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引导广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汲取智慧力量

作者:缪志聪 张青 发布时间:2021-09-2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江南大学用活红色资源,丰富传播载体——

引导广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汲取智慧力量

  ■本报记者 缪志聪 本报通讯员 张青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乡村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也希望自己能给他们带来改变。未来,我将继续用知识反哺社会,做一个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纺织青年。”近日,在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归来话成长”座谈会上,“微爱鼋梦”远山支教团志愿者张航分享了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仁和镇“八一”红军小学的支教生活。

  今年暑假,江南大学1808支实践团、25521名学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深入乡村、社区、企业等地开展党史学习、理论宣讲、国情观察、服务乡村振兴活动。近年来,该校用活红色资源,丰富传播载体,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汲取智慧力量,让红色文化在他们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真理之光激发信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毛主席的这封信鼓舞了无数革命者的战斗意志。”近日,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卫为预备党员们解读了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密码”,绘声绘色的讲解赢得在场学生的一致点赞。

  一段时间以来,红色课堂在江南大学的校园里蔚然成风。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率先垂范,积极开展学习研讨,深入基层联学导学;努力建好课堂阵地,开展百堂思政课讲党史活动;成立党史师生宣讲团,组织微党课、微朗读、微故事、微分享……丰富精彩的内容让师生们从中汲取了真理和奋进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寻访红色地标”活动更是受到学生的追捧。中共无锡第一支部、新四军六师师部、渡江战役纪念馆……活动聚焦无锡党史上15个重要地标、重大事件、典型人物,由思政课教师负责解说,在挖掘红色故事的过程中,让同学们聆听历史深处的心灵回响。

  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知与行”并重。“行走的梦想在脚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刘坤表示,实践活动促使她将获得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自觉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跨越时空传承精神

  江南大学退休教师李宗元是新中国第一批政治辅导员,干了几十多年学生工作的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和青年学生交流。今年已88岁高龄的他,始终活跃在宣讲一线。他常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以亲身经历讲述中国现代史上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开国大典、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娓娓道来的故事,以及老人对党的忠诚信仰,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学生。

  入情入理,才能入脑入心。物联网工程学院将博物馆“搬”进了学校。在学校图书馆展出的“百年前的95后——常州三杰生平”事迹展中,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革命形象在一份份记录岁月痕迹的珍贵史料里愈发坚定。师生们仿佛穿梭于时间隧道,不出校门,便接受了一场思想上的深刻洗礼。

  结合专业特色,江南大学还积极举办艺术党课、党史展览、经典诵读等文化活动,让红色教育“冒热气”“沾露水”“有泥香”。“宝哥说”、信仰公开课、“辅导员领读党史故事”“党史故事汇”等活动形式丰富,以“小切口、小故事、小细节”讲学生爱听的党史,引领青年学子追寻先辈足迹、永葆初心使命。

  实践赋能“落地开花”

  领导干部“接地气”,师生才会“有底气”。江南大学校领导带头深入基层一线,边调研边现场办公,与师生建立有温度的、实实在在的联系。调研中,他们及时做好跟踪指导,认真了解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网络征集等形式,扎实推进师生集中反映的关键问题和迫切需求。

  基层党委创建“党员先锋示范岗”“学党史、践承诺、见行动”“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活动,江南学子通过基层走访、田野调查、志愿服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薪火;后勤保障系统推出网络改造、教学楼饮水条件改善、学生宿舍电力扩容、服务师生“警务站”落地等涵盖学、吃、住、行、医等方面的服务项目共计31项。

  “红色引擎”激发了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也撬动了学校发展的新动能。“‘党旗引领’‘党员优先’是学校寻求跨越式发展、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朱庆葆表示,全体师生将以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乘势而上、勠力前行,奋力谱写无愧于新时代的“江南答卷”。

责任编辑:陈路

引导广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汲取智慧力量
发布时间:2021-09-2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缪志聪 张青

近年来,江南大学用活红色资源,丰富传播载体——

引导广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汲取智慧力量

  ■本报记者 缪志聪 本报通讯员 张青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乡村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也希望自己能给他们带来改变。未来,我将继续用知识反哺社会,做一个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纺织青年。”近日,在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归来话成长”座谈会上,“微爱鼋梦”远山支教团志愿者张航分享了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仁和镇“八一”红军小学的支教生活。

  今年暑假,江南大学1808支实践团、25521名学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深入乡村、社区、企业等地开展党史学习、理论宣讲、国情观察、服务乡村振兴活动。近年来,该校用活红色资源,丰富传播载体,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汲取智慧力量,让红色文化在他们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真理之光激发信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毛主席的这封信鼓舞了无数革命者的战斗意志。”近日,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卫为预备党员们解读了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密码”,绘声绘色的讲解赢得在场学生的一致点赞。

  一段时间以来,红色课堂在江南大学的校园里蔚然成风。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率先垂范,积极开展学习研讨,深入基层联学导学;努力建好课堂阵地,开展百堂思政课讲党史活动;成立党史师生宣讲团,组织微党课、微朗读、微故事、微分享……丰富精彩的内容让师生们从中汲取了真理和奋进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寻访红色地标”活动更是受到学生的追捧。中共无锡第一支部、新四军六师师部、渡江战役纪念馆……活动聚焦无锡党史上15个重要地标、重大事件、典型人物,由思政课教师负责解说,在挖掘红色故事的过程中,让同学们聆听历史深处的心灵回响。

  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知与行”并重。“行走的梦想在脚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刘坤表示,实践活动促使她将获得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自觉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跨越时空传承精神

  江南大学退休教师李宗元是新中国第一批政治辅导员,干了几十多年学生工作的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和青年学生交流。今年已88岁高龄的他,始终活跃在宣讲一线。他常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以亲身经历讲述中国现代史上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开国大典、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娓娓道来的故事,以及老人对党的忠诚信仰,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学生。

  入情入理,才能入脑入心。物联网工程学院将博物馆“搬”进了学校。在学校图书馆展出的“百年前的95后——常州三杰生平”事迹展中,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革命形象在一份份记录岁月痕迹的珍贵史料里愈发坚定。师生们仿佛穿梭于时间隧道,不出校门,便接受了一场思想上的深刻洗礼。

  结合专业特色,江南大学还积极举办艺术党课、党史展览、经典诵读等文化活动,让红色教育“冒热气”“沾露水”“有泥香”。“宝哥说”、信仰公开课、“辅导员领读党史故事”“党史故事汇”等活动形式丰富,以“小切口、小故事、小细节”讲学生爱听的党史,引领青年学子追寻先辈足迹、永葆初心使命。

  实践赋能“落地开花”

  领导干部“接地气”,师生才会“有底气”。江南大学校领导带头深入基层一线,边调研边现场办公,与师生建立有温度的、实实在在的联系。调研中,他们及时做好跟踪指导,认真了解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网络征集等形式,扎实推进师生集中反映的关键问题和迫切需求。

  基层党委创建“党员先锋示范岗”“学党史、践承诺、见行动”“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活动,江南学子通过基层走访、田野调查、志愿服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薪火;后勤保障系统推出网络改造、教学楼饮水条件改善、学生宿舍电力扩容、服务师生“警务站”落地等涵盖学、吃、住、行、医等方面的服务项目共计31项。

  “红色引擎”激发了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也撬动了学校发展的新动能。“‘党旗引领’‘党员优先’是学校寻求跨越式发展、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朱庆葆表示,全体师生将以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乘势而上、勠力前行,奋力谱写无愧于新时代的“江南答卷”。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