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阳光安养中心,这一座几十平米的两层小楼,住着33个特殊的孩子,最大的41岁,最小的8岁,而他们都被称作“智障儿童”。现已71岁的吉文秀老人在三年前创办了这所智障儿童的“阳光之家”,让33名“孩子”有了学习、生活的幸福乐园。
每周空闲时间,扬州大学的学生们都会来到这里,陪孩子们下棋、唱歌、写字、读书,这些志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为他们送去快乐。”
第一次看到他们,被“吓”到了
走进安养中心的房间里,一股特殊的气味扑面而来。“哥哥姐姐好!”这样的喊声此起彼伏,让扬州大学的大二女生陈羽有些“害怕”,这是陈羽第一次来到阳光安养中心,陈羽说:“不仅是他们的表情还有他们的热情都吓到我了。”
安养中心的孩子都是吉文秀老人通过家访四处寻找到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智残。其中,22个孩子寄宿,11个孩子“乐托”。吉文秀说:“那些每天被父母接回家,不住在安养中心的孩子称为‘乐托’。就是希望他们在这里学会自理,懂得礼貌,找到快乐。”
“因为智残,孩子中大部分人不能生活自理,走起路来也会一瘸一拐的,有的孩子只能‘啊啊’的发声,不能讲话,还有的趴在桌上一动不动。”陈羽回忆着看到的情景,有些酸楚:“孩子们真的需要帮助,这里只有三个老师,两个护工,照顾孩子们的生活有些艰辛。”
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陈羽才明白,“孩子们很单纯也很朴实,他们想读书、想写字,我们能做的也不多,教他们写写字,读读书就好。”
志愿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用心
“唱儿歌、拼图比赛等,原本准备的小游戏都没能开展。”回忆起第一次到阳光安养中心的“窘迫”,扬大园植学院周莹依然很深刻,周莹说:“先前不清楚这里的‘儿童’很难集体组织开展活动,学首歌对他们来说很难很难,最终我们只能和他们结对自由交流了。”
第二次去阳光安养中心时,园植学院的志愿者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场特殊叠被子比赛。活动负责人韩力告诉记者:“他们中许多人行动不方便,叠被子只是为了让他们更多自己动手学习,志愿者在旁边仔细的指导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有信心尝试。”
志愿者陆思超没有参加比赛而是细心的教28岁的王欢在一旁读书。王欢读的很认真,却记不住一句话,陆思超说:“王欢的记忆很差,但是他的那份投入感动了我,也许一下午学不了多少东西,只要他能记住一个字,我也很开心。”
“我们其实不需要怎样去准备活动,只要用心的和他们交流,指导他们学习,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这就是我们的希望。”韩力这样说道。
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
施美燕是扬州大学旅烹学院的志愿者,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她已经参与阳光安养中心的志愿服务二十多次。“有些孩子情绪不是很稳定,经常会乱抓人,翻学生们的包,但他们没有恶意。”
因为长期的接触,施美燕开始慢慢地了解智障人内心世界,“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他们能够体会到我们对他们的关爱。”
扬大外国语学院的孙思奇是另一支志愿者的领队。每周一她都会和同班同学一起来这里看望孩子。孙思奇向我们讲述道:“安养中心的孩子,或多或少在智力上存在障碍,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虽然我每周都去,但孩子们并不认得我。”
有一次,孙思奇教金萍画了一幅曾经教过的简笔画,金萍居然对她说:“我认得你了,你教我画过的。”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还是触动孙思奇,“她能记得我,真的很开心,这让我觉得一切都很值得,我会一直坚持来辅导他们的,看着他们快乐的成长。”
放飞梦想,为他们“筑梦”
“你最喜欢什么,你的梦想是什么,给我说说好啊?”听着旁边的“大姐姐”问自己的问题,28岁的朱敏敏显得有些腼腆,陷入了沉静,然后兴奋的说道:“我喜欢《向幸福冲刺》,就是那个电视里的。”
这是志愿者在和孩子们“交流”心愿、梦想。扬州大学的20多名志愿者陪着这里的孩子一起在彩纸上写下了心愿,对于不会写字的孩子,志愿者则教他们画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带着他们学折纸飞机“放飞梦想”。
扬大新闻与传媒学院的肖云说告诉记者:“虽然这些孩子智商上和正常人不太一样,可是他们的内心是纯净的。无论完成什么小事,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成功。虽然孩子们不懂梦想,但我们希望让他们知道他们也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可以去追寻自己喜欢的事情。”
正如吉奶奶在日记中写道的,“我觉得,和这些孩子在一起,看到他们多认识一个字,多走一步路,我的心就已经经历了一趟快乐的旅行。”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