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道·百家谈 第38篇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谁,但是司马谈这个名字,知道的人也许并不多。司马谈是司马迁的父亲,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司马谈对司马迁的培养,就没有司马迁写下《史记》的辉煌。究竟司马迁经历了怎样的教育呢?家长们可以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
在号称“中国第一史书”的《史记》中,
写了中国第一始祖三皇五帝,
写了中国第一导师孔子,
写了中国第一文人屈原,
写了中国第一皇帝秦始皇,
写了中国第一硬汉项羽,
写了中国第一游侠刘邦,
写了中国第一悲情将军李广。
这些引领风骚的人物终将成为过往云烟,唯有记录下他们辉煌人生的《史记》流传于世。
那么,写这部书的司马迁,究竟是个什么人?
这个问题,要从他的祖父司马喜说起。
汉文帝时期,由于朝廷财政比较困难,就实行了一项政策:
谁把自己的粮食捐给国家,就送个爵位给他。
以往在战场上,要拼命才能挣到一个爵位,现在拿粮食就能换。
没的商量,干。
于是,他们家就有了“五大夫”的爵位。
家人问司马喜:“那咱以后是不是就可以奔小康啦?”
“你想的美,不用去服役,就赶紧好好读书去。”
于是,司马迁出生时,这个家族已经是书香门第了。他从小受到浓郁文化的熏陶,生性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各种事物的兴趣。有天赋是不够的,自从司马迁懂事起,就过上了没有童年的日子。
父亲司马谈十分重视儿子的启蒙教育,皮鞭和棍棒时刻准备着,他不得不埋头啃那些发黄的竹简。司马谈还给儿子讲家族的故事和历史著名人物,带他走亲访友,并教会司马迁写字,要求他农闲时在竹简上将思考心得和学习体会刻写成文章。
勤奋的读书,换来的是博学的大脑。
5岁时司马迁成为牧童,在放牛的同时还会在地上专心练字,使他成为其他小伙伴十分佩服的人。
10岁时,司马迁就能熟读《尚书》《左传》《国语》等著作。
20岁那年,在长安担任太史令的父亲,对他说了一番话:
“儿子,生活不止眼前的保温杯,还有诗和远方。这个世界很大,你出去看看吧。”父亲是在鼓励他四处游历探访,司马谈说,认真做好历史记载和撰述工作,是比做达官贵人更有意义的大事业,哪怕无权无势,生活恬淡,也是一种当仁不让的选择。
于是,司马迁从长安出发,游览各地。
这次壮游,司马迁真正地成长了。他不再是那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胸怀天下的大丈夫。
司马谈如此的专业培养,使得司马迁具备了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力量,在后来完成了伟大的纵横三千年历史的著作《史记》。
成长启示
孩子出生就像一张白纸,家长就像画画一样在这张白纸上点墨。如果“画”得好,孩子将来一定就会有个精彩人生。那么这幅画首先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呢?
对孩子而言,从小培养出良好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从小给孩子灌输好的品质修养,能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
有人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家长而言,从小让孩子拥有一个积极的兴趣爱好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父母,其实是最了解孩子的,父母可以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之后,着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然后让孩子把这个兴趣一直坚持下去。
没有哪个父母不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每个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当然,这其中的度也要把握准确,学习亦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有些事情,只有孩子自己经历了,他才能从中学到经验。经验不可替代,过程不可超越。
家庭教育效果往往不取决于家长的学历高低、知识多少、家庭条件好坏,而是取决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及自身的做人原则、教育常识、个人行为修养。确定了一个方向,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吧~
综合整理自:《自然长大》(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搜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