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杏坛星光 > 正文

葛蓓蓓:海拔3700米的支教梦(图)

作者:汤雯 葛蓓蓓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汤雯 通讯员 葛蓓蓓)初见葛老师,便被她的弯弯笑眼和朗朗笑声所吸引。葛老师名叫葛蓓蓓,在南通市实验小学担任语文教师。但她的很多故事,与她喜欢行走密不可分。就这样,在南通实小满是午后阳光的紫琅书院里,葛老师把她的支教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葛蓓蓓喜欢徒步旅行,旅行中认识了一群富有爱心的朋友们。2013年7月,正是暑假,通过朋友介绍,她来到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玛尼干戈乡希望小学,带着南通实小学生用义卖活动筹得的经费买的文具和募捐的21箱衣服,成了这里的一名志愿者老师。

玛尼干戈乡希望小学是一所藏族小学,地处海拔3700米的高原。学校环境恶劣,条件也差,没有电没有水,即使是暑假,也得穿着羽绒背心。虽然葛老师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学校的简陋还是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然而一群涌出校门来欢迎他们的孩子消融了葛蓓蓓心中的顾虑。就这样,葛老师在学校的宿舍住了下来,屋子是泥夯的墙,简陋的木板地上支起两张钢丝床,放下行李,铺上被子和睡袋,再搬来一套课桌椅,窝就造好了。

生活条件的艰苦并不是葛老师遇到的最大的困难,真正让她发愁的是,语言不通。葛老师不会藏语,孩子们也听不懂普通话。一个教室里坐着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大的该有十三四岁了,最小的才四周岁,有的孩子已经学过了拼音,有的才第一次学习。可是孩子们的学习劲头可足了,葛老师的担忧消失了。

葛老师给藏地的孩子们上课

每天的课堂上,葛蓓蓓面对着七十几个大小不一的孩子,手舞足蹈地教学拼音和十以内的加减法。拼音教学是葛老师的老本行,教起来不算困难,可教室太大,葛老师总觉得后面害羞的女生们听不见,不断地提高着自己的音量。一个半小时的课教完了,葛老师也没有力气说话了。教学十以内的加减法时,葛老师拿出铅笔、橡皮、作业本当做教具学习计算,还叫他们掰着手指头计算,孩子们不容易理解,语言又没法表达,想着各种法子,在黑板上画苹果,画小人儿……通过各种形象的办法学习计算。

付出总有回报,一天,葛老师在厨房帮忙烧灶,一群小女孩围过来,一个大眼睛的女孩悄悄地递给她一张小纸条,抿嘴一笑,大家一下子溜开了。葛老师诧异地打开一看,上面用拼音和汉字歪歪扭扭地写着:“葛老师你好”,“我叫白玛康措”。顿时,葛老师的心中暖暖的,她放下手中的树枝,找到这群孩子们,跟她们简单地对话,教她们写自己的名字, “次翁罗布”、“吉布”、“贡布”、“索拉”……那天的课间,孩子们都学会了写自己的汉字姓名。

她给藏地的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带来了运动,更带来了欢乐。

这里除了学习藏族的经文,就是跟葛老师学拼音和数学,没有其他的科目了。课间休息,孩子们要么在草地上晒太阳,要么跑到围墙外面去溜达。葛老师就想教他们一些简单的运动,一天中午,她拿出跳绳,孩子们乐坏了,葛老师和大个子男孩摇绳,让其他孩子排着队,一个个跳。在高原上跳绳可真是个耗体力的活,不一会儿葛老师就满头大汗,可孩子们缺乐此不疲。最让葛蓓蓓得意的教会了他们拔河。怎么跟孩子们讲规则呢?画!她先在教室里的黑板上画,一边画,一边和同行的老师拿着大绳演示。在教室里讲完,葛老师又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开练。刚开始只有一些胆大的男孩子加入,渐渐地,小男孩拉住了绳尾,女孩子也加了进来,最后连两个藏族老师也忍不住伸手帮忙啦!

3700米的高原,做饭都需要生火

这里的手机信号塔是靠太阳能取电的,晴天才能打电话给家人。夜里用的电灯也要靠白天充电的太阳能蓄电池。葛老师她们带的农夫山泉用来煮着喝,洗漱用的水就去一公里外的小溪边背,往往一瓶水只能用半瓶,其余的就是沉淀下来的泥沙。她们每天吃两顿饭,菜,那就是土豆和大白菜,学校组织耍坝子(类似春游)时才能吃上了肉。就是这样一个条件艰苦、与世隔绝的地方,葛蓓蓓义务支教21天,她说:“在别人眼里看来的确是艰苦些,可是对于我们这样被城市化的人来说,远离了网络、电视、商业,也有着别样的生活乐趣,教学之外闲的时间很多,就看书,看着大山,晴朗的夜晚就能看银河……”

很多人去到藏地,都是为了寻找自我,寻求心灵的安宁,对于葛老师来说却不仅仅是这样。“我的那些朋友事业有成,在财力上一直支持着这所学校,他们跟我说起过需要志愿者老师,于是我就去了。我是去那里的唯一一个专业教师,他们很高兴能有专业的老师来帮助这些孩子。”离开前,葛老师收获的是一条条洁白的哈达,和一句句依依不舍的“扎西德勒”。支教回来,葛老师跟格萨希望小学的师生保持着联系,她和那里的孩子们约定,明年再去……

葛老师把带来的棉衣分发给孩子们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