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支教经费,二十余万资金就是这样一笔一笔攒的。”志愿者小李一边整理着手里的毛票,一边讲着自己的生意经,“喝完的矿泉水瓶回收起来,举办义演拉赞助…”暑假到来,像往年一样,扬州大学能动学院、农学院等学院的数百名青年志愿者们开始忙碌了。十年来,他们通过捡垃圾等方式默默支持着山里的支教活动,累计为山区的孩子募捐物资达二十余万元。
安徽省的龚冲小学位于大别山北麓,学校一直以来没有宿舍,孩子要每天走几十里山路到校上课。他们没出过大山,没见过大厦,不知道什么是麦当劳、肯德基……多年前,扬大志愿者们了解到龚冲小学的情况,他们自发组成支教小分队,每到假期,便来到大别山深处开展支教。
“破旧的桌椅、白灰抹的黑板、一张双层床睡4个人,以前只在电视里看到的场景,突然出现在眼前,给我带来很大的冲击。”来自大城市的90后自愿者小李说。
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山外的世界,大学生们把许多新鲜的东西带到了大山里。笔记本电脑、投影仪,一批最新的教学器材搬上了课堂;变形金刚、洋娃娃,孩子们分到了各种从未见过的玩具…
“姐姐,摩天轮真的有那么大吗?”嘴里满满地含着几颗糖果,一个小女孩腼腆地拉着小张的手问道。
“活动所有经费都是我们自己筹集的,利用课余勤工俭学,想尽一切办法攒钱。”小李说,“当能够满足孩子们如饥似渴的好奇心时,我感到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据了解,十年来,支教小分队由最初的18人发展到300多人,服务的人群也越来越多。他们的足迹遍及安徽、陕西等多个省份。虽然队员们走了一批又一批,但是,前辈离开,后辈继承,到山区支教,给孩子们的“阳光”承诺从未中断过。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