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陆江峰)离心、提DNA、跑胶……清晨七点不到,扬州大学农学院李相伯同学已经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实验“战斗”中去了。“还有好多工作没做,得赶紧平复心态,继续抓紧实验才行。”李相伯平静地说,脸上已没有了前两日带领团队站在全国“挑战杯”舞台上手捧奖杯时的激动。
在刚落下帷幕的第十六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李相伯同学团队在周勇老师的指导下,凭借《水稻粒重基因qPE9-1和OsGASR9的功能研究》项目荣获了全国特等奖。站在这个中国大学生科技最高的颁奖舞台上,李相伯团队代表着青年一代发声:愿发挥他们创新之力,为中国饭碗再添一把中国粮!
初生牛犊
破解水稻“增重密钥”
“粒重”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克隆出水稻粒重调控基因,阐明其功能和作用机制,就能在分子水平上按照育种目标对水稻粒重进行操控,进一步挖掘水稻的增产潜力。”李相伯介绍,在导师周勇的指导下,他和他的团队成员经过近四年的探索、试验和分析,终于明确了能正调控水稻粒重关键基因的遗传效应,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改良水稻产量性状、培育水稻高产新品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和遗传信息。
据了解,该团队通过利用多种先进的遗传学技术手段,系统对两个水稻粒重基因进行了功能解析,明确了这两个基因均正向调控水稻粒重。相关研究结果已相继发表于《Rice》《Plant Science》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中国科学院院士林鸿宣研究员对其结果也表示了肯定,认为其结果为丰富了水稻粒重的遗传调控机制,为通过生物技术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新的可能。
“水稻高产稳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石,我们作为农科学子,更应该发挥自己专业优势,不畏科研之苦,用自己的力量为中国人手中的饭碗再添一把中国粮!”李相伯表示。
年轻有为
勇于挑战“站在塔尖”
“参加‘挑战杯’缘于一个梦想,”李相伯向记者介绍,“十年前,我院王妍学姐团队捧回了首个挑战杯特等奖,她的经历深深触动了当时刚念大一的我。”大二开始,李相伯便积极申报并主持了校级科创项目,在周勇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水稻粒重基因的遗传机制研究,没想到看似复杂的分子实验和深奥的遗传知识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感觉分子的世界很美妙。”他笑着对记者说。
“一入科研深似海。”大三开始选择进组实习后,李相伯彻底没有了周末,整天泡在实验室。2018年12月,李相伯和几位同学组队报名参加了扬州大学“挑战杯”比赛,没有任何大赛经验的他们凭着满腔的热情和突出的表现,一路稳扎稳打冲出校赛并继而获得了“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生作品竞赛特等奖,成功入围全国竞赛。
“青年强则国家强,努力培养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让更多的学生有勇气有能力站上‘金字塔’尖,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使命和担当。”扬州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陆江峰表示。
路漫修远
青创筑梦仍在路上
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严长杰介绍,长期以来学院长期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在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基础上,发挥专业优势,以创新实践促进学生复合能力培养。
据了解,该学院支持鼓励学生参加申报科创项目,同时自设院级科创实践,实现“科创项目全覆盖”,同时给予资金支持,为学生科研、实践提供平台保障。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针对性,学院还重点打造了专任教师队伍、校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朋辈导师队伍,实现“科创导师全覆盖”,为学生架好科创“凌云梯”。
“大田种植训练计划”也是在这一理念下应运而生的,为了让农科学子种上属于自己的“现代化农田”,真正实现产学研融会贯通,学院于2014年与校实验农牧场联合专门设立了20亩“大学生创新创业试验田”,开创了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近年来该学院多件作品连续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全国性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每年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近百项,本科生年均以第一作者或参与者发表学术论文14篇,获国家级、省级奖励25项。“科技创新早已成为当今这个时代的主题,一直以来,学院‘精耕’创新创业这块‘试验田’,助推学子梦想落地开花,未来也将继续为培养出更多有‘大德、大智、大气’情怀的科技创新型农科人才而努力。”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