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她特意在南通市中医院住院部选了一间最西边紧靠马路的病房。每天,透过窗户,她就能看见马路对面心心念念的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听见校园里传来的孩子们的声音。
李吉林:一生献给儿童
■本报记者 孙其华 陈瑞昌 缪志聪 任素梅 王艳芳
2019年7月18日15时08分,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儿童教育家、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因病医治无效,走完了她81年的不平凡人生。
这位教书教了一辈子的小学教师,曾经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16年。她在数十年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情境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2014年,她获得全国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李吉林把一生献给儿童教育,“我像农民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园地,不断地耕耘、不断地播种、不断地收获。”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李老师,共同怀念她的教育人生,表达我们无尽的思念……
爱与信仰,写就辉煌教育人生
“我仍然像孩子一样,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
“我仍然像儿童一样,常常睁大眼睛看着这多彩的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心里想着许多问题。”
“我常常就是这样,像孩子般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设计教学,童心帮助我想出许多好办法。”
这是李吉林在散文《我,长大的儿童》中的自述。1956年,刚满18岁的李吉林走出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走进了当时的女师附小,也就是现在的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从那一天开始,李吉林始终在小学园地里辛勤耕耘,谱写了一首绵长而深邃的儿童教育诗。
1958年,年仅20岁的李吉林就小荷初露,被江苏省教育厅邀请参加编写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4年后,她的身影又出现在全省小学语文教学座谈会上,颇有新意的发言赢得许多专家的赞许。
“怎样把孩子教聪明”,是李吉林第一篇论文的主题,也是她从教之初思考最多的问题。对孩子深深的爱,拉开了她儿童诗的序幕。
上世纪70年代末的语文课堂“单调、呆板、低效”,这一弊端成了儿童发展的羁绊,李吉林心中万分焦急。怎么让课堂丰富、生动起来?1978年秋季开学,李吉林向当时的南通师范二附小校长周琪提出从一年级教起,不走轻车熟路,弄清小学语文的来龙去脉,周校长非常支持她。开学一个多月,李吉林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压力变成了改革的动力。那一年她40岁。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李吉林怀着满腔热情投身到教育改革的热潮中。她苦苦求索,从外语教学中的情景联想到中国古代文论的“意境”,从《文心雕龙》“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论述中得到启发,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把儿童带出封闭的课堂,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走进五彩纷呈的社会生活画卷。
于是,小河旁、田埂上、树丛里都留下了李吉林和孩子们的身影。孩子们像小鸟飞出笼子,呼吸着广阔天地里清新的空气,睁大眼睛看着这美妙无穷的世界。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冰雾雷电,还有美丽如画的山川田野、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光怪陆离的鸟兽虫鱼,连同社会生活中鲜活的生活场景、昔日的人文景观,都成了孩子们最生动的教材。
在孩子们中间,李吉林成了一个“长大的儿童”,一个引领儿童成长的“儿童”。春天的山坡、夏天的荷塘、秋天的田野、冬天的雪地,李吉林总是先于学生去观察。“没有童心,当不好小学语文教师。”于是她半夜起身,孤身一人赶在黎明前到达看日出的观察点,实地进行教案设计;端着盛水的盆到菜市场自己掏钱买鱼,让孩子观察活鱼;顶着烈日,到田埂、沟边寻找老黄牛、大水牛,让孩子们从生活中领悟浅近的哲理……
按照当时的教学进度,一年级学生必须用整整60天反复学习拼读拼音字母,想识字的孩子就是识不到字。要改变,得靠教师主动创新。李吉林决定“提早起步,提高起点”,她“出手不凡”,做了现在许多教师想做却不敢做或懒得做的事——给学生编写补充教材。她自己拿起钢板、铁笔刻写规范的汉字,将油印的补充教材印发给孩子。小学10个学期她编了10本,教学内容一下子丰富了起来。
需要教具,她自己找材料动手做;需要演示实物,她自己掏钱购买……李吉林心甘情愿、快快乐乐地做着这一切。对儿童的爱,使她产生智慧与激情;激情与想象,驱动着她去思考、去研究,让她为孩子幸福成长去追求教育的完美境界。
据李吉林的一名学生回忆,当时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你会爱上图里河的》,这对生长于江南水乡的南通人来说,文中描述的大兴安岭实在太遥远。“李老师上课时带了4幅关于图里河的画,随着李老师的生动讲述,图里河美丽的山、水、森林、溪流、花草好似就在眼前……”直到几年前,这个班已年过花甲的老人在李吉林家中聚会时,仍能异口同声地背出这篇课文。
开放的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李吉林把学习语言与发展儿童的思维结合起来,效果显著。198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实验班二年级孩子们写的《小学生观察日记》。一个省级出版社,为一个班的小学生出集子,实在凤毛麟角。同样在当年,《人民日报》用半个版面发表了学生们的作文,还加了“编者按”,充分肯定了李吉林的探索。不久,人民日报头版“实干家”专栏以《用心血催开智慧花朵的李吉林》为题报道了李吉林热爱儿童的动人事迹。
热烈的学习情境,让课堂常常进入沸腾状态,孩子们忘我了。下课了,竟不肯下课;写作文,下课了也不肯搁笔。学生的变化给了李吉林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自信:“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语文课还可以上得这样精彩,我和孩子们共同沉浸在美的教学情境中。”此后,她创造性地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把课文知识镶嵌在美的情境中。“美”唤起“情”,产生学习的驱动力,儿童学得既快乐又高效。
那时候起,李吉林就在有意无意地“用情感扇动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地飞向美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
“一切为了儿童”,成为李吉林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成为她理论研究的基石。绵延半个多世纪,在她与儿童教育相伴的一生里,儿童在她的心中始终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不仅仅是她的教育对象、研究对象,更是她智慧的源泉、心灵的寄托。
在她看来,整日和人世间最稚气的儿童生活在一起,是最大的幸福。李吉林说:“如果我们把自己当作一个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用他们的大脑去思考,我们就可能找到打开他们心锁的钥匙,我们就能把教育的甘露真正地淋洒到他们的心田。”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首先想到的,还是牵挂一生的儿童。今年4月初,李吉林因病必须住院治疗。作为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她本可以去北京、上海或者南通当地的通大附院、第一人民医院等治疗经验更加丰富的医院。但她没有犹豫,第一时间选择了和她的工作地点,她牵挂的孩子只有一墙之隔的南通市中医院。住院的当天,李吉林提出的唯一要求是:“病房要朝向学校,让我能看到孩子。”
据相关病区的医生护士回忆,李吉林住院后,每天早上,她都要打开窗户,坐在床上,聆听窗外孩子上学时的熙熙攘攘,聆听每日学校上下课铃声的清脆嘹亮,聆听隔壁学校发出的每一丝声响。听到动情时,她还会慢慢从床边站起,看看她最牵挂的儿童。她曾和自己的徒弟聊天说:“我在这里能够看到你们,当我看到你们在伏案工作,看到孩子们在开心玩耍时,我就放心了。”
60多年来,她真正做到了:一生为了儿童,一生奉献给儿童,一生为儿童研究儿童。2017年冬,79岁的李吉林老师完整构建了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的范式: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在境中学、思、行、冶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她生前常说:“我深感,是儿童,是童心给了我智慧;我深感,爱能产生智慧,爱与智慧丰富了人生。”这句话,也成为她一生的注脚。
63年求索,引领教育进入“情境”
“你应该形成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以至理论体系!”1980年,在一次学术活动中,我国著名苏俄教育研究学者、翻译家、教学论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殿坤,看完李吉林提交的参会论文,主动跑来找她,说了那句让她振聋发聩的话。
这无疑为她点燃了希望的火种。“情境教学研究绝不意味着仅仅对教学本身反复钻研、选择教法,关键还要做到‘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构建其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远没有那么简单。“我只有中师学历,要把自己在实践中观察、体验、感悟到的东西,结合理论进行概括,这实在是一个痛苦又艰苦的过程。”
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卡片。不停地“思考”“实践”“学习”“概括”,李吉林逐渐认识到,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是让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的过程,同时也是让他们进入世界,进入社会生活,进而渐渐长大的过程”。
1987年,她创造性地提出“把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发现儿童学习的秘密。李吉林认识到优化的情境能激发儿童情感和潜在智慧。为了儿童的发展,她将情境教学拓展为“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发源于语文学科,却并没有就此止步。
思想品德、数学、科学……她将语文情境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学科特定的儿童学习规律,提升为各学科适用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了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此后,她又引导各科教师把“五要素”与学科特点、儿童特点结合起来,提炼出各科情境教学的要素和原则。
此时,情境教育的一些基本学习观也在李吉林的脑海中逐步形成。她提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点,并把“为了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作为情境教育的根本理念和最终目标。在操作层面,她提出“创设亲、助、和的人际情境,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及学习者之间的距离”,强调师生在共同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共通体验与合力以及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强调情境在沟通学习者要学习的新知识与他们的经验、兴趣、先前知识之间的重要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郝京华指出:“从语文到数学,到各科实践探索,一步步走向成功,形成了实现课堂教学情境化的操作系统,知识与情境依存,解决两者的平衡,这正是国际上未解决的难题。”
课程是儿童学习内容的载体,必须为儿童学习的质量着想。于是,她把开发情境课程作为目标,希望以此走向大众化。
由此,李吉林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改革、完善,开发出核心的学科课程、主题性大单元综合课程、幼小衔接的过渡课程和野外教育课程,构建起开放的、多元的情境课程的结构。
实际上,基于1978年到1996年长达18年的局部课程实践,谨慎的李吉林一直到2000年才作出回顾和梳理,提出“情境课程”主张,阐述“情境课程”的理念。2002年,她进一步根据情境课程的内容提出了“五大操作要义”。直到2007年,她才完成情境课程的专著,书名为《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这前后整个过程竟跨越了30年。
她坚持“把学科课程与儿童活动结合起来”,弥补了杜威等“活动课程论”过于强调经验和缺乏知识学习系统性的缺陷。
而主题性大单元课程,则不仅为学科的综合,而且为德育的全覆盖找到了突破口。她对情境德育提出:以“美”激“爱”,以“爱”导“行”,以“行”养“习”,强调以道德情感驱动道德行为,使长期以来抽象的道德教育变得生动活泼,有实效,形成道德教育的新格局,为课程改革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裴新宁看来,“情境教育独树一帜地构建了情境课程网络,为当下以学习科学为基础的国际课程发展领域增添了中国情境教育学派的奇葩,彰显了中国课程新流派的风采。”
李吉林并没有满足于此。她带领着身边的年轻人一起学习脑科学、学习科学的理论,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反思情境教育之所以能促使儿童快乐高效学习的原因。
她们从脑科学与学习科学中,找到了新的理论支撑,初步构建了儿童情境学习的范式,提出以“利用艺术之美”“情感生成之力”“凭借儿童活动”“发展想象、培养创造力”为对策,进行教学设计,让儿童在与老师、与伙伴的互动中,与世界、与生活关联中学习知识,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丰富给养的有力支撑,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更具创造性,从根本上保证课堂的快乐、高效。
“一个主旋律”——“儿童快乐、高效学习,全面发展”,“三部曲”——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回首来路,李吉林曾说,觉得自己只是勉强完成了一份答卷。
“李老师情境教育的深刻意义,就在于她以其成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展开了一幅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壮丽画卷,生动地阐明了教育改革的要义,引领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陶西平如是说。
“童心”传承,点亮未来教育星空
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在情境教育探索的过程中,李吉林始终关注青年教师成长。1990年,李吉林提出“建设跨世纪优秀教师群体”的构想,在通师二附小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以学校为基地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她任导师,与年轻人一起备课、听课、评课,悉心指导青年教师从儿童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堂,引领他们了解情境教育的方法、领悟情境教育的思想、参与情境教育的实验。
情境数学探索初期,年轻的数学教师们主动把语文情境教学的方法、手段,搬到数学教学中。她一方面肯定教师们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另一方面又提醒大家千万不能牵强附会。“如果仅仅是把语文情境教学中那些创设情境的手段照搬过来,未必能很好地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科学的东西还是要实事求是,生搬硬套不是好办法”。
日常工作中每每想到一个好点子,读到一篇好文章,接触到新的信息、理论,李吉林总是迫不及待地与青年教师分享。在她的带领和精心培养下,青年老师们迅速成长,教学技艺明显提高,一批骨干教师成熟起来。在情境课程开发的热潮中,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才智,积极创造,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出美感丰富、趣味盎然的情境。
在通师二附小的63年里,李吉林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徒弟,其中施建平、唐颖颖等先后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1980年,师范毕业的施建平原本无心从教,一分配到学校就在附近的高考补习班“挂了号”,准备考上大学后立马走人。1981年,校领导派他到李吉林所带班级跟班学习,他搬把椅子坐到教室最后一排,把李吉林的语文课一堂堂听下来,一听就是两年,四五百节课,如痴如醉。慢慢地,他不仅不说要走,还拜李吉林为师,加入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研究团队,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32岁那年,他成了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李吉林老师不仅提高了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还以孜孜不倦的职业精神感染和带动着所有的人。”施建平至今记得自己的第一堂公开课,“那是《将相和》,20世纪80年代初,还没有电脑,光备课就备了六七遍,每一遍李老师都做了详尽的修改。她白天很忙,有一次晚上专门到家里来帮我改,一边改一边不断地抹风油精,走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李吉林的每一个徒弟,在谈及老师的爱护与指导时,都会滔滔不绝。
李吉林与唐颖颖的师徒之缘,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1978年,李吉林开始教改试验时,唐颖颖就是她第一轮情境教学实验班里的学生。因为想做李老师那样的老师,唐颖颖考进南通师范,后来又成为李吉林的同事和徒弟。唐颖颖是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最早的学员之一。如今,她已多次在全国和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奖,先后去香港、北京等地执教大型示范课,成了情境教育的后起之秀。
唐颖颖回忆说,1995年国庆节前夕,为了帮助自己参加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比赛,“胃出血在家休息的李老师,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琢磨教材,拖着疲惫的身体到校听试教、修改教案。李老师时刻关注我们的教学,也引导着我们的研究”。
为了青年教师成长成材,李吉林面对面地教,手把手地带,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费尽心血,无怨无悔。她根据青年教师的性格为他们量身订制发展规划,为青年教师上了上千堂示范课,毫无保留地传授教学经验,不厌其烦地帮助青年教师分析教材、设计教案、制作教具,有时还把青年教师带回家一起备课。她总觉得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是一种责任,生前常说:“培养一个好教师,可能比培养一个好校长更难。”
后来成为学校副校长的吴云霞一直记得李吉林对她第一次市级公开课的指导:“她微笑地看着我,频频点头鼓励我,课后又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事无巨细,考虑周全。”同样已经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的张洪涛说:“更为重要的是她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们,尽管那时李老师早已取得骄人成绩,但她还在不知疲倦地学习、研究,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这怎能不让我们由衷敬佩呢?”
这些年来,李吉林仅在校内就带了13名徒弟,个个都发展得很好,有4人当了校长,3人成长为特级教师,在学校形成了一支积极向上的教育科研优秀团队。
情境教育吸引了很多外地年轻教师上门拜师学艺,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纷纷邀请李吉林去讲学,其真诚和热切让李吉林十分感动,她很少拒绝。在济南,会议主办方组织登泰山,她却应邀去给当地教师上课;在郑州,她放弃去洛阳看牡丹,冒着滂沱大雨去信阳农村上示范课……
在全省及全国有数千个班级成为李吉林情境教学的实验点,她常常奔波于实验点之间,深入到偏远穷困的农村,为教师们作讲座、上示范课。她还常常把讲学的机会给予她的弟子,看到教师们身上洋溢出的开发情境课程的热情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李吉林很欣慰也很快乐。就像她当初为青年教师培训中心的刊物题名为《珠媚林》时所期望的那样,青年教师们终于长成了一片葱郁的林子。
思想远航,回应世界教育声音
“蕴含东方文化智慧的课程范式”,这是李吉林情境教育英文版专著发行时,南通教育界走向世界的口号,也是在世界教育改革领域发出的中国声音。
2017年11月16日,李吉林的3本情境教育专著英文版正式发行,这是南通基础教育的重量级研究成果第一次以英文版的方式对外发行。
在李吉林心里,教师不仅是实践者更应该是思想者。思想理应传播久远。她不间断地用笔写下思想的轨迹,她将自己实践的感悟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仅第一轮实验就撰写了《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1990年获首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2本专著。中央电教馆将情境教学拍摄成15集录像通过卫星传播,她又写成专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系列谈》作为配套文字,并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及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个一等奖。
2006年300多万字的《李吉林文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她又拿出了一部40万字的力作——《为儿童的学习》。2011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小学界仅此一名),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2012年12月她的著作《情境教育三部曲》获国家级大奖,该著作引起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斯普林格的关注,并购买了英文版权,已于2017年10月向全球发行。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李东评价:“我国终身从教的一线教师,有系列的学术成果被国际主流出版机构翻译成英文并在全球发行,这在我们国家还是第一次。”
几十年来,她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寒暑假,充分利用节假日认真总结,把实践中的收获记录下来,撰写了350多篇论文,出版了28本专著。
天道酬勤, 2014年李吉林“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喜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一名,是全国唯一的个人特等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更可贵的是,李吉林不断从民族文化中吸取理论滋养,几十年刻苦研读古代文论“意境说”,并将民族文化经典跨界,从中概括出儿童情境学习的核心元素和核心理念。因为立足本土,蕴含东方文化的智慧,情境教育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共鸣和国际学术界的热切关注。
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引发强烈反响。专家评价:“李吉林是素质教育的一面鲜艳旗帜”“是从一线走出来的教育家”。
2014年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联合举办“学习科学国际大会”,李吉林应邀在大会上作主题演讲。在世界教育讲坛上,为中国教育争得了足可自豪的话语权。
2008年及2017年,分别举办的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国际研讨会暨李吉林儿童情境学习专著(英文版)首发式,吸引了中外近百名教育专家参加并发表评述。
历经40余年,“李吉林情境教育体系”瓜熟蒂落,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界首次由一线教师创构的教育体系,思想、理论、实践三者兼而有之。如今,情境教育学派形成,知名专家合作写成长达47万字的《李吉林和情境教育学派研究》。多位著名专家组成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一致给予高度评价:情境教育以其独树一帜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在许多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独特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的实践,为促进儿童素质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 发出了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延伸阅读】
李吉林情境教育研讨推广大事记
●2008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价值观教育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江苏省教育厅、南通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中外近百名教育专家参加论坛,并发表评述。李吉林撰写新专著《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作为主要材料提交大会,并作《中国情境教育的建构及其独特优势》主报告,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0年,新疆克拉玛依市在克拉玛依小学全面开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活动,在克拉玛依全市推广情境教育。
●2010年12月,李吉林申报的成果“情境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获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011年9月,李吉林撰写的《为儿童的学习》一书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2年2月20日,江苏省教育厅在南通市举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吉林先进事迹报告会暨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研讨会。
●2012年7月,李吉林主持的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结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