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无锡:职教成才之路越走越宽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0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周丹) 近日,无锡市教育局印发2014年中招工作意见,全面部署今年无锡市区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招生工作。

根据招生工作意见要求,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今年无锡市继续组织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并纳入中招计划。今年,全省共批准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422个,我市共获批6大类45个项目。其中,中招项目有4大类32个,包括“中高职3+3分段培养”项目21个,招生计划1255人;“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9个,招生计划420人;“3+开放本科”项目1个,招生计划70人;“3+开放专科”项目1个,招生计划70人。另外,还有高招项目2大类13个,包括“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项目9个,招生计划450人;“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项目4个,招生计划200人。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中招试点项目体现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规模扩大。试点项目比2013年增加了17个,招生计划数由2013年的787人增加到今年的1815人,实现了倍增。二是层次提高。“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的对口高校全部为二本以上,今年首次出现了一本院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与江阴市中等专业学校对口合作,分段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明年参与对口合作的一本院校将会增加。三是专业热门。招生的试点项目专业都是国家和省、市品牌专业,如数控技术应用、电气技术应用、国际商务、旅游服务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等,这些专业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紧密,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另外,今年试点项目还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分段培养“3+开放本科”、“3+开放专科”项目,学生在中专学校学习3年后,进入江苏开放大学在线平台学习,修满规定学分后,将获得成人本科和专科学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对于优化教育结构,拓展学生多样化成才渠道,促进教育更好服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无锡市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在籍一、二、三年级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实行免除学费政策。对在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符合国家标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三年级学生,按照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费标准免除学费。

据悉,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我省于2012年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宁、苏、锡、常、通)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苏、锡、常、通)范围内开展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试点项目主要包括5项:

中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或3年。5年或6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中高职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中高职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该项目学生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职阶段学习。

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4年。7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中职校和本科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该项目学生通过对口单招进入本科阶段学习。“3+4”方式考试内容以专业技能和中职教育学业水平测试为主,其标准由本科院校商对口中职校共同制定。

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即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五年制高职学习5年),经过资格考核,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高职和本科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该项目本科招生可纳入“专转本”渠道,“专转本”选拔方式由本科院校商对口高职院校共同制定。

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以本科院校招生计划在本二批次联合招生,培养4年制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高职和本科院校,按照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和高端技能人才要求,联合制定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确定学生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具有高级技能的本科层次应用性人才。

“双专科”高职教育。为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要求,恢复过去举办多年的“双专科”教育,学生学历电子注册实行“A专业+B专业”,学制4年。五年制高职生在学习5年后,也可转入其他五年制高职校、高职院校继续学习2年,或在本校学习4年后,转入本校其他专业学习2年,获得第二专科学历。

【附件】 二〇一四年无锡市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