外面的皮都磨破了也不肯换。”南中医2008届毕业生孙龙有些激动。前年,孙龙想创业开中医诊所,但资金紧缺,孟老听说后把留存的一些外币全部兑换成人民币凑了一万元交到孙龙手上,这让孙龙感激不已。孙龙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问孟老:“如果我开诊所,您愿意来坐诊吗?”没想到,孟老一口答应下来。如今,在孟老的坐镇下,孙龙的诊所已小有名气。
2014年,孟景春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是受表彰的党员中最年长的一位。在被问及年事已高为何还对学生、对中医事业倾注如此多的心血时,孟老只是淡淡地说:“这都是党员应该做的事。安度晚年有多种形式,有的人吃吃喝喝、逍遥自在,我觉得这样不大充实。一个人如果精力允许、人民需要的话,就要继续干下去。”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