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上的教育方法不管用?专家告诉你应该怎么做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04 来源: 最美教育人

  娃道·百家谈 第44篇

  韩国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是女主角的爸爸对她说的:“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啊~”话语中充满了对孩子的愧疚。做家长,也有手足无措的时候,这时很多家长喜欢到书中寻求帮助,可收获的“技能”往往并不适用自己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家长们应该怎样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呢?新的一年,做个好家长,从这篇文章开始~

  有家长问,他们看过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中国和外国的都有,也试着用书中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感觉很多方法都是纸上谈兵,并不管用。难道这些书真的没必要读?还是我们使用时不得法?

  要回答这些问题,得先从教育自身的特点说起。凡是能提升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范畴。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家庭)所期待的人才。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接受教育的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换句话来说,加工玉器,是对物进行改造,璞玉没有生命、没有思想,任凭外界的雕琢。而人有生命、有思想、有个性,只有在利于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情况下,才会改变自己,而这种改变未必是教育者所期待的。

  教育的理论来自于实践的总结和提升。教育研究者从实际生活中找出具有代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指导未来的教育行为,指引教育的方向,提高教育的成效。这些研究者撰写的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大多是把一些经典的教育案例记录下来,并在理论上进行归纳总结,供读者分享。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学习教育理论,借鉴成功的教育案例,这是好事,无可厚非。难就难在怎样理解教育原则,怎样运用教育规律?对此,教育专家孙云晓的建议是——

  不要机械照搬别人的教育经验。要认真分析那些经典教育案例的背景,如孩子的个性、能力,家庭成员的状况,社会文化差异等,仔细揣摩案例中教育成功的根本原因,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和照搬他们的教育方法。因为时代、地域、家庭和孩子诸多因素不尽相同,简单模仿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不同的环境下,施行同样的方法也有可能造成截然相反的结果。有句老话叫“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照单全收而不知变通,想必孩子也只能沦为各种繁杂的教育理论的“小白鼠”。任何理论只有与实践有机契合才有意义。

  要冷静分析孩子的特点。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父母应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如果孩子的个性是一板一眼、固执刻板,就别照着某些书上说的严格“立规矩”的办法做,而要更倾向于帮助孩子开拓更自由的成长空间,培养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孩子聪明活泼,但比较散漫,这时候,对他过分随意的行为进行制约的规矩才是非常必要的。

  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期待,理性面对现实。有的父母把教育目标定得过高,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以为既然别人的方法有效,自己依样画葫芦也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但孩子在智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是存在客观差异的,过高的目标只能让孩子品尝失败的滋味,产生厌学的情绪。我们要做理智的父母,努力营造理性的教育氛围,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所以,面对琳琅满目的教育书籍,我们不仅要看,更关键的是要琢磨如何吸收利用,摸索出适合家庭情况和孩子个性的教育方法。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满足于读了多少本别人的教育书,而是要用心“撰写”一本最符合自己孩子成长特点的教育“书籍”来。

  作者: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责任编辑:耿美琳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