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别再用爱的名义控制孩子了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04 来源: 最美教育人

  娃道·百家谈 第43篇

  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为孩子付出了全部,可孩子却一点不领情,让父母很受伤。为什么我们全心全意对待的孩子却成了“白眼狼”?

  针对这个问题,如东县宾山小学教师张小琴建议,家长不妨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对孩子有过控制行为吗?”她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自己曾经读过的故事——

  超市里,妈妈和女儿为买哪种酸奶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妈妈,我想要黄桃味的酸奶。”  

    “黄桃味的是添加了香精和罐头水果的,不健康,喝原味的吧。”  

    “不,我就想喝黄桃味的。”

  “我是为你好。买原味的,不买黄桃的。”

  “是不是觉得这样的画面很熟悉?”张小琴说,“因为它经常在家长与孩子之间上演,区别只在于争议的主题可能是穿哪件衣服、玩什么游戏、讲哪个故事……”

  张小琴表示,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帮孩子作选择,认为自己是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因而为孩子做的任何事都是正确的。如果孩子反对或是拒绝,就会被认为是不珍惜家长的这份爱。“一个多么‘完美’的闭合循环链,只是在这个循环中只有家长自己,完全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就像上面的故事,妈妈在用所谓的爱控制着女儿。”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我们时常听到有母亲对孩子这样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听话呢?

  “我们往往打着爱的名义去享受控制的感觉,可结果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越发糟糕。”张小琴建议,家长要学会从“控制型父母”向“教练型父母”转变,学会并提升倾听、支持、欣赏的能力。

  学会倾听

  当家长抱怨孩子和自己距离越来越远、不愿意交流时,可以先想想,自己有没有和孩子真正交流过,有没有静下心来去听、去理解、去接纳孩子,是否只是活在自己的观点里,用自己的观点将孩子表达的一切内容怼回去。家长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沟通——“我理解这是你的观点,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学会支持

  “控制型父母”频繁使用“不对”“不许”“必须”“不能”等词汇给孩子很强的“负思维”习惯,使孩子将来也以负面思考看这个世界。家长应学着用开放式、探索式和建议式的方法进行沟通。如当孩子的功课做错了,比批评更好的方式是支持孩子做出改进,家长可以这样说:“有照着老师的方法去做吗?你自己怎么看这个问题?你觉得怎样能做得更好?”家长如果一味批评,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压力,还会扼杀孩子反省的习惯,封闭探索和改进的空间。

  懂得欣赏

  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多的信任和鼓励,让孩子变得更自信。要抓住孩子哪怕一丁点的闪光点,这样才能建立信心。很多父母心中都会有一个假想的孩子,这个孩子很乖、很懂事,一切都能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样。但其实这是幻觉。当孩子与家长期待的不一样时,家长就开始生气、发火。而当家长用倾听、支持、欣赏来打破幻觉时,便实现了从“控制型父母”向“教练型父母”的华丽转身。

  张小琴口述 王艳芳整理

责任编辑:耿美琳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