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道·百家谈 第13篇
面对大力度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行动,一些校外培训班玩起了躲猫猫的“套路”,为了应付检查,“提高班”改名为“敏学班”,“尖子班”改为“勤思班”,宣传口号则从“两年学完三年”,改成了“学得更深更广”……
在社会办学机构的各种“忽悠”下,培训班成了指导孩子业余生活的指挥棒。如果上学比作吃三顿饭,那么,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培训班就成了给孩子吃的零食,有些像可口可乐一样不健康的杂烩般的零食。
有的家长认为奥数是一种适合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做的数学训练游戏,虽然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为时太早。就像维生素C片剂,虽然是对健康有益,但不像米饭、蔬菜、水果和肉类,是每人每天必须摄入的,必须要看人群。更何况奥数中所设计的题目,不乏人为拔苗助长的题目,到了一定数学积累的程度,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否则,为什么世界各国在设计小学课程的时候不将奥数列为数学内容呢?
曾有家长有这样的经历:在尊重孩子兴趣、保护孩子健康、还孩子以自由的指导思想下,他的孩子1-3年级都没有上培训班。但是,等到转学到新的学校,班级里没有不上培训班补习的,如果不上,课程教学里有一半的课程你将学不到;不学奥数奥语,你的考试成绩永远只能居于中游,因为考试的内容一半与培训班同步。
然而,当他到培训班报名以后,却发现花钱去上的培训班竟然按照学校排名分班!孩子没有了成功的喜悦,没有往前冲的动力,自信心被摧毁,成绩每况愈下。最终,他“挺身而出”,明确告诉老师:孩子不上了,她靠自己的努力可以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现在流行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已成为家长必须背诵的经典了。人们普遍认为:不知道这句话你还能知道怎样培养孩子吗?可是,是什么跑道?是什么比赛?是多大的孩子?为了什么去比赛?起跑线在哪里?怎样算赢了、怎样算输了?没有人深思。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是一个常见的套路,很容易让人深陷其中。
近日,《半月谈》刊文针锋相对地提出,不要让孩子输在“抢跑”线上。文章指出,每当我们以为快人一步“抢跑”之时,不甘落后地“跟跑”之时,却总是“跑”不过那只躲在暗处调配供需的“无形之手”。当所有家长都一拥而上让孩子“抢跑”,一味地追求高学历,那么需求将极大增加,远超出有效供给,价格便会迅速上涨。而且,随着需求的极大上升,供给会越来越同质化。文章提醒家长,要提防在抢跑的过程中让孩子成为了同质化、过剩的牺牲品。家长们若能好好体会这篇文章,面对培训机构耸动人心的宣传套路时,或许能增强几分抵抗力。
套路之所以易得人心,在于它击中了人性的弱点。一则因为诱惑,抢跑的诱惑、快速见成绩的诱惑;一则因为恐惧,输在起跑线的恐惧,落于人后的恐惧。这一方面需要监管机构对违规办学行为保持常态化的监管;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克服诱惑和恐惧,不要在套路面前丧失了基本的方向感。
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最好的那个自己。人的成长过程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成长路上难免遇到各种诱惑与挑战,当然也就少不了许许多多的套路。避开这些套路,既需要有关部门及时清障,扫清套路,又需要家长和社会帮助孩子识别陷阱,在诱惑与挑战面前保持足够的清醒和理智。对于孩子眼下的成长甚或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而言,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同质化竞争下过剩的牺牲品,都尤其需要远离套路。
(综合整理自《自然长大》、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